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我终将通过的论文

 德明书斋 2020-02-21
敲下这个标题,我愣了一下,我的论文能通过吗?不过也没有去修改,就这样吧,算是埋下一个梦,论文梦,预祝自己以及那些跟自己有着同样命运,正在埋头准备论文的同行们的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如期获得学位。写点东西,也算是晒吧,晒晒这一路结束的,发生在未却终将成为记忆的小历史,在由此谈些小感受,哪怕史,哪怕也是充满心酸的心路史,戏说调侃一下,以此向抗日神剧“致敬”。
    之一:选题开题之后
    春节以来,没敢花心思在别的事上,一心在论文选题,准备开题。其实过后才发现,开题是件很简单的事,只是我刻意把它想象成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因为重要,所以要花心思,太过专注于某事,往往容易陷进去,钻在牛角尖里了。我确信,3月、4月我的状态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四月十五日了,我还发说说感叹说:“
有时候论文就像一个暗恋已久的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每时每刻都被陷在思念之中,也很反感别人打搅了这份思念,可ta却无动于衷。有时候就像走火入魔了,上图书馆、上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打听ta的消息,可还是雾里看花。等有那么一天,终于表白了,将ta搞定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好在那种忘了形象,忘了生活,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的日子,经过了想看电影不敢看,想去旅游不敢去,相约的女子谈谈理想也不敢的洗礼,经过了老老实实呆坐电脑前像写遗书一样字斟句酌,像盗墓淘金找美女一样的在字里行间游走的磨练。尽管如此,谢绝了一些外市外事的干扰,但也以外的感受到了另一份关怀,来自导师。催-叹-骂,还是没有长进,有时候我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屡教而死心不改,还很得意的看着导师气急败坏抓狂的样子。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导师对自己关注的目光,至少在他百忙之中,还会有一点时间花些心思在自己身上,尽管这样,我还是很欣慰。哪怕这样的关注仅是导师出于不想自己的学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延期毕业面子上过不去,哪怕这样的关注仅是因为导师想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我倒希望我的导师不是这样想的,可面对学者忙于从商捞点外快,商者忙着看书装点斯文的怪异的时代,我轻而易举的就会这样想了。老师也是人嘛,近期湖北老师罢课抗议待遇太差不就是这样的了,对于我这个也曾想过(在母亲大人的强烈期待下)做个人民教师,为社会培养接班建设者的农民,听到市长自爆自己的工资只有两千多的时候(据说不少“上面的”都是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烟酒基本靠送),我真想跟这个市长说一句,您老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哪怕是糊弄也存点良心好不好,坟里长眠的可是你的父母,或亲戚朋友啊。您老就不怕他们发现假钞,被吵架,惹得阎王良心发现派您的同行牛头马面来找您理论为官之道吗?这似乎是残酷现实下能过
公节”却是弱势群生存遭遇的一个冷笑话,却也着实道出了知识分子的一些生存境况,若想保持学者尊严(有些被尊严,标签化下的生存悲剧结晶,社会对学者期望太高,却没有人真正去关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还不被饿死且能光鲜体面的布道施教,找点自我救赎的渠道,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开题答辩当天,因为下午要去武汉,我申请了第一个开题。在我看来,开题嘛,就如烧开水的壶,无论开不开,该提就得提,再说第一了总是占点优势的。不过好多人是很担心成为第一次的,第一次的磨难总要比后来者多得多,也就不愿意作为第一个。开题不像结题答辩,那是终审,影响你是否能够顺利通过答辩。第一个接受开题答辩的,至少有几点好处(鉴于答辩专家能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下一步行文),答辩专家精力比较充足,能够认真看开题报告,认真听陈述,这样就能发现许多问题,并一一指出,还能给许多指导意见,这对接下来的撰文很有帮助;另外,时间充裕,时间多又不会冷场,说得也很清楚明白;再者,当指导意见说得差不多的时候,考虑到后面还有许多人要答辩,你需要直接回答问题的时间很少,选择性回答自己熟知的问题,既能获得好印象,也能顺利通过。我所遇到的答辩专家还是比较仁慈的,鼓励的成分很多,尽管提了很多问题,当然也提了很多意见,最后还是通过了。为了不耽误下午的行程,我答辩结束就匆匆离场,唯有遗憾,没有听到同门的情况,也就没有了学习的机会。

