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杏杂俎

 朱晓剑 2020-02-21

1

故乡,临泉城西有株银杏,需三四人合抱,亦有传说。乡人时常往银杏树而拜,不知有用否。临泉古称沈子国,旧迹不多,此树千年,亦是传奇。须知中原离乱,此地难安。树能如此,实则传奇。

多年之后,县有文学赛,且取名为“银杏杯”,表哥喜文字,得一等奖。词句清雅,迄今尚记些许词句,虽为中学生之作,大有可观之处。我读中学往观银杏树,总觉得的文字里的更美妙。

2

1997年,过九眼桥,越望江路,步入入川大,但见无数树,清翠,蔽日,然却叫不上名字。后才得知,此乃银杏。校园风光因此与众不同。不免想起故乡银杏。在成都,因其为市树,随处可见,不免沦为“俗物”。那时尚无自拍无网络之发达,故少有人分享之。

3

银杏之美,历有吟诵。如梅尧臣《鸭脚子》:“魏帝迷远图,于吴求斗鸭,乃为吴人料,重玩志已箧,江南有嘉树,修耸入天插,叶如栏边迹,子剥杏中甲,持之奉汉宫,百果不相压,非甘复非酸,淡苦众所狎,千里竞赍贡,何异贵争啑。”鸭脚子的由来,系本草云:叶似鸭脚,因以为名。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杨万里有诗《银杏》:深灰浅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韵最高,未必鸡头如鸭脚,不妨银杏伴金桃。

4

成都人吟咏银杏的诗词不多。成都著名教育家陶亮生有银杏两首,其一云:曾阅朱明与满清,龙争虎斗不关情。昂霄银杏如双阙,镇尔城南老树精。其二云:六百年来万事殊,浑忘黄发困泥涂。饯疏如读唐人画,合赞贤哉二大夫。这里说的是清驻防成都将军废署有银杏二株,相传为明代古木,盖署系明布政司旧衙,老树至今得存。不过,这两株银杏早已不存在了。

5

那次,与诗人漫步银杏树下,金黄叶片,一叶一菩提,捡拾,油然生出些许故事。她说,这个性让人缅怀,细密,绵薄,向上,浪漫的诗意。不只是诗人,一到秋季,银杏叶黄,树下,但见拍照的众人,以及演绎出的微电影。成都人爱银杏比爱芙蓉都要多。

6

有许多时光是在后子门的银杏园度过。有次与作家周成林在此处吃茶,闲话书事。最初他是以翻译家登陆文坛,继而动手写作,第一本书即《考工记》,走红。后来,我检索成都吃茶旧事,时常遇见有趣的记录,再看作者,是成林的手笔。那天银杏园,浮生半日闲,倒也是难得的记忆。

7

支矶石乃成都旧遗迹,亦有传说故事,对其有兴趣的人不多,倒是支矶石街与同仁路口的成都画院,去的人多,或观画展,或吃茶。有一年,跟朋友坐在那两株银杏下吃茶,金黄的叶片从枝叶间飘落,一片一片,空白的土地上,渐渐落了些许,那是一种诗意,我想起诗人的诗句。然而,当雾霾来临,戴着口罩观赏银杏的人成为一景。我没再去成都画院,怕那一份美好改变了许多。

8

银杏虽为成都市树,似仅止于此,日常生活中和银杏无太多的牵绊。又或者说是欠银杏一个说法。我们身边的许多风物,多因太过于家常,而忽略掉其应有的价值或思想。这在植物学上,或许是无意的遗忘,但一味如此,就是不该有的做法了。

9

旧时有银杏除污之说,是否有效降低雾霾,未见专家有态度。银杏在今天,应该有更为丰富的释读。阅读过一些有关银杏的文章,聊外在形态的多,而关注其内在精神的却不多。或者是我们对银杏学欠缺研究相关。当我们只在乎银杏的外表,予以赞美,忽略掉其应有的美学价值,也就只是看见银杏的一面了。

10

银杏、街巷、建筑构建出的成都城市意向,无疑也是城市美学的一部分,而这也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寻常风物,由此思之,我们对待银杏远没有达到城市精神的高度。当我们的生活里少了银杏,又将怎样?从银杏身上,仿佛映照着成都人的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