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平均怎么均? 怎么均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计算均线值MA。在交易软件中,通常有四种均线的计算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前两种常用的均线计算方法。 Simple Simple(简单移动平均线)在交易软件中通常简写成SMA。
SMA均线值的计算是选取过去n个单位时间的价格求和除以单位时间的个数n。 在Excel中使用SUM求和公式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 首先下载或整理好基础数据。包括日期、时间、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以及成交量数据等。 然后确定计算简单移动平均线的价格标的和参数。我在上图示例中使用的是收盘价C(F列数据)以及参数10。 注意,当你选择的参数是n,就要先有n个价格数据才能计算。比如我的参数是10,就要等到第11行,有10个收盘价数据后才开始计算。 在该单元格输入公式:=SUM(F2:F11)/10 得出第一个均线值后,点击该单元格,鼠标按住右下角的小黑点,向下拖拉或者双击,之后的数据就可以自动运算了。 Exponential Exponential(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在交易软件中通常简写成EMA。
EMA均线值的计算比较复杂。通过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的计算实际上是对价格进行了“权重”处理。越靠近当前时间的价格,其对均线值的贡献度越大。 特别要注意的是,公式里的EMA(Yn),是指上一个单位时间的EMA(n)的均线值。 EMA同样可以在Excel中进行计算。 和SMA的计算不太一样,EMA的计算要从第一个“价格”算起。 假设选取收盘价格计算参数为10的EMA。 在最近10个单位时间的第一个EMA值直接选取收盘价格代替。 第二个EMA值输入公式: =F3*2/11+I2*9/11 公式中的单元格‘I2“实际上就是上一个时段的EMA均线值。 计算好第二个EMA值后,点击小黑点下拉或双击就可以自动计算下面的EMA均线值。 一定要注意,当参数是10的时候,直到第11行,第10个收盘价格被计入权重后,所计算出的EMA均线值(单元格为 I11)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第一个EMA(10)。 EMA的权重 假设计算收盘价格的10日指数加权移动平均线。那么上面EMA的公式可以写成: EMA(T10)=C(10)*2/11+EMA(Y10)*9/11 也就是说,当前的收盘价C(10)的2/11被计算到了当前的EMA(10)中。在同样的参数条件下,当前的收盘价格C(10)只有1/10被计算到当前的SMA(10)中。 在EMA(n)中C(n)被提取的权重为2/(n+1),在SMA(n)中C(n)被提取的权重1/n。 当n>1时,2/(n+1)/(1/n)>1,因此,C(n)在EMA(n)中的权重要大于在SMA(n)中的权重。 另外,在构成EMA(Tn)的另一部分EMA(Yn)中,C(n-1)也被提取了2/(n+1)的权重。也就是说,C(n-1)在EMA(Tn)中,被提取了2/(n+1)*[(n-1)/(n+1)],换成10日参数就是在EMA(10)中C(9)被提取了2/11*9/11的权重。 同理,C(8)在EMA(10)中被提取了2/11*9/11*9/11的权重。 也就是说,在EMA(10)中,C(10)、C(9)、C(8)……C(1)被提取的权重是成等比例递减的。 这个比例是(2/11)/(2/11*9/11)=11/9,或(n+1)/(n-1)。 可以看出,越是接近当前时间的“价格”其对EMA的计算影响越大。而在SMA中,“价格”并不因时间先后因素而具备不同权重,每一个价格都具有相同的权重。 如果参数是10,那么在EMA(10)中,10个收盘价被提取的权重,是由近到远以11/9的比例递减的。 如果参数是60,那么在EMA (60)中,60个收盘价被提取的权重,是由近到远以61/59的比例递减的。 而无论参数是多少,在SMA(n)中,n个收盘价被提取的权重都是相同的1/n。 EMA还是SMA EMA和SMA各有特点,并不存在优劣之分。那么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究竟是使用SMA还是使用EMA呢?这还需要结合两者的特点和实际的使用用途进行具体的分析。 单均线策略 单均线策略主要是观察价格对均线的穿越情况。基于这种用途,交易者一般有两种诉求:
基于第一种诉求,SMA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从上面权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价格对于EMA均线值的影响要大于SMA,并且参数越小,这种影响力就越大。这就导致均线值会更加贴近当前价格,从而更易引发穿越行为。 而基于第二种诉求,EMA则是更好的选择。随着参数变大,当前价格对均线值的影响力会变弱。但是由于受到根据时间先后分配权重的影响,整体上来说,近期价格的权重会高于远期价格的权重,因此均线值会更加贴近近期价格,尤其是在市场存在趋势的状态下。 双均线及多均线策略 双均线和多均线策略的主要诉求是观察交叉和排列。基于这种用途,交易者一般也有两种诉求:
比较下面两图。上图使用的是EMA(12)和EMA(26)均线组合。下图使用的是SMA(12)和SMA(26)均线组合。在这种弱趋势市场状态下,相较于SMA,如果使用EMA均线,可以避免两个回合的不必要的均线交叉。 这是因为在EMA(26)中,其后12个价格占据了更大的权重,因此可以和EMA(12)表现出更强的同步性和相似性,所以其交叉的频率会相对较低。 在SMA中,由于采用简单的同权平均,SMA(26)中前14个价格对当前均线值的影响会较大。这就导致其和SMA(12)的交叉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并且其中一些交叉行为更是被动的交叉(如价格回升均线死叉随后再度金叉)。 也正是基于权重的因素,在多条均线排列时,EMA要比SMA显得更加有序和平滑。 下图是使用多条EMA均线构成的均线带。 下图是使用同样参数的多条SMA均线构成的均线带。 因此,如果希望均线的交叉不要过于频繁,或者希望均线较为平滑的排列时,EMA是更好的选择。 为什么要学会计算均线? 尽管在交易软件上可以实时计算各种均线值,但是学习使用图表计算还是有必要的。因为利用EXCEL可以进行各种跟均线有关的复盘作业。 比如,当我计算出均线值后,我就可以算出前后两个均线值的差,有了这个差值就可以计算出均线的斜率和斜率的变化。均线的斜率及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衡量出趋势的力度。 再比如,通过某典型价格和均线值的比较,可以计算出价格相对均线的偏离度。偏离度是反映价格超买超卖的比较有效的指标。假如经过统计,价格的高低点相对MA(n)的偏离度极值区域在3%,那么我就可以在这个位置设置止盈锁定利润。 另外,还可以通过计算两条均线得出它们的差值。利用这个差值既可以观察两条均线的交叉情况,又可以观察两条均线的分离度。均线的分离度会为判断趋势转折或背离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 计算均线还有一个用处,可以通过逆运算,算出若当前时间单位的“选取价格”为多少时,两条均线会发生交叉,或价格会对均线进行穿越。 总之,学会均线的计算是真正将均线“为我所用”而非被均线“牵着鼻子走”的第一步。 均线在其他技术指标的运用 在常用的技术指标MACD中会涉及到均线的计算。 其中MACD的快线表达的是两条均线的差值。通常是使用是EMA均线计算两个参数的差值(目的是观察交叉)。 而MACD的慢线是对快线,也就是两条均线的差值进行了一次简单移动平均,使用的是SMA的计算方法(目的是观察转向)。 在BOLL通道中,同样存在均线的计算。BOLL(n)的中轨其实就是SMA(n)(目的是观察价格的穿越)。而上下轨是对SMA(26)进行的标准差处理。 注:本公众号文章均为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