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之水日记里的菜单

 朱晓剑 2020-02-21

《杯酒慰风尘》,清华大学出版社初版

读书,总是可以在不经意地读到关于饮食的种种记录。好像缺乏了饮食,书的内容就大打折扣,并抽离了生活似的。在扬之水的《<读书>十年》中时常时常看到她记录的饭局,甚至于有时比记录的书还要详细一些。比如:

在新近开市的厂甸市场转了一圈,二层专营风味小吃,所谓“风味小吃,实在是有名无实,几年未曾问津的爱窝窝,今日一尝,比先前吃过的可真是差远啦,且不说价钱又贵出好几分。几个铺面,招幌不一,经营的活色却大致相同。”(1987.1.5

这类的记录实在是不少,也有详细的菜单可看,比如这一年是丁聪先生七十诞辰,《读书》编辑部在广外的四川豆花饭店设午餐庆祝。“菜很丰盛,第一道是七色什锦攒盒,虽无非几款冷菜,但制作很精细,然后是鸡翅鱼肚,樟茶鸭子、锅巴肉片、豆腐烧鱼、麻婆豆腐、分蒸牛肉、双脆汤,间或上一款小食,一碗红油抄手、一碗烧卖、一碗汤圆,每份皆是两个,小巧细致。”又,“最后是涮锅,涮料很多:虾米、鱼片、毛肚、腰花、肝片,还有自制的非常细嫩的豆腐。本来就很融洽的气氛,变得更热烈了”。丁夫人连夸:“《读书》编辑部是极富人情味的。”

《读书》编辑部也经常聚餐,比如这年的三月一日,几个人就餐于野味餐厅,扬之水记录说,店堂里极冷,卫生也很差,白桌布上油渍片片。要了几味菜:叉烧一日鸡、干烧鸽子肉、葱爆鹌鹑、鱼香兔丝、清炖鹿肉、烧鹿肉。一日鸡倒是极嫩的,鹿肉也还好吃,其余未见什么特色,四个人花了四十五块钱。这样的聚会,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次,消费相差并不是很大,基本上这样的聚餐,扬之水都会记录点了什么菜,有什么特色,当然最后少不了消费多少钱的事。这看上去虽然有点俗气,却也富有生活情趣。

这聚餐有时也会选择自助餐,比如在香山饭店,吃的自助餐是每人二十五元的标准,四碟冷菜、五个热菜:大椒鸡丁、炒虾仁、香酥鸡、鲜菇扁豆、麻婆豆腐,最后是一盆酸辣汤。滋味一般,未见特别好。像这样的自助餐,基本上《读书》请作者吃饭,大约那个时候已流行自助餐了,“想吃什么就点什么”。

偶尔有作者到《读书》编辑部,也会聚餐。不仅如此,有时去作者家也会遇上请饭的事。有一回,扬之水和范用去丁聪家,丁先生一定要请吃饭,去的是东坡餐厅,“卫生条件不是很好,饭菜滋味倒还不错。要了两个凉菜、两个热菜:白斩鸡、酱牛肉;东坡肘子、麻婆豆腐。菜上得极快,一顿饭才用了四十分钟。”

如果将扬之水所写道的餐馆都记下来,基本上是北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份美食地图了,比如四川豆花饭店、野味餐厅、东坡餐厅、利康烤鸭店、咸亨酒店、新八百饭店、紫光餐馆、北京饭店……这些餐馆各有特色,扬之水对他们的菜品、服务都有所点评,可见她对美食的热爱了。

其实,这也不完全是个人对美食的热爱,而是美食家沈昌文此时掌管《读书》编辑部,所以经常带着大家东吃西吃了。据说,沈昌文以前常骑着自行车四处“考察”京城餐馆,然后将经验向朋友推广,有段时间他曾遍试京中的川菜馆,并将“回锅肉”这道菜做得好不好作为川菜做得正宗不正宗的标准,惹得一班后辈后来到了川菜馆都必点“回锅肉”。

一部《<读书>十年》,可能有的人看出书目的繁杂(扬之水几乎每天都有书的记录),但在我看来,这书目固然好,但有了美食,是《读书》鲜活了许多,而那些菜单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风流。在这一点上,中华可真是富于吃的民族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