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神童到顶级文臣

 zqbxi 2020-02-21

明朝时期蜀中最显赫的一家莫过新都状元杨慎一家,祖孙四代七进士:杨春(祖父)、杨廷和(父亲)、杨廷仪(叔父)、杨慎(状元)、杨惇(弟)、杨恂(堂弟)、杨友仁(子),还有一个蜀中才女,著名散曲家——杨慎之妻黄峨。其中,杨廷和被毛佩琦先生称为明朝顶级文臣之一,杨慎是明朝四川唯一的状元、著名文学家。有意思的是这父子俩小时候都是神童,在所谓“大礼议事件”认死理,死认理而受迫害,按四川话说都是“方脑壳”。

从神童到顶级文臣——杨廷和传奇

神童的成才之路

被称为明朝顶级名臣的杨廷和,其知名度不如其子杨慎,凡说到杨廷和都得附带指出其为杨慎之父,似乎人们对杨廷和不太了解。为此笔者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了不得的明朝著名政治家。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 —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杨慎之父。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

成化七年,年仅十二岁的杨廷和破例参加四川省的乡试并中举,成为四川省科举考试以来最年轻的举人,真可谓少年奇才,名副其实的神童。他中举后四川省内一片哗然,前来祝贺之人络绎不绝,县太爷都亲自上门道贺送礼。然而在其父杨春的教导下,杨廷和以《伤仲永》为戒,中举第二天就闭门谢客,远离那些溢美之词,专心读书。意外的是第二年上京会试却落了榜。其父杨春教导他,会试不比乡试,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于是安排杨廷和去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去学习,并且三年后的会试也没有参加,直到十九岁参加会试才中进士,然后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杨廷和在那里实习三年,结业后当上一个从六品官。经过层层磨练,杨廷和最终成为首辅,为大明一代名相。有意思的是,父亲杨春教子有方,使神童儿子成大器,而他本人中进士却比杨廷和晚,或许是天资问题吧。从杨春教育其子的过程可见,杨家培育神童的确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赞颂的方案。

关于杨廷和小时候是个神童,从一个故事可见一斑: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相传杨廷和七岁时,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有一个客人说:“有一更矣。”一客云:半夜矣。一客云:五更有一半矣。于是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即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语惊四座。

明孝宗时杨廷和为皇太子朱厚照讲读。正德二年(1507年)入阁,拜东阁大学士,专典诰敕。专权的刘瑾被诛后,杨廷和拜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首辅。所谓首辅,相当于宰相。明初废除宰相制后,代以首辅。杨廷和任正德、嘉庆两朝宰辅达十四年。

          政绩显赫,不愧顶级名臣

杨廷和的政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辅弼武宗

明武宗正德皇帝是史上出名的荒淫无道君主,杨廷和多次上疏规谏,俱不听。杨廷和虽“邑邑不自得”,但仍勤于政事,忠于职守。正德年间,武宗常居“豹房”淫乐,或出外游玩,多不在京。杨廷和入值中枢,参与机要,“镇静持重”,“补苴匡救”,“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安化王朱寘鐇反,他“草赦诏,请擢边将仇钺,以离贼党。钺果执寊鐇”。刘六、刘七起义,他建策献言,调兵遣将,终于镇压了这次起义。明末文人陈子龙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

2择立新君

武宗荒淫无嗣,正德皇帝驾崩后,当时皇太后命大臣议所当立者。杨廷和举《皇明祖训》,主张立兴献王长子(世宗),得到了阁臣们的赞同,才有后来的嘉庆皇帝。太后“一如廷和请,事乃定”。使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得到了顺利的解决。

3 铲除江彬

武宗死后,当时平虏伯江彬在京郊拥有重兵,知道天下人厌恶自己,心里很不安稳。他的党羽李琮劝江彬乘机带领其家兵起来造反。于是杨廷和用皇太后的命令逮捕、杀掉江彬。江彬被除去后,朝野内外举国欢庆。

4,革除弊政

明世宗(嘉庆皇帝)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成为最高统治者,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皇帝的掣肘,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以革除武宗时弊政为己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杨廷和办事勤勉,讲求效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史载:“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杨廷和)一一口授,动中几宣,略无舛错”,“中外倚以为安”。正德、嘉靖之际的遗诏、登基诏都出自杨廷和之手,他的很多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诏书的形式颁布的。

