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我爱你文摘 2020-02-21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经济学人智库《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调查数据显示:在80个受访国家与地区里,英国的“死亡质量指数”排名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死亡质量综合得分为23.3(满分100),排名第71位,中国台湾地区高居第6位。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几年过去,中国的死亡质量也依然处于低分的状态。

死亡质量,看起来学术味十足,其实就是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中国各大城市几乎每年都会陆续发布幸福生活指数,却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

科技发展到今天,很多医生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死亡是人类最大的恐惧和心魔,不知道上辈子、这辈子要做多少好事,才能得到一个好的“死亡质量”。

“今天的死亡几乎完全变成了一个技术抢救的过程。没有灵性的照顾,没有让病人给亲人道别的过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说。

得不到“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01你接受过“死亡教育”吗?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国人对活着的人谈死亡,一直比较忌讳。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席“死亡”这一课。

从幼儿时期开始,大多数父母就对死亡问题直接回避。台湾地区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

“儿童在四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并影响一生。”

现实中死亡教育的推进,会遇到来自家长的各种顾虑。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的一项调查表明 , 有63%的家长表示“难以接受幼儿园开展与死亡相关的活动”, 有50 %的家长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身心不利”,因此反对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 。

有一位妈妈说:

我的宝宝快四岁半了,他开始意识到死亡。有一天,他和我说:“妈妈你会死吗?”我听了一惊,随即有些伤感,因为我无法处理这个情绪,所以不能很好地回应他。

我想了想,说:“是的,妈妈会死,但妈妈死的时候你都好大、好大了。”

他哭了,搂住我的胳膊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把他抱到怀里,红了眼圈儿。

自从生了宝宝,我很仔细自己的生活,也曾设想过万一有一天我意外死亡,他将会过怎样的生活。

但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赶紧打消了,不敢想。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中国孩子从小缺乏死亡教育,要知道,死亡教育是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和对待失去。

我们经常会被社会上的青少年自杀消息所震惊,叹息!青春年少的孩子选择自杀的原因,常常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上面的纸张,是跳楼自杀的9岁男童的遗书。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三行字写道:“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他跳楼前,甚至连“跳楼”的“楼”字都还不会写。

这个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孩子的心中,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对死亡的认识在哪里?

青少年自杀的可怜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对死亡的认知还很不成熟,他们尚未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完整的认知体系。

我们的孩子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知和敬畏,也少了对生命的珍视。

对失败没有心理准备,对挫折毫无提防,输不起,败不得,于是,孩子们轻易的选择了死亡。

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是和父母赌气一样,就像是离家出走一样,都可以是抵抗家长的手段,是逃避压力的方法。

殊不知,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永远都不会再拥有。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事实上,只有失去的东西才会得到珍惜,也只有直面死亡才会对生充满渴望,对“活着”这两个字有触及灵魂的理解。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中国的墓园一般都建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充满了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阴森气息。没人愿在这里安放长凳,安放了也不会有人来坐。

我们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就明白了,可事实上,很多人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无法坦然地面对生死,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缺失了一堂「死亡教育」课。

对死亡教育的避讳,只会让我们不懂得尊重生命。

02 忽视“死亡质量”,是在降低幸福指数

上了年纪的父母亲,有时会说:万一有一天我要死了……类似的话。一旁的孩子连声“呸呸呸,您寿命长着呢”。

其实,这种不讨论的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对死亡的避而不谈,才是对将死之人最大的残忍。

一个人独自面对死亡其实是很可怕的,但如果有人愿意和他交流,那么他的脆弱、恐惧、孤独就会被看见,那他就不再是独身一人,因为有人理解他的脆弱,有人缓解了他的恐惧,有人分担了他的孤独。

而我们很多人因为对死亡这件事情的无知,让我们在至亲面临死亡的时候,无法坦然选择让他们幸福地有尊严地死去。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4人因癌症死亡。临终三个月过度治疗,病人受尽了痛苦折磨。

死亡,不会因恐惧就不到来,但死亡也没有电视电影里渲染的那么唯美、那么文艺。

当生活旅途的考验面临终点,它会逐渐现身,并取得胜利。

所以,与其避讳谈论死亡,不如去认识它。

在这个前提下,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我们才会明白是追求死亡的高质量,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1999年,大文豪巴金先生重病入院。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了生命,但从此插上鼻管,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由于长期插管,他下巴脱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先生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可是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哪怕用呼吸机维持,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即可。

就这样,他在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当最爱的人处于生死边缘之时,家人很难选择“不救”。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让我们贯彻“孝”道而不能理性思考,以至于那些羁留至生命最后一刻的重病亲人,仍然接受着创伤性的积极抢救,诸如气切、电击、导尿等,让人十分遭罪。

很多病人连最后想说的话都没说出口,就已经处于频死昏迷的状态,直至断气。

有人说:“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2015年起,朱正纲就开始四处去“拦刀”。作为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他在不同的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

“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

“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而且其余下的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开刀漂不漂亮和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这有本质的区别。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人们常说“生活质量”,其实它不止是说活着之时,也包含着死亡即将来临之时。

死得有质量,应该是尽量减少痛苦,泰然地离开人间。

尽可能地提高生命质量,才是延长生命的最好手段。

03 准备好死亡,才能从容地活着

欧文·亚隆曾说:“直面死亡会引发焦虑,却也有可能极大地丰富你的整个人生。”

一个人从生到死是必然规律。死亡是赶不走的,也打不倒的。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早早的学会和它相处,接受它会迟早来临的事实,也就明白了生命的不易。

读懂死亡,才会明白生命深处的尊严。

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

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父亲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虽然父亲最终也逃不过死亡的结局,但谁又能逃得掉呢?

当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便有时间对死亡做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得以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真真正正为自己活了一次,了却未了的心愿,不留任何遗憾,之后坦坦荡荡的走向死亡。

死的漂亮,也是一种幸福。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当然,谈论有尊严的死亡,在我们健康的时候,说起来都相对轻松,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当你病重的时候,你是否会极度的留恋生命。

哪怕当事人事先做了预嘱,可能事到临头,求生的欲望会打破他原先的设定。

也有许多患了不治之症但充满求生欲的人,他们同疾病、同死亡不懈地进行奋斗,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这同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如何执行,如何判定,最后这个决定由谁来做,是需要我们思考并学会的事情。

我们没办法好好交流死亡,就没机会好好告别。

写这篇文章,希望能引发一点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学会表达符合自己本人愿望的安排,了知生命的成长过程,学会思考如何“谢幕”。

所有表达出来的愿望,不管是什么,是在最后的时刻不惜一切代价的坚持,还是适时的放手离去,都是值得赞赏和理解的,值得所有人去帮助他的。

“国人死亡质量排名”曝光:如何死亡,关系着一个人最后的幸福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无论是谁,也无论在哪里,最后都应该好好地与这个世界告别。

准备好“死亡”,才能更从容地“活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