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大约1600字,阅读完大概要花费5分钟时间。请您在这里驻足5分钟,一定能领略、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与情愫。 提到发明,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 大到飞机、火箭,小到人们洗手用的洗手液、预防疾病时用的口罩,(在这里插播一句,愿天佑中华,新型冠状病毒早早离开,加油中国,加油武汉!)还有女性穿的高跟鞋、男性使用的剃须刀等等。
发明创造伴随着人产生,从最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已经存在,那时候最为简朴的,要数钻木取火,或者刀、叉一类的东西,用来更好地获取食物、生存。 “教燧人皇帝钻木取火,以作大烹。——清 袁枚《新齐谐·燧人钻火树》” 时至现代,各种发明层出不穷,那么在并不发达的遥远的古代,又有哪些“神作”,光彩依然不减呢? (1)锯锯有悠远的历史,相传由最有才艺的鲁班发明。 那天他拿着斧子到深山里伐木,歇息的时候,坐在草丛中,手被一种齿状的野草划伤,一滴一滴的鲜血流淌下来。 要是普通的人可能骂两声就完事了。但是心细的鲁班受到了启发,他设想假如发明和这种草类似的工具,砍木头就轻松很多了。
他最终发明了锯。 千百年来,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由我国建筑物大多是木质结构决定的。 到了现代,木质结构,特别是名贵的家具,依然保持最原始的丁卯结构,在制作过程中,依然离不开锯的身影。 (2)墨斗鲁班对于木工的贡献除了发明了锯之外,还在于发明了墨斗。 鲁班做工,缺少帮手,母亲给他帮忙。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砍伐好的木头要制作成各类的成品,需要对它们进行裁剪。 “ 圆出于规,方出于矩。——《周髀算经》”
烈日下,已是古来稀的的老娘给鲁班拽着线头,鲁班弹墨线。 汗水涔涔。 鲁班不忍心,计上心来,在墨线的首部做出一个“r”形状的小铁钩。 一挂、一拉,解决了需要老娘拽线的繁琐。 母亲去世后,鲁班给“r”形状的线坠儿取了名字,叫作“替母”,或者“班母”。 “替”为代替,“班”为鲁班,顾名思义是“代替母亲”。 这就是鲁班替母改墨斗的故事,也可以看得出他的孝心。 (3)磨在没有将机器引入舂米的年代里,石磨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两块坚硬的石头,做成扁圆柱的形状,然后在内测各凿析出多条浅槽,合并在一块。 这便是一个石磨了。 人或者牲畜推着转动石磨,转动的磨盘一点点将预先放进去的米、麦、豆,加工成粉、浆。
石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时候石磨称作“硙”,汉代以后才改叫“磨”。 而在磨发明之前,人们需要把粮食、谷物放在石臼里,然后用木棒舂捣。 石磨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创举。 时至今日,石磨依然存在于田园生活中:夏日,宁静的小院里,石磨吱呀吱呀的一圈一圈地转折,米从缝隙间流淌出来。 (4)伞 一首《雨巷》把人带入到湿漉漉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中,小雨稀稀疏疏地从天而降,周围一片静谧,哒哒地敲响在脚下的青石板路上。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雨巷》” 伞,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雨天要伞,晴天也需要伞。 我国是发明伞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100年,我国的先人们已经开始做伞。 那时,人们用竹、檀香木作伞骨,树叶、羽毛作伞面。 与现代的伞不同之处在于,伞象征着地位:伞面越大,地位越高。 (5)锁 锁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具有锁状结构的木质装置。 随着物质的积累,人们愈加认识到锁对于门户的重要性,纷纷改进工艺,制作各式各样的锁具,安装在门、器物上。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 仰韶文化中的“骨错”、“石错”是锁具的最初雏形。 到了东汉时期,工匠们发明了后来沿用上千年的三簧锁。 今天,简易的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设计了已经各式各样的锁:感应锁、密码锁、生物锁等等。 参考资料: 1. 《新齐谐》 2. 《周髀算经》 3. 《辞源》 作者最后想说的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