    后来,在今年毕业生的答辩会上,我听一师妹说老师们对我评价是:“小赵,这两年进步很大”。听到这样的评价,是人都会有点欣慰,但我觉得有些寒心,这仅是说明两年前的我太差劲了,现在刚有点起色,可惜,我的研究生生活已是日博西山了。无论怎么样,选题算是通过了,同门的选题我没有看见,不知道有没有想我这样选择跟所学专业相距较远的选题,在这个将就学科归属,还有“名正言顺”的文化底色下,我的选题能通过,在我看来已经是奇迹了。接下来就是根据专家(这个专家是很真的,和养生专家不在一个档次上)的意见重新审视,找准切入点,聚毕生所学于一点,开始撰文······

之二:答辩结束之时

写在论文之后

乍暖还寒时,诚惶诚恐中完成论文。虽已搁笔,却觉言犹未尽。

选择佤族神话史诗作为研究对象,是再三犹豫与众多师长鼓励下的决定。对于一个主要以西方文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少数民族文学、南方民族神话、史诗几乎是完全陌生的研究领域,然而对本民族文学、文化带有深厚感情的我,根本无法搁置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庆幸的是导师刘万勇先生不断地引导我、鼓励我,使我逐渐树立了对该项研究的信心。第一次见到先生,是2010年冬天,当得知我是佤族时,就问起佤族是否有自己的民间文学作品,如神话、史诗等。我顿时无言,因为自己之前几乎没有关注过佤族民间文学,也没有想过要以此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经先生提点,才开始留心佤族文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有幸结识佤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赵富荣教授,谈及佤族文学、文化,深感研究本民族文学、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后,比如学习神话学、史诗学的理论知识,研读佤族民间文学作品,佤族文化研究成果,最终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的选题定为佤族史诗《司岗里》的研究。但研究什么,从哪个角度切入,却让自己一度陷入混乱与迷茫。最先欲就《司岗里》史诗进行文化解读,但因选题太大,无法驾驭,遂放弃。答辩组老师建议仅从一个角度切入,如“《司岗里》与佤族早期文化观念”,从对《司岗里》的解读中探究佤族早期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或研究“《司岗里》史诗的传承与保护”。当准备着手时,才发现《司岗里》有十余个书面文本,要以哪个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呢?是否所有进行佤族文化或者《司岗里》文化研究的学者们也如我一般被这样的问题困惑着,现存于世的书面文本与口传文本间有什么关系,现存的多个书面文本间又有什么关联,是否存在演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这些问题不约而同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的研究止步不前。我将困惑自己的这些问题告诉先生,并告诉他自己准备放弃。“既然困惑你的是文本问题,为何不作文本演变研究呢?”先生一席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重拾信心,开始了《司岗里》史诗的文本演变研究。就这样在不断否定与坚持的挣扎中,我的硕士论文有了基本雏形。然而,这只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文章频繁的修改、调整使我愈发烦躁,可当我看到先生将包含文章框架、字句修辞在内的修改意见反馈给我时,愧疚与懊恼鞭挞着我,让我明白必须打起精神、继续努力,不然,何以报师恩!

跟随先生学习已四载,四年中先生既是我的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先生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让我折服,更令人称叹的是先生大智若愚的人生态度。这将影响我今生的治学、为人。

为我师者多矣。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感谢刘淑欣老师、宋旭红老师、张永青老师、陈莉老师、朱雄全老师的关怀与照顾,有幸师从他们,倍感荣耀,他们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是治学、为人的态度,还有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社会担当。

感谢我的父母,犹记得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撰写论文的日子,母亲静静的陪伴,特意为挡去各种应酬和纷扰。是父母给了我温暖而幸福的家、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他们无私的爱与期待的目光,给了我生活动力与精神支柱。感谢小师妹黄玲霞、卜维美在论文英文摘要撰写时给我的大力帮助。感谢我参与创办并深深爱着的励行通讯社的编辑吴老成、李贺玲、马卢娇认真仔细的帮我校对论文,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正因为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让我撰写论文的过程除了烦躁与痛苦,还有感动和温馨……

学无止境,我深知本文并没有完全解决口传史诗的书面文本问题,许多问题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观点还有待斟酌与完善,特别是伴随新的《司岗里》史诗文本的不断搜集整理,口传史诗书面文本问题将继续存在且值得进一步关注。在论文之初,我曾寄望文本对比分析,找出理想的史诗文本,或近似于理想史诗文本的《司岗里》文本,后来发现,这几乎无法做到。每个版本各有侧重,随时口传史诗口头流传的生态土壤消失,无法将书面文本与口头表演文本一一比照,就很难得知一部史诗的全貌。近年来,“司岗里”狂欢节、“司岗里”木瓜酒、电影《司岗里》作为佤族传统文化产业化、商品化的产物,为当地佤族居民带来了收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如何协调保护与开发的问题,“司岗里”商业化、品牌化对《司岗里》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学然后知不足,我深知自己学识浅陋,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不吝赐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