分享

【武汉战地日记】重症医学科医生:贾医生的真心话(十八)

 在有意无意之间 2020-02-21

坐标:武汉

时间:2月19日,星期三

天气:晴

日记人:援武汉医疗队员 贾佳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写写病人的情况,为什么都是个人生活方面的和一些趣事?其实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想把一些好的东西,一些美好的感受呈现给大家,而并不想让大家面对医护每天必须面对的一些揪心的东西。生活还是美好的,不是吗?为什么非要去看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呢?

今天就谈一谈让我最牵挂的一个病人,暂且叫他小飞吧。

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男患,只有35岁。第一次我们去接诊时,他并没有躺在病床上,而是坐在边上的椅子上休息。我们进病房时见到床上没有病人,便问他病人去哪了,他笑着说:“我就是病人。”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妻子,5岁的儿子很是懂事。疫情并没有怜悯他幸福的家庭,他的家人先后染病,他的病情最重,于是被送到了我们的医院。每天,他的妻子都打来电话询问病情,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好好养病,家里儿子乖巧的很,叫他不要担心。他高兴的挂掉电话,脸上全是幸福的表情。

只是病魔不会怜悯,他只会夺走人最心爱的东西。小飞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呼吸也越来越费力。查房时,看见他氧气的流量已经打到很高了,还是坐在那里费力的喘着。他说:“我是一个病人,你们不要嫌我说话断断续续,这是我所有的力气了。”

后来,病魔不断侵蚀着他的肺子,胸片上显示双肺已经全白了,还出现了少许的气胸。氧合指数不断的下降,不得已我们只好为他行了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插管前,他问我们这项治疗要多久,我对他说,大约七天吧。他说:“要七天,真的好久!”

七天是我骗他的数字,这种重症肺炎,恢复起来至少要一两个月,有的病人可能再也恢复不过来了。给他上了镇静剂,他不会喘得那么痛苦了,但疾病究竟要走向何处,谁也不清楚。医生毕竟是凡人,有时候真的斗不过病魔。在为他治疗的同时,我们都期待他好起来,期待奇迹的发生。他的妻子每天都打来电话,只是接电话的变成了医生护士。她哭着问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治。看到电视上介绍了新的药物,她就打来电话询问能不能用一下,尝试一下。看见有人推荐康复病人的血浆治疗,她也哭着哀求我们尝试一下,没准会有奇迹。武大医院的副院长说,“每天夜里都能接到她的电话。她是真的很爱他,她坚信他们之间的缘分不会如此的短暂。”

我们也为他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治疗:体外膜肺氧合(ECMO),这种先进的支持手段在疫情肆虐的武汉,资源是多么的稀缺,且不说机器和耗材要到各个地方去借,就是完整管理过ECMO的医生也是少之又少。我们请来了血管外科的主任,为他精细的完成了置管,当机器转起来时,他的血氧饱和度终于升高到99%,这是入院以来,最高的一次了。为了减轻他的炎症反应,我们又尝试了血液吸附滤过治疗,为了让他的肺子尽快的好起来,我们每天几次的将他翻过来,又翻过去。我们知道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在祈祷着,祈祷着他快好起来。

做人事,听天命,疾病肆虐时,这是医生能做的所有事情。我们不奢求能治好所有的病人,这毕竟不现实,但希望疾病烟消云散,武汉拨云见日之时,回首将生命托付给我们的一个个患者,我们能够拍着胸脯说,我已经为他做了我所掌握的一切,我没有留下任何遗憾,这便足矣。

谨以此文,愿小飞赶快好起来,愿他的家庭,重归幸福美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