杨廷和的改革措施,受到朝野上下的普遍称颂。杨廷和的改革虽然时间不长,但还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嘉靖初年,政府财政状况大有好转,阶级矛盾也相对缓和,“天下翕然称治”。

大礼议事件中的方脑壳

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的杨廷和的终结者,竟是他一手扶起来的嘉庆皇帝。原因是在“大礼议”事件中与嘉庆皇帝对立,于嘉靖三年(1524年),杨廷和被罢归故里。嘉靖七年(1528年),被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卒于新都,年七十一。他的儿子、状元杨慎继承父志,因这“大礼议”事件被廷杖,永远发配滇南,酿成父子悲剧。

大礼议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按文献很复杂,笔者简要介绍如下:

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无后,杨廷和起草遗诏,说武宗父王孝宗敬皇帝的亲弟弟兴献王的大儿子朱厚熜(即后明世宗),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本来这一切都按礼仪行事,并无大矛盾。但嘉庆皇帝(明世宗)即位后,涉及其父兴献王的称谓及进宗庙一事,与杨廷和等一般死守礼仪的大臣针锋相对。正如礼部尚书毛澄说:“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武宗之父)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意思就是明世宗按理仪过继给武宗之父孝宗为子,称孝宗为父,称亲生父亲为叔,称自己母亲为叔母。嘉庆皇帝坚决不干,坚持称自己的父亲为“皇考”,而且要他没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进入“宗庙”。由此与杨廷和为首的坚持礼仪的大臣针锋相对,彼此毫不让步,这就是嘉庆初年著名的“大礼议”事件梗概。

杨廷和过去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后来就更加坚决了。又因为兴献帝称考不称考一事与朱厚熜的主张不一致,奏章中露出不平之气。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他离去。批评他因为言语的不同错怪君上,不合做大臣的道理。杨廷和离开后,嘉庆帝才开始讨论称其父为“皇考”的问题。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爬在左顺门外哭争,被打了一顿大杖,贬往云南永昌。过后王邦奇诬蔑杨廷和和他的二儿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侍读叶桂章与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成党,他们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根据,才被释放。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其子杨慎坚持父亲的观点带领大臣苦谏,则廷杖(打屁股)几乎废命,然后被发配滇南近四十年,客死他乡。直到隆庆年间才昭雪平反。

   关于杨廷和的功绩,历代都予以高度评价;关于大礼仪事件,大多肯定杨廷和的立场,但笔者对此持不同意见:让皇帝认亲生父亲为叔,虽然合大明礼仪,但毕竟不合人情。何况他当了至高无上的皇帝!杨廷和认死理、死认理,不愿变通,拿四川话说是个典型的犟拐拐,酿成悲剧是必然的。笔者大体认同蔡东藩对杨廷和“误事”的观点:

“明自太祖得国,至于武宗,盖已更十主矣。除景帝祁钰(朱祁钰),因变即位外,皆属父子相传,无兄终弟及者。惟武宗崩后,独无子嗣,当时岂无武宗犹子,足承统绪,而必迎立世宗,惹起大礼之议,此实杨廷和等之第一误事也。世宗既已入嗣,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叔母,于情亦有未安。诚使集议之初,即早定本生名号,加以徽称,使世宗得少申敬礼,则张璁等亦无由乘间进言;乃必强词争执,激成反对,此尤杨廷和等之第二误事也。不宁惟是,廷和等身为大臣,既因议礼龃龆,隐忤帝意,则此后宵小进谗,政令未合,亦无自绳愆纠谬,格正君心。盖君臣之际,已启嫌疑,虽有正论,亦难邀信。如斋醮一事,明为无益有损之举,而世宗惑于近言,以致遂非拒谏,其情弊已可见矣。故世宗之刚愎自用,不无可议,而吾谓激成世宗之刚愎者,杨廷和等实主之焉。”

笔者认为杨廷和在大礼议事件中是个方脑壳。所谓方脑壳,是指头脑不灵活,不会变通,有点傻的意思。蜀中有个关于方脑壳的童谣最为形象:

方脑壳,哈戳戳,不拐弯,走直角, 遇到祸事跑不脱。

大礼仪事件让杨廷和父子受迫害,不正说明他们老来脑壳有点方,不懂变通吗?!

从神童到顶级文臣——杨廷和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