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天风浩荡1888 2020-02-21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往年的这个时候,街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伴随而来的往往是较平日价格更高的鲜花礼物,而且也有很多原来不卖这些的店也参与这些生意。但是,今年却很不一样。在疫情的影响下,大部分店面都是空无一人,很多情人也都待在家里,足不出户。这同一天的一闹一静,就特别像是经济周期走到了两个相反的阶段(通胀和紧缩),很值得想一想。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这样的变化从宏观上来看离不开两个变量——“消费”和“投资”,而论述这二者与宏观周期关系最独到的著作就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以,我今天白天就一直在翻阅此书,一半是消磨时间,就当是和凯恩斯一起过了个节(心痛);一半却是为了反检和反驳一个我近期看到的观点。

这条观点是我在一个很出名的投资平台上的“精选栏目”上浏览到的。从文字上来看,作者认为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是总供给的过剩,而此次疫情(应该是指停产停工)恰好可以减少供给。既然总需求不会降低,则市场便可以实现供需平衡,经济在宏观上便可取得良好发展。

既然这篇东西能够出现在“精选栏目”,肯定有很多人赞同他的看法。不难看出,这应该是作者在学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得出的观点,并借此预测宏观经济的向好和对于股市的推动。但我在翻阅凯恩斯的《通论》后,却认为这个观点过于粗制滥造,很多概念都出现了错误,需要好好订正。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所谓的“供给大于需求”,在《通论》中凯恩斯是拿来作“就业”来说的。他认为以往庸俗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中所谈到的就业充分均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而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失业必然存在)。为什么就业达不到均衡呢?凯恩斯给出的答案就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只有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时,就业才会充分均衡。而且总供给的变动比较慢,所以主要还是靠总需求。但总需求总是没有被充分激发,所以就业必然是不充分的均衡。

那么需求端到底是为什么总是掉链子呢?凯恩斯认为有三个因素:1.心理上的消费倾向;2心理上的灵活偏好;3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虽然凯恩斯给出的理由上都有“心理”两个字,但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鬼话”(取个好名字真的很有必要),后面的人从此翻译出了三条定律:1.边际消费倾向;2.流动偏好;3.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先来看边际消费倾向。这是一个比值,反映的是消费变化量占收入变化量的比值。比如小时候我的零花钱和我买巧克力就成了正比:一周五块钱时,我花两块钱买巧克力;一周十块钱时,我花4块钱买巧克力。那么我那个时候的边际消费倾向(b)的计算方法则为:b=(4-2)/(10-5)=0.4。说到这里,大家就都明白了。这个指标反映的就是大家对于新增消费是选择储蓄还是选择消费的意愿。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我的零花钱收入增长了5块,但是消费只增长了2块,缺口由原来的3块增长到了6块),有效需求量必然不足。

再来看流动偏好。这条规律用一句最简单的话便可以解释——“现金为王”。凯恩斯认为,人们或许为了日常生活需要(交易动机)、或许为了应对突发情况(谨慎动机),或许为了等待投资机会(投机动机),都会在手中预留一些货币,而且也不会存银行(且利率低水平时更不会存)。这些大批量的现金也会集体“站岗”,不会运用到消费中去,便会让有效需求不足。

第三个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凯恩斯最为看重,并认为这是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本人也基本认同。前两条规律都是在消费端说,而后一条规律不仅可以应用在消费端(吃第十个包子的幸福感肯定低于第一个包子,但第十个包子的钱也是要付的,所以回报率必然不如第一个包子。事实上可能你都不会去买第十个包子),还可以应用在生产端(投资)。凯恩斯认为,“资本必须保持着一种稀少程度,时期边际效率至少等于长期——即该资本之寿命这一段时期利率。”这指的就是投资的边际收益不可以低于其边际成本,所以投资也有“界限”。

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造桥,一百个人盖一年,一千个人盖一个月,难道一万个人就可以盖三天?十万人就可以一上午盖好了?这当然不现实,因为边际效益在递减。而且,随着我的人手增加,我投资的边际成本也在上升。那么一定会有一个“界限”,让我不会再投资,这便是两个变量交叉处的均衡状态。所以,边际效应的“界限”产生,投资和消费都会双双回落。总需求也就无法再被刺激。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凯恩斯通过对有效需求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政府来调节。这实际上是一个公式的调整:在凯恩斯之前的时代,总需求=总消费+总投资(仅国内,略进出口);凯恩斯后时代:总需求=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他认为,“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理论、以及其他方法,知道消费倾向”。这表明,凯恩斯就是想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工具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提高总需求水平。

那么如何增加呢?凯恩斯认为,投资也可以刺激消费,消费可以刺激投资,正着反着都可以来。正着的叫乘数原理(投资乘数),反着的叫加速数原理。这两个原理不用细究,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蝴蝶效应,指的是我只要变动一端,那么另一端的变动将会成倍增加。

我用乘数原理来举例。因为消费主要靠收入决定,那么我只要改变国民收入,再加入边际消费倾向常数,便可以反映消费端的变动。单位时间内乘数计算方式(K表示),△Y表示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同时,由于投资增加而引起的总收入增加中还包括由此而间接引起的消费增量(△C)(△C/△Y则为边际消费倾向常数b)在内,即△Y=△I +△C,这使投资乘数的大小与消费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公式推导如下:K=△Y/△I=△Y/(△Y-△C)=1/(1-△C/△Y),又可以表达为△Y=△I/(1-b),简化下来就是:投资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国民收入增量=投资变动量/(1-边际消费倾向)。

由此,如果设定边际消费倾向为0.5,则若多投资100元,国民收入变为100/(1-0.5)=200元,投资乘数为2。这表明增加1单位的投资支出可增加2单位的国民收入,投资可以增加国民的收入,也可以增加国民的消费。而且,如果消费倾向更大,则投资乘数为更大,也会更加增加国民收入,更进一步促进消费水平的上升。(加速数原理认为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或消费的增加,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增加,收入或消费的减少必然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减少,也就是汉森——萨缪尔森(帅哥)模型)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所以,在投资乘数和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下,消费和投资的波动效应会被放大,导致经济一会儿好,一会儿坏,也就形成了繁荣和衰退的周期。而投资和消费都是需求端,所以,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正是导致就业不充分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而凯恩斯开的药方我上文已经讲过了,就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工具,这一套经历了2008年的中国人民都非常明白。在财政方面:萧条时期,政府减税、增加支出,提高总需求;在高涨时期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降低总需求。货币方面:萧条时期通过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私人投资、增加总需求;高涨时期减少货币供应,提高利率,减少私人投资、减少总需求。政府的这些做法通过上述乘数和加速数原理会被宏观经济放大,从而在相反的方向平抑市场的选择,维持经济的总体稳定。

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凯恩斯要解决的是需求端的问题,和供给端暂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疫情通过减少供给来完成供需平衡这一说法基本属于无稽之谈,更不能够拿来作为的预测疫情后经济发展基调的观点。就如同,我们希望的是明年的情人节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花买礼物,会有更多的商家出来做生意,参与竞争,而不是让这个节日永远地消失掉。

今天情人节,我和凯恩斯一起过(上篇:反驳某股市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