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皮书》|不要沉浸在莫须有的优越感中,理所应当地歧视无辜

 紫尘静雪 2020-02-21

《绿皮书》虽然荣获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具体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电影简介“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男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良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良人也慢慢放下的偏见……”已经足以概括完整该影片。

而片名“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履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其实故事背景并不新颖,不过把真实自然的社会问题,通过流畅舒适的形式叙述出来,你会发现,能够获奖的影片,确实有戳心的地方。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结束近一个世纪,可是南北差异、种族偏见依然存在,电影主角黑人音乐家还是愿意为了推动一堵看不见的墙而勇敢努力,他说:“就算艰难,我也要尽可能的,为我们赢得尊严。

黑人音乐家当然知道,莫名而来的屈辱,并不能通过暴力来反击回去,因为当你用暴力反击时,证明了他们嘲讽自己种族的野蛮是对的,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羞辱,所以他在经历过许多以后,发现尊严才是自己反击的有力武器。

物化的世界,尊严并不受人欢迎,很多虚浮表面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踏实努力的人,并不会被人尊重,就像自己,虽然在音乐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却依然因为外表的肤色,顶着白宫座上宾的帽子,在酒吧依然会被白人暴打,他在一些地方只能住接待黑人的旅馆,邀请他去演奏的人甚至不允许他使用白人的卫生间,不允许他进入只接待白人的餐厅用餐,而如影随形的“绿皮书”,更是时刻在明确提醒自己,他们之间的不同,即便一个“成功”的黑人,在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观念里,会遭遇些什么,可想而知。

即便前路阻碍重重,黑人音乐家依然干脆地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三倍薪酬,且受人尊敬的表演,拿着一份“绿皮书”,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用自己的行动来展现自己的尊严,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不公呐喊,他一直努力坚持着,并且告诉白人司机:“要改变人们固有的看法,天赋并不够,还需要勇于呐喊的勇气。

虽然种族歧视是一个比较承重的话题,不过《绿皮书》采用喜剧的形式,通过黑人音乐家、白人司机的相处、冲突、接纳,传递出偏见在冲突中消除以后,真挚温情的力量自然而然地流淌进观众的心里。



很多时候,那些娓娓道来,甚至乏善可陈的电影,没有什么眼花缭乱的特效,没有明星大腕流量,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只是简简单单地讲和“人”相关的故事,却总能触动人心。

《绿皮书》讲述的是黑人在当时社会里遭遇的不公和面临的种种问题,但是放眼现在,我们虽然没有肤色的歧视,却同样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的世界之中。

比如大城市出身的人总会看不上小城市户口,发达地区的人总会看不上落后地区的人和环境;再比如,身边的攀比,进口的价值似乎总是高于国产的,奢侈品似乎总是优越于大众品牌,名校总是比普通高校的高人一等,办公室白领总是可以睥睨于农民工……

想来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差异和偏见就永远存在,这和处在什么样的时间维度,人类开化的程度、文明进程的速度都没有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和隔阂从来不会被消灭。

而当下大部分人都习惯于通过物质展现优越感,而且深陷其中,不经意的歧视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方面,丝毫不在意将自身锁进恶性循环的鄙视链时,自己为之失去的良善。

比如正常人总习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残疾人,甚至为了取乐模仿残疾人的行为动作;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总会觉得对方家庭不完整而导致心理不健康,拒绝交往和接触;只接触与自己消费水平相当的“精英人群”,排斥低消费群体……

他们以某方面的优势占据着心理制高点,变得势力、冷漠而不自知,哪怕伤害到了别人,也不认为自己有错。

西方有句谚语说的是“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一条恶性的链条足够漫长,长到处在这个链条每一个环节的人都看不到链条的全貌时,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会发现自己在人云亦云中,里所当然地操纵着歧视的屠刀。因为人性的为恶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为自己所知,除非是自己站在被歧视的一方,才会有切身体会。

就像影片中的白人司机,对黑人音乐家的偏见源于固有的种族歧视意识,哪怕黑人并没有给他伤害过他,但是他依然一开始是厌恶黑人的,甚至在黑人用过玻璃杯以后,耿耿于怀,非要丢掉才能心安。而他从没有思考过,自己所带来的伤害以及那些被歧视的人的无辜。

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都提倡应该公平公正,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冲击我们的认知。比如对女性的歧视,比如对同性恋的歧视,这些都像黑人种族歧视一样,每一个被歧视的对象都很无力,自己并没有伤害到别人,但是就是受到了社会的不待见。

或许是人类发展历史所产生的问题,也或许是弱者随波逐流所发出的附和。而在“我有一个梦想”的反抗中,黑人所要争取的尊严,和女性所争取的平等以及同性恋所争取的理解,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社会发展有其延续性与惯性,每一份抗争,每一份争取,都需要人们在时间长河里,勇往直前地穿过重重固有的意识形态,才能逐渐改变那些固有的偏见。

女性依然在为平权而呐喊,同性恋依然在为能合法走入婚姻而努力,而黑人如今的地位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遭遇先人面临的侮辱,这或许就是文明进步的曙光与希望。

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完整并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从观天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才能真实看到雨滴如何汇聚成为洪水,才能从恶如崩。

标签人设下的群体,遭遇的粗暴对待也许不会消失,但是他们依然在艰辛中努力生存,而人与人之间的藩篱和隔阂不会被消灭,不过在面对一些不公的现象时,如果无法为无辜弱者发声,至少也不应该成为理所应当盲从的“施暴者”。

没有人需要被定义,被自己抑或被他人,黑人音乐家在电影中发问:“I’m not black enough,not white enough,even not manenough,then tell me,who i am?”

答案很简单,你就是你啊,只需要成为真正的你,只是你。

希望将来的我们,不会带着优越感俯视着别人,也不会以物质的优越来衡量一个人的尊严,更不会因为小众的不同而粗暴排斥。

作者简介:紫尘静雪,我有故事也有酒,你且听一听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