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夔:一个非官非隐的'尴尬'文人

 古稀老人赵 2020-02-21

姜夔,一个落魄的文人,在南宋偏安一隅的苟延残喘之世,以布衣之身转徙于江湖,以旷世之才周旋于名流豪绅之间,在这种非官非隐的尴尬状态中,他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清贫自守、孤标高绝的人格,傲然独立于南宋词坛。姜夔其人,根据有限的文学记载来看,当是貌若潘安,才比宋玉。比如明人张羽在《白石道人传》中就曾评价他:'体态清莹,望之若神仙中人。'范成大评其:'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浙西派词人将其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但就是这样一位人品、文采都备受时人推崇的大才子,却在仕途之路上走得颇为艰辛,落得一生孤苦飘零的境遇,怎不令人唏嘘?

一、身负入世之才

姜夔不仅工于诗词,还精通音律,兼善书法,可以说是个'全才'。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要属他的词。其词以清幽冷隽、瘦硬清刚的词风,在南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现存的姜夔词约有八十余首,多以其漂泊羁旅生活为题材,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郁郁不平之气,偶尔也有对时事的感慨。

姜夔词的主要成就,是打破了自北宋以来颇为盛行的纤巧绮丽、软媚无力的婉约词风,创立了新的审美规范,以诗人笔法入词,格韵高绝,连一向对白石词多有诟病的王国维都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姜夔在恋情词的创作方面也是一绝。他的恋情词不同于以往宋词中恋情词的缠绵悱恻、绵丽软媚,反而写得含蓄蕴藉、情意深挚,在恋情词方面别创一格。如'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长亭怨慢·渐吹尽》)'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白石词在抒发感情方面写得都很克制,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克制,才让王国维始终觉得'隔'一层('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选自《人间词话》),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克制,才使得白石词中所抒发的感情相较于苏、辛词直白晓畅、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显得更为深切而真挚、朦胧而美好。

姜夔:一个非官非隐的

二、虽有入仕之才,却无入仕之命

虽然姜夔词写得好,但于科举之道上却不行,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十年间,他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在江、淮一带游历,曾先后依附于萧德藻、张鉴等而生存。1197年,他向朝廷献上了自己潜心研究出来的《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以期得到重用,但朝廷没有重视。之后,他又向朝廷献上了《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下诏允许他破格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但他仍旧落选。(见姜夔人生经历)心灰意冷的姜夔最终不得不放弃了科举之路,以布衣之身黯然度过了一生。

姜夔:一个非官非隐的

三、非官非隐的'尴尬'人生

姜夔曾先后四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均名落孙山。此后,仕途不得意的他为了生计四处流寓,沦落江湖。虽然物质生活上颇为狼狈,但姜夔凭借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不斐的才情,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约1185年,姜夔结识了自己第一个有分量的'粉丝'——诗人萧德藻。萧德藻和姜夔的父亲姜噩是同科进士,因是故人之子,他对姜夔颇为照顾。而且他十分赏识姜夔的才华,与之结为了忘年交,并且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姜夔。1186年,萧德藻调官湖州之时,还曾携姜夔一同前往,并将大诗人杨万里介绍给了他。杨万里对姜夔的才情也甚为推崇,又把他引荐给了另一位著名诗人范成大。

就这样,姜夔结识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名流,在文人士大夫之间来往周旋,收获的'粉丝'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响,才情也越来越为人所传扬。

晚年的姜夔再一次靠着自己巨大的人格魅力和斐然的才情收获了另一位重量级的'粉丝'——世家公子张鉴。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曾孙,家境豪富,在生活上对姜夔多有帮助,晚年的姜夔几乎依附他而生存。而且张鉴可以算得上是对姜夔出手最大方的一位'粉丝',他知道姜夔一心想走仕途,但又屡试不第,所以想出资为姜夔买一个官做做,但被姜夔有骨气地拒绝了。张鉴死后,姜夔失去了依傍,生活十分贫苦,最终凄凉地死在了杭州,在友人的帮助下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

姜夔:一个非官非隐的

四、结语

宋朝在历史上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太祖赵匡胤以武将之身夺得皇权,登上帝位,为防后世效仿,遂留下了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宋朝,只要不是像柳永那样悲催地得罪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只能奉命去填词,稍微有些才学的文人都可混个官做做。

在这样的时代里,姜夔是个特例。他既没能以其才名换来仕途上的平顺,也不像前人陶渊明那样彻底归隐,断绝仕途之念,更不像王维那样半官半隐,既不为政务忧心,也不为生计发愁,因为他连个官都没得做。

他在科举之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无法实现传统文人那种'文可匡扶天下,武可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虽才气卓然,却无法养活自己,常常寄人篱下。他自己的词中也写道:'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他在这种非官非隐的尴尬状态下痛苦地消磨度日,因此对姜夔多有诟病的王国维就说其:'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因为在中国传统文人的观念里,失意的文人就应该像陶渊明那样,即使仕途失意,也应'失'得有风骨,若不能在仕途上一展鸿鹄之志,就应该断绝这一念头,离开官场这一污浊的是非之地,也可以像林逋那样退处林下,做一只自在的闲云野鹤,落得一身倜傥风骨、两袖清风。可姜夔呢?才气卓然却周旋应酬于权豪富贵之家,风骨峭峻却屈身于高门显户之檐,这在中国传统文人的观念里,是颇受人鄙视的。

笔者认为,在历史的画卷上,像陶渊明、林逋之类的文人是被钉在其上的典范和标榜,被无数的后世文人所膜拜和敬仰,而在那画卷散落的尘埃里,则是无数像姜夔这样,虽命运不断地和他开着玩笑,却始终汲汲营营努力活着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