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光辉rlbr1vjwmb 2020-02-21

序言:

司马光曾在《续资治通鉴·卷第十五》中记录了这样一句话:“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意思就是说,那些潜伏在暗中的奸臣在表面上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朝堂内部出了问题的话,所产生的后果甚至比“外敌侵扰”还要可怕。所以,公元965年,宋太祖专门设立了一个直属于皇帝管辖的“武德司”情报机构,专司搜集情报,借以达到预防“军队叛乱”事件发生的目的。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陈桥兵变插图

先说说“武德司”是如何建立的?

众所周知,如若不是公元959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里应外合,让他们打开京师大门的话,宋太祖恐怕还真没那么容易就能攻破京师,继而达到让后周周恭帝“柴宗训”禅位的目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宋太祖深知,五代时期那政权割据,朝堂内乱频发的局势,对于一个政权是否稳固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加之宋朝又是刚刚实现政权的统一,一部分文武百官以及诸国贵族势必不会全心全意的归顺宋朝。

所以,在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登基称帝,建立“宋朝”政权之后,当即就开始了对“文武百官”的整顿工作,把稳固政权统一的重点放在了对“文武百官”的防范上。

据《邵氏见闻录》中的记载:“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以侦伺人情,或过功臣家,不可测之举。”

也就是说,宋太祖刚刚登基称帝的时候,时而就跑出宫去微服私访,说是要体察民情,但是却时不时的会经过那些战功赫赫的功臣家门口,很多人都对宋太祖这样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所为何故。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要是我们来看的话,宋太祖这样的举动,无非就是对这些“功臣”不放心罢了,只有他自己亲自确认了,才可以暂时放下心里的石头。

但毕竟宋太祖也就只有一个人,本身在京城之中微服私访就已经够勉强了,势必时有不便之处,对于驻守边疆的那些官兵自然就更是鞭长莫及,无法真正的做到事事了然于心。

所以只能是想方设法建立一个直属于自己的“情报机构”。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武德司官兵剧照

据宋朝“陈师道”所著的《后山集·卷十九》中的记载:“蜀平,以参知政事吕余庆知益州,余用选人以轻其权,而置武德司刺守贪廉”

意思就是公元965年,在宋朝平定“后蜀”之后,宋太祖派遣“吕余庆”任知成都府,让他去治理“新占区”,但是当时的成都府士兵仗着功劳横行乡里,时常敲诈商户,大将“王全斌”等人又收敛不住部下,致使吕余庆的管理进程十分缓慢。

可是呢,宋太祖又不愿意给“吕余庆”下放太大的军事权力,如果给的话那岂不是就违背了他将“军事大权”收归中央的初衷了吗。

所以宋太祖就趁着这个机会,一并设立了一个专门刺探“官员将领”是否贪污腐败的情报机构“武德司”,之后再从武德司中抽人陪同“吕余庆”去一同治理“成都府”。

一方面达到削弱“吕余庆”权力,于“吕余庆”协同管辖“成都府”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宋太祖通过搜集情报信息,时时刻刻都能了解到军营动向的诉求。

军队叛乱示意图

再来聊聊宋朝是如何利用“武德司”来预防“军队叛乱”的?

之后,宋太祖又陆续将大批的精锐兵马纷纷划入“武德司”,让“武德司”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完全独立于“殿前军”以及“侍卫军”的独立机构。说白了也就是成了一个类似于明朝“东厂”那样,是直属于皇帝一个人管辖的“特务机构”。

除此以外,宋太祖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虽京师有警,皇城内已有精兵数万。”

赫然已经把“武德司”的规模扩充到了数万人的地步,足以见得宋太祖遏制“军队叛乱”的决心是有多大。

其实,宋太祖这样大肆扩充“武德司”的做法也不难理解,毕竟“前车之鉴”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宋朝统一的还是“五代十国”这样一个政权林立的乱世,出现“兵变”的几率也就更高,更别提各朝各代因为“内患”而导致的政权覆灭的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但宋太祖的做法,也就直接导致了宋朝在“武德司”机构的使用频率上,莫名的有点“用力过度”。

据《刘敞传》中的记载:“营卒桑达等醉斗,指斥乘舆,皇城使捕送开封,弃达市。”

意思就是说,就连军营中的一些兵卒喝醉了酒打架,当朝统治者都要下旨派遣皇城使把这些参与的人抓回来审讯。

一方面说明了宋朝“武德司”的耳目是真的多,另一方面又证明了宋朝在“武德司”机构设立实施后,对军营中各级将士的管理,已经达到了一种精确到个人的程度。

继而也就从侧面间接的实现对“三衙宿卫诸将”的牵制和震慑,让“宿卫诸将”打心底里就不敢升起“起兵叛变”的念头。

另外,据宋文莹在《玉壶清话》卷六中的记载:“太祖采听明远,每边阃之事,纤悉必知。”

