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所揭示的生生不息的永恒之道

 QDLF888 2020-02-21

  文/

    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恒卦阐述的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恒”的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期望的永远或恒久。

   在周易中,对恒的解释:恒者久也。 自然界的恒久,包含山河的存续都有比照的意义。人追求的恒久,其实现手段在于不易和不已。为了实现个体的久长,古人老早就看出个体必须融入群体,才有恒的意义。才能跨越时间,古人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也就是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在这种时空下的 生生不已才有恒久的可能。

  “生生不息”是古代社会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理念之一,《周易》对此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生命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易》理念中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古代社会的祈子仪式、生殖崇拜和精神传承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源泉.。

  “生生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生生学”是一种东方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生命、损益、永恒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人得以传承、有创造之道。  

        由“乾”卦所示之天道生生之中内含着生命顺行而受损的危险,而由“坤”卦所示之地道生生之中内含着生命由知顺行天道之险而自觉逆修而获益的生命之道。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乾健坤顺,此为乾坤二卦之卦德。而由乾之健,何以能“易以知险”?由坤之顺,何以能“简以知阻”?不在“穷理尽性以至於命”的价值论取向之下,以“顺损逆益”的生命“损益之道”来解读,就无法真正理解何为“乾恒知险,坤恒知阻”,也无法将《系辞传》此段话语与整个《易经》六十四卦系统一以贯之。
“生生之谓易”。故恒者,生生也。乾之健,坤之顺,皆生生之所为也。而“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之生生在于其创始之功,万物得乾之功而生,此为“乾之恒易”。但顺生则必有死之期,故由乾道之生生而达于极致,即达于“天下之至健也”,则有至死之危险,故言“夫乾,天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而坤顺于乾而生生,厚德载物,成就万物由生至死之过程,此为“坤之恒简”。但这仍然不是坤顺之极致,坤顺之极致,即达于“天下之至顺也”,在于“知阻”,即知顺行天道之危险而自觉停止,而反身内修性命,逆行天道而修炼生命,从而获地道之益。此为“顺损逆益”之生命“损益之道”也。
        由此可知,乾之“天下之至健也”不同于“乾健也”,“乾健”强调天道之“生生”不息,而“至健也”则已内含“死死”之义,强调“生中有死”,“益中有损”。坤之“天下之至顺也”也不同于“坤顺也”,“坤顺”强调地道之承天而行,顺行天道而为,而“至顺也”则已内含逆行天道之义,“顺中有逆”,“损中有益”。此为易道之广大也,此为易道之“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之极致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