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人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我们生活在崇尚外向开朗、呼群引伴的世界里,内向者常常被当作“怪人”。在极端情况下,他们也会被看作是“被驱逐的人”。
这些喜欢安静、独处的人身上,总是会被贴上许多标签,而外向者似乎更受人欢迎。

世界上,有多少内向者
相关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世界上25%、50%、甚至57%的人都是内向者。在有天赋的人当中,内向者居多
如果你身边有内向的朋友,你或许会认为所有的内向者都很害羞、不爱说话。然而,内向与害羞没有关联,害羞是自身在一个场合中感到尴尬、不舒适,以及不喜欢周围有其他人的存在。

心理学家: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人

内向者拥有与外向者不同的能量来源
性格外向的人能量来源于外部世界——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不同场合的人和事,他们需要到外部世界去活动以获得充沛的精力。

内向者主要从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取能量——思想、读书、创作,大量的外部刺激常常让内向者难以应对,他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内向者更倾向于语言的深度,希望能够让每一次经验都记忆深刻(如:交谈者的神态、眼神、言语能清晰记录并保存下来),他们的朋友较少,但与这些朋友的关系却更加紧密,喜欢一起探讨问题,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性胜过广泛性的追寻。
心理学家布鲁默在《象征性互动论》中首次提出“自我互动”这个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这被认定是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觉醒的过程。
对于内向者而言,内向传播的结果就是即使是在封闭的环境中,也同样可以与社会形成紧密的联系,并获得优质伙伴,而频繁的社交活动则常常让他们感觉疲惫和厌恶因此,他们更愿意待在安静的环境之中来获取能量。

世界上最出名、最受人推崇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宁静生活的单调无聊,恰恰是激发我想象力的最佳功臣。
他本人也是个内向者,正是因为他偏向于思考、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善于发掘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才能够做出这样非凡的成就。
内向者创造力更强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内向性格的人,其心理能量大多来自于事物的内在,他们更注重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看法。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许多科学家、艺术家和作家都是内向者,他们享受独处,在独处中能够让自己不断探索,发现新的事物,并发扬推广到世界中。

马蒂·兰妮在《内向者优势》一书中认为,内向者一般喜欢享受独处时光,即使在参加活动中表现出淡定、沉默寡言,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但回家后,他们通常会精疲力竭。
而外向者有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们喜欢成为群体中的焦点、认识许多朋友、喜欢闲聊,在说话做事前不加思考,行动力强。
互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在《创造》一书中,提到过一个实验来测试头脑风暴对创造力到底有没有作用。
结果显示:人多的场合中头脑风暴所产生的创意点子,总是比大家独立思考后想出的点子少,且质量差。
在孤独状态中,自身的想法是最不受限制的、创造力也更强而那些伟大的作品——不是微小的改进,而是从无到有的精神创造。

内向者偏向于思考,往往更容易成功
作家兰妮曾说,“内向者在与他人工作中,具有更强的集中力、自省、责任感、创造力等优势;而那些认为内向者不友善、书呆子、缺乏交际能力的人,并不真正了解内向者。
不可否认的是,内向者更偏向于思考,能够更专注于那些深奥理论或细微感受之中在工作中,他们相对冷静,即便是面对诱惑时也更加理性。纵然胸中万千事情翻滚,仍能不动声色。
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解析了沃伦·巴菲特的内向性格与他成功的关系。巴菲特曾说过:“投资成功的秘诀无关智商,你只需拥有一般水平的智慧,剩下的就是抑制自身冲动的性格。

因此,千万不要低估内向者的潜力,也不能看轻他们的所作所为。即便在人群中举杯相汇,他们的心中想的可能是外人无法触及的广阔天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