意思就是到了后期,宋太祖对“武德司”的应用,已经达到了一种无论边疆的统兵大将,还是边疆的小兵小将,但凡事务不论大小,他都必须要知道的地步。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宋朝政权体系示意图

当然,到了这里还不是结束,毕竟一个政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不是单单管理好一个“军事体系”就可以的,还有着其它诸如“财政”、“行政”等各方面因素都要加以考量和协调。

只有等多方面因素全都协调同步,也就是让“国家机器”的各个部件都磨合好,继而才能真正的让一个“国家机器”开始正常的运转并保持下去。

更别提宋太祖还为“武德司”扩充了那么多人马,如果不全部让他们运转起来的话,岂不是全都白费了。

古代漕运模型插图

故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中的记载:“自江南平,岁漕米数百万石给京师......上尤恐吏概量不足,遣皇城卒变服觇逻。”

意思就是说,自宋朝平定江南地区以后,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石的盐和粮食被送往京城,但是存放入库就得统计,宋太祖又担心下面的官吏在计量上动手脚,趁机中饱私囊,故而就派遣了大量的“武德司”特务着“便衣”侦查。

换言之,在宋朝统治者的心里,只是单纯的强化军队管理,实现中央集权还不够,在财政税收上,宋朝也誓要实现彻底的管控,至于其它的京师行政官员自是不用多说,定然也是逃不掉的。

可是,“武德司”固然对宋朝预防“军队叛乱”、维护政权统一,加强“中央集权”进程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不少的好处,但与此同时,却也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偏信外戚”这一说。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宋朝官员漫画插图

“武德司”的弊端

据《宋史·卷第二百二十二·戚上》中的记载:“知信以戚里致贵,尤被亲任,中外践历,最为旧故。”

意思就是说,宋太祖对“武德使”的任命并不是有才者居之,而是皆选择自己的心腹亲信或者“外戚”来担任,诸如曾任“武德使”的“刘知信”,就是宋太祖的姨表弟,乃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外戚”。

所以到后期难免就会发生一些统治者偏听一面之词,冤枉了一部分官员,或者是“武德司”徇私枉法贪污腐败的事件,继而也就导致了“官僚阶层”和“外戚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甚至是矛盾激化,自然也就会遭到很多官员的抵制和不满。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王嗣宗画像

就好比《续资治通鉴·卷第十一》中的记载:“帝尝遣武德卒潜察远方事,有至汀州者,知州王嗣宗执而杖之,缚送阙下,因奏曰:“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而猥信此辈为耳目,窃为陛下不取!”

意思就是到了宋太宗执政时期,宋太宗派遣到汀州查探事务的“武德卒”,非但被“王嗣宗”给扣住了不说,还打了一顿,之后更是亲自将“武德卒”绑送回京请罪,对宋太宗上疏:“陛下派人微服私访没有错,但是如果所派非人,甚至还偏听偏信的话,那么最终的效果可能就和陛下的初衷截然相反了。”

也就是说,等到了宋太宗执政时期,“朝廷官员”与“武德司”之间的矛盾已经处于一种“爆发边缘”的状态,如若再继续下去的话,只会让矛盾更加激化,甚至达到一种不可调和的地步。

所以这才有了公元981年,为了安抚朝堂中的“文武百官”,宋太宗赵光义对宋太祖所设立的“武德司”进行改革的事件发生,又重新设立了一个“皇城司”机构来取代“武德司”。

但你说宋太宗真的会因为“文武百官”的抵制就放弃“情报搜集”吗?

自然是不会的,只不过是把“武德司”这样一个放在明面上的情报机构取消,转而由“皇城司”在暗中继续搜集情报罢了,本质上还是没有什么变化的。

从宋朝的“武德司”入手,来聊聊宋朝是如何预防“军队叛乱”的

宋太宗画像

结束语

总的来说,“武德司”对于封建时期那个推崇“家天下”统治手段的时期而言,大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

单从宋太宗换汤不换药,换了个马甲就继续推行宋太祖所设立的“武德司”的情况来看,“武德司”机构的设立,对宋朝预防“军队叛变”,加强中央集权确实是有所帮助的。

否则也就不会继续实施了不是吗。

更别提在宋太祖执政期间,“武德司”对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进程的方方面面确实是带来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宋朝的发展和兴盛属实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