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百态】 2.识攻守的契丹

 诗文会友 2020-02-21
                  第1篇:狼一样的突厥
  见:http://bbs.tianya.cn/post-no05-424578-1.shtml

  内容九分出自辽史.卷八。
  公元九零七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在北方建国立业,号大辽。阿保机死后,皇后萧氏摄军政,第二年,皇后还政给太子耶律德光,这位太子也是彼时契丹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曾领兵东平渤海,西取回鹘,战功赫赫,脱脱在史书里评价他是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耶律德光继位,称太宗皇帝,这一年是天显二年。
  天显十年的四月,在中原的唐宫发生一宗惨案,明宗皇帝的养子李从珂联合内侍,将明宗弑杀,跟着自立为王,太宗安排在唐宫的密探王倍连夜派人将这消息送出,他说,从珂弑君,人神共愤,宜急征讨,可得中原。但太宗不置可否。
  一直到九月癸巳这一天,天空中飞庍自坠而死,南院大王夷离曷鲁恩为此占卦,得了吉兆,遂对太宗说,这是天要亡李从珂的迹象。太宗才决定出兵,也就是在这时,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遭到李从珂讨杀,派使臣来乞兵,太宗答应,他说,朕即刻兴师远来,与卿破贼。石敬瑭欣喜若狂。
  契丹大军取道雁门关,在太原遭到守将高行周、符彦卿的拒击,太宗假装败走,却将大部兵马藏在太原附近的山谷,高、符两人不知就里,遂一路追出百里之外。契丹主力趁机攻打太原,留守太原的大将军张敬达、杨光远拼死守城,发出告急信号,高、符两人这才知道,中了契丹的调虎离山之计,但回头来救已经不及,张、杨大败,高、符战死,太原失守。张、杨二人率残部败走晋安。契丹一路挺进。
  晋安是唐都长安的屏风,太宗对此势在必得,他派出数万兵马,将该处围的水泄不通,又在通往晋安的各个关卡和路径要害处遣派大批精锐轻骑,堵绝唐军援兵之路。李从珂曾先后派赵延寿以兵二万、范延广以兵二万来解晋安之危,但两人都借故拖延,逗留不前。张敬达迫于无奈,只得苦守孤城。
  冬十月甲子,太宗召见石敬瑭,对他说,我疾走三千里,来为你解困,今一战而胜,这是天意,我见你雄伟弘大,是为君主的样貌,所以自然会助你成为九五之尊,但你须得答应,世代都是我的藩属。石敬瑭同意,太宗遂封他为晋王。
  此时晋安在围达八十余日,城中粮草已经断绝,契丹开始攻城,杨光远见情势危急,遂劝张敬达投降,张敬达说,宁死不降!几天后,杨光远杀了张敬达,打开城门投降,晋安失守。
  太宗趁胜追击,一路占领潞州、河阳、云州、应州、幽州、镇州等地,李从珂穷途末路,将王倍找来同死,王倍当然不肯,李从珂将他杀死,跟着引火自焚。太宗得到这消息,就以河阳为首府,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喜不自胜,开盛宴以庆祝,席间酒酣,太宗提出,要收石敬瑭为义子,石敬瑭答应。中原由此成为契丹的御花园。
  这一年约是公元九一六年。
  如此过了许多年,其间世事变迁,中原历经北汉、后晋,直到宋太祖赵匡胤一统山河,建国大宋,契丹又和宋交战了许多次,并侵入中原,后来双方达成澶渊之盟,约定北宋纳帛求和,契丹退回雁门关以北。
  到了北宋庆历二年,这一天,契丹突然屯兵境上,有使臣来告诉仁宗皇帝,说是契丹皇帝有要事相商,请派使臣同往。仁宗派出开封知制诰富弼来同契丹谈判,此时契丹当政的乃是兴宗皇帝耶律宗真,他对富弼说,我国看中北朝(宋)雁门关以内十县的土地,现在我国群臣纷纷要求出兵夺取,我却认为不如先来同北朝协商求地看,若是协商不成,彼时再出兵也不迟。富弼说,我国土地是概不与外族人的,若是南朝(契丹)因此对我国发起战事,我国随时迎战。
  兴宗皇帝笑道,当年我国太宗皇帝出兵北方,不出三月,就将唐皇逼死,册立新君(石敬瑭)。富弼说,当时唐皇末世昏乱,李从珂弑君自立,不得人心,上下离叛,又有石敬瑭这样的逆臣欺天叛君,契丹太宗皇帝占了这许多先机,还是折损了半数的兵力,才攻陷唐都;现如今,我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修明,上下一心,情状同彼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于出兵这件事,贵国还是仔细斟酌为善。
  兴宗沉吟了阵,笑着说,你说的是,那么我不求十县的土地,改以十倍的金帛替代。富弼同意。
  契丹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早期的魏书、晋书对它已经有明文的记载,唐宋年间,契丹和中原的战事十分频繁,但始终没有为中原所灭,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进退攻守,应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