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鼠疫很早就出现了,为什么它对欧洲的打击会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夜读史书 2020-02-21

鼠疫是鼠类和其他啮齿类动物身上所携带的鼠疫杆菌通过中间宿主跳蚤传播到人类身上的烈性传染病,由于感染鼠疫后死去的患者尸体呈现黑色,因此许多人也将其称为黑死病。

鼠疫早在公元纪年初期就已经出现,早期的疫源地有三处,分别是:喜马拉雅山麓、中非的大湖地区,以及从蒙古到乌拉尔的亚欧大草原。然而,鼠疫真正对人类产生灾难性影响的记录却是发生在欧洲。

541到542年,欧洲地中海沿岸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鼠疫,史称“查士丁尼瘟疫”。目前我们无法精确得知那次鼠疫总共造成了多少人死亡,但从一些相关记载上还是可以大致了解当时鼠疫肆虐的惨状。比如拜占庭帝国官方宣称首都君士坦丁堡的死亡人数高达23万,但民间人士估计君士坦丁堡的死亡人数至少在30万以上。一位叫普拉克皮乌的拜占庭帝国官员在报告中说,在瘟疫肆虐的高峰期,君士坦丁堡每天都有1万人死去。疫情发生前,拜占庭帝国约有65万军队,可是在疫情发生后,帝国军队人数锐减到不足原来的一半。有人估计这次鼠疫造成整个帝国人口损失超过20%,当时拜占庭帝国的全部人口约有2600万,20%这个数字也就意味着至少有500万人死于瘟疫。

1347年至1353年,鼠疫再次席卷欧洲。短短六年时间里,鼠疫从意大利蔓延到西欧,而后北欧、波罗的海地区,最终传入俄罗斯。这场空前的浩劫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早就已经出现的鼠疫会时不时给欧洲造成致命一击,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却鲜有耳闻呢?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并非鼠疫更偏向于“欺负”欧洲人,而是一些客观条件造成的。

首先,鼠疫的几个疫源地都有一共同特征,那就是地广人稀。鼠疫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烈性传染病,感染者在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死亡率将高达30%-60%。不过,高致死率也导致鼠疫的传染链条很容易中断。在人群稀疏地区,寄生在患者身上的鼠疫杆菌还来不及传染到下一位宿主身上,就随原先的感染者一起死去,传染链条也因此中断。然而,欧洲地区的人群密度却很高,非常适合传染病在人与人之间飞速传播。因此当鼠疫传至欧洲后,立即产生了非常恐怖的连锁效应。直至大批人员死亡,人口密度大幅下降后,疯狂肆虐的鼠疫才逐渐趋于平静。

其次,疫源地的宿主与鼠疫杆菌之间经过长时间的斗争,双方逐渐相互适应。他们拥有足够的经验来控制这种熟悉传染病的疯狂传播,而且不少人对鼠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免疫,所以鼠疫在这些地方并没有那么可怕。反之,当鼠疫跨过原先难以突破的地理障碍,通过轮船由海路传染到完全缺乏后天抵抗力和应付方法的地中海世界后,空前的灾难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后来,鼠疫还会时不时在全球不同地方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生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30年代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这次鼠疫历时近四十年,波及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然而由于人们对这种传染病有了更多认识,因此总体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例远低于之前两次的鼠疫疫情。

随着卫生环境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达,鼠疫这个当年令大家闻之色变的传染病到现代社会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参考文献:《瘟疫与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