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西安人都不知道的小众景点,在这里感受关中民居的魅力

 御_风_而_行 2020-02-21
明清时期,是中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的时代,其建筑体系的发展也到达了最后阶段,也是最成熟的阶段,不管是建筑的外观设计还是安装技术等等都已臻完美。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经常以唐长安“自居”,但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损坏等原因,在西安的唐朝建筑目前已经所剩无几,地面能看得到的也只有大雁塔和小雁塔了。遍地古建的西安,其实大部分都是明清古建筑,比如西安市中心的钟鼓楼、西安的明城墙、还有西安回民街内的高家大院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庄严大方,古朴典雅,装饰精美,在细节上也是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们的艺术成就和对匠人匠心的追求。而在今天的西安,就有这样一个地方,集中收置了近千间明清古建筑,还有被称为“地上兵马俑”的精美拴马桩。漫步其中,就可以细细地感受明清时陕西关中民居的魅力,这就是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八百里秦川是关中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南五台山脚下,这是一片占地将近500亩的以抢救各种文物和关中古民居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等遗物的博物馆。关中是一个地区名,它包括了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杨陵、铜川五市,因为这里位于陕西“四关”之内,故称为关中。关中平原四面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自古以来这里物产丰富,被张仪称为“天府之国”美誉的关中平原比成都平原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关中是秦国故地,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八百里秦川,富饶安全的关中平原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也成了独特的建筑和艺术。
关中文化是中华文化里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沃野千里,帝王建都”的关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古建,只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很多古民居已经荡然无存,和临省的山西比起来,西安的地上古建筑也少得可怜,所以第一次来到南五台山脚下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看到这么集中、规模如此庞大的明清古建筑群,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大呼过瘾。
感受关中民居魅力
相比起隋唐等朝代需要“幻想原样”的古建,经常在各种明清电视剧中与大家打过招呼的明清古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人手一座”。所以第一次来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看到这里约40院近千见的明清古建筑群会觉得很亲切,还会忍不住好奇起来,这么大片民居,其祖上是谁,为什么很多人没听过呢?其实这里都是来自与关中几个城市的民间住宅,被“人为”的集中搬迁到这里而已。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博物院的创办者王勇超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些关中民居里不被人重视,而即将被贩卖或销毁的拴马桩,所以决定抢救性地保护各种关中遗物。后来他组织了30多人,分成了几个队伍,走村串宅,深入民间,将关中各地的民俗遗物造册登记并征集收藏。在政府的帮助下,最终征集保护了40院近1000间的明清古民居,集中搬迁到这里。博物院里还展示了名人字画、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各类文化收藏品,组成了今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让所有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关中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关中民居的魅力。
“地上兵马俑”-拴马桩
博物院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入口处摆放的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八千多根精美的拴马桩了。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艺术品,特别在陕西关中渭北高原上最为集中。拴马桩本来的作用是过去大户人家用来拴系骡马的石制品,因为古时的关中土地肥沃,适宜养马,在西汉时期为了抵御匈奴入侵,汉王朝开始在这里大量养马,使关中地区养马达到了鼎盛时期。战时以供骑兵作战的马匹在和平年代的关中成了大户人家出行的交通工具,回家要拴马,自然也要有仪式感,同门前的石狮一样,拴马桩上也被刻上了精美的石雕,即是装饰品也是奢侈品,满足大户人家对外炫耀的作用,被称为大户人家的华表,用时也有镇宅辟邪的意义。
今天大家看到如此多的拴马桩也是当年激起王勇超先生开设博物院的“始作俑者”,当年这么多的拴马桩因不被重视,很多都要被砸碎用来铺路,还有一些被文物贩子盯上即将转手售卖,为了不使拴马桩这一关中特有的民俗艺术品被变卖破坏,王勇超先生才开始四处收集拴马桩和各种关中民俗相关的艺术品,才得以让我们今天看到如此壮观的“地上兵马俑”。
之所以关中盛产拴马桩也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关中盛产石灰岩(也就是青石),青石非常易于开采且软硬适中,适合用来雕刻,也为大量的拴马桩提供了原料。博物院的拴马桩覆盖了唐宋元明清,有上千年的历史,所以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现在的交通更加便捷,已经没有人再骑马出行,古时的拴马桩在今天也成了历史,如果你有注意到电视剧中关中民居大门入口的话,会发现拴马庄一般都在大户人家门的两侧。当然因为场地原因,博物院将拴马石集中在了一间房子里展示。
黄土地上的摇滚-华阴老腔
2016年央视春晚上,谭维维与华阴老腔搭配的表演让人看完热血沸腾。而就在博物院,你刚踏进青石铺就的街道上,就能从左侧的梨园听到一声吼。这就是梨园里定期表演的华阴老腔,一定不要错过。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民间说书艺术渐渐的发展成了一种戏曲表演,华阴老腔朴实而高亢的唱腔吼出了八百里秦川的气势,豪迈磅礴的气魄被称为“黄土地上的摇滚”。
随着很多表演人员的日益老去,华阴老腔也正在快速失传。可喜的是,在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了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这样精彩的表演能代代相传下去。博物院里表演的华阴老腔剧目包括《关中民歌》《白鹿原》等等,值得一听。梨园不收门票,演义节目已经包含在了博物院的门票之中,随来随看。
集大成的民居盛宴
中国的古镇很多,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些依旧保存至今的古镇里边留存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特色的建筑文化,也将当地的民俗文化传承了下来。而关中的民居,因为多为砖木结构,基本上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又雨打,很多内部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再加上建筑本身的一些设计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有特色的关中民居要么人去宅空自然坍塌,要么被改造拆迁成现代建筑,这些特色的原始民居正在渐渐消失,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在一些仿古的小镇里看到这些明清建筑的身影了。
得益于博物院的保护性收集,把这么多间原本坐落在渭北不同地区的古民居原样复原,不同于景区的仿古小镇式建筑,将这里组合成了一个独特的明清宅邸。抬头是飞檐斗拱,低头是青砖石刻,深墙高院之中是一排排保存完好的大户人家的房子。“扒一扒”这些院落的祖上,有的是清朝乾隆年间富甲一方的巨商,有的是清朝咸丰年间的户部尚书,还有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三朝元老。有武将世家,也有书生世家,文武双全混搭的相得益彰,像是一部见证了各朝各代兴衰成败的活生生的历史书籍。
原汁原味的文化盛宴
博物院目前开放的一期并不大,如果走马观花的话其实一两个小时就转完了,但是如果细细一品,可以转上半天由余。入了牌坊的大门后,通过检票口,沿着院内的青石路即可游览,街道两旁是青砖墨瓦的明清旧居,各种宅院和戏楼等建筑各有特色,仔细看门楼上砖雕,还有屋檐等处的装饰,非常精美。在一些房间里还有各种关中民俗生活的展览,比如结婚的场景、日常生产生活的用品,还有名家字画,旧时的家具,非常的有看头。
民风浓郁的古居,栩栩如生的雕刻,青砖墨瓦的建筑,这里收藏的各色艺术品不仅内涵丰富,也极具研究价值,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学习关中历史,陶冶情操,丰富个人文化的好地方。当然,博物院里值得探索的细节还有很多,期待以后景区可以开放其他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