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悟《高手》002:摘《高手》,编教材

 新用户37664169 2020-02-21

    转自互联网,作者对太极拳的理解,可以参考!(可以留言讨论),以下是原文:

   编者按:不论您从事哪个行业,看了《红楼梦》都有亲切感,能找到行业的影子。《高手》一书,虽然不能跟《红楼梦》相持并论,但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尤其是习练张志俊拳法的,不管是什么层,都爱不释手。因为它既是一部人物习拳传记,更是一本适合太极拳各阶段习练者的教科书。

 张志俊先生毫无保留地把其用毕生精力悟到的太极拳哲理和盘托出。书中有这么一句:假如太极拳真有什么秘密的话,我很想把它说清楚。

   但是,肢体运动必须“言传身教”,否则,不管张老师说得再清楚,您没有体悟,也是枉然。这就是到达一个新的台阶,就能悟出《高手》更深一层韵味所在的原因。也就是我《再悟〈高手〉》的初心和动机。

  最近老在思索一个问题,假如某一天,我能站在太极拳讲台,该给我的学员讲什么内容为第一课?抄摘《高手》,结合聆听张志俊老师多场次讲课,初拟一稿,以备不期之需,见笑啦。

各位拳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就是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让大家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未来一段时间,我将与各位一起研习陈式太极拳。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概念

1、汉语词典:太极拳,武术拳种之一。以太极阴阳哲理为理论基础,融武术、导引术和中医经络学说而创造的一种拳术。最早创编者为清初河南温县人陈王廷,后传衍各地,并派生出动作结构和技术风格大同小异的多种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太极拳要求心静意专,呼吸自然,圆活柔缓,虚实分明,协调连贯。

2百度百科: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3陈式太极拳著名理论家陈鑫老先生:太极拳,缠法也。

4一代宗师陈照奎老先生:太极拳,掤法也。

5当代太极拳泰斗张志俊先生:太极拳,开合也。 

  (二)太极拳的发源及流派

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武当与河南温县陈家沟争夺太极拳发源地。经过国家层面的调研、取证,最后确认为:河南温县陈家沟。因为武当除了张三丰这位说不清的人物之外,就是电影和小说了。而人家陈家沟,有创拳人陈王的造拳“长短句”,还有著名太极拳理论家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等流传名著为证;还有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得意门生,名震京城的杨无敌杨露禅为人证;更有武式、孙式、吴式等可以查证的拳派传承。

据考,陈氏第六代陈长兴授拳杨露禅,后由其孙杨澄浦演化为杨式太极拳。武禹襄先拜师杨露禅,后又学陈家沟一代名师陈清萍,最后自立武式太极拳。杨露禅传郝为真,郝为真传孙禄堂,逐渐演化成孙式太极拳。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班侯为师,在杨式小架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又经吴鉴泉改进修润而形成了一个流派,即'吴式太极拳'这就是太极拳五大流派: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和吴式。

  (三)张志俊拳法的特点

我们要研习的是陈式太极拳张志俊拳法。张志俊先生师承陈式太极拳第十代名家陈照奎先生。

在讲张志俊拳法之前,有必要先讲一讲“老架”和“新架”。陈家沟有一个说法,老架不老,新架不新,何解?

陈家沟绝大部分人习练的,包括对外教学的,都是传统的拳架。陈王老先生族内人习练的拳架叫“小架”或“功夫架”。在陈照奎先生之前绝不外传,只传族内并且单传。举个例子:陈发科宗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陈照旭,次子陈照奎。陈发科把功夫架单传给陈照旭,即陈小旺之父,而陈照奎习练的还是老架。解放前夕,陈照旭犯事被囚禁,最后在狱中去世。陈发科在判断其大儿子可能无法出狱之后,紧急把功夫架传给陈照奎。后来,陈照奎先生才把功夫架对外公开。

1928年,陈氏第九代掌门人陈发科先生离乡赴京,就一直没回过陈家沟。虽然1974年,陈照奎先生有回过陈家沟短暂教拳,但前后只是几期而已。这几期培训班,陈家沟人发现了陈照奎教的与他们平时练的拳架不同,为了便于识别,把平时习练的叫“老架”,把陈照奎教的叫“新架”。

张志俊先生于19735月开始,跟随陈照奎先生习拳八年,尽得其真传。加上其无以伦比的天赋和刻苦、认真、用心的学习态度,几年就己大成。1983年,河南省体委急召在外带队参加比赛的张志俊先生返回,应对上门挑战中国太极拳的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张志俊先生不负众望,扬我国威,应对日本空手道多人的车轮战并获得全胜。张志俊先生成名之后,于1984年开始闭关16年,潜心研究太极拳的教学方法。2000年重出江湖,创造性提出了“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太极拳新理论,并以杠杆、螺旋、斜面和切线等现代科学理论揭开了太极拳神秘的面纱。2010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张志俊先生做客“科学与发现”等栏目,拍摄了三集太极拳科教片《四两拔千斤》、《平衡魔术师》和《爆发的瞬间》,轰动了整个太极拳界。张先生“叛逆式”提出了裆走下弧而不是后弧;以僵入手渐至刚柔相济,而不是用意不用力;提出了梢节领劲借对方的力,而不仅仅是劲起于脚,行于腿......。并且对太极拳内功进行科学性的界定。张志俊先生说,太极拳的内功,就是把身体各关节拉开,让关节周边的韧带、副韧带及肌腱产生弹性、韧性。技击时,整合全身的资源,形成“集团军”,劲往一处使。

二、习练太极拳的好处

      (一)防身

  张志俊拳法套路中有动作名称如懒扎衣、兽头式、雀地龙等,与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练兵心法32式中的一些动作同名。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应该是陈王庭老先生在创太极拳时,博取众家之长,把戚继光练兵心法中的有些动作修改后编入太极拳中。也就是说,太极拳是为了搏击、较技而生的!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把习练太极拳当成健身运动,反而慢慢地把其主产品——搏击、较技淡化了,甚至舞蹈化、体操化!太极拳《打手歌》:“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各门派捧为经典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观耄耋御众之形”等句,都在说太极拳的搏击和较技。张志俊老师更是直接,“我是卖打药的,全世界批发量最大”。张志俊先生一生只练太极拳,如果张志俊拳法不能搏击,就不可能应对日本空手道代表团多人的车轮战并且获得全胜!

      (二)健身

  太极拳要求一动先走手,张志俊拳法则强调梢节领劲。手之十指梢节是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交换的关窍,一个手指头的领劲缠丝,必然带动相应经脉的阴阳转换。梢节在一点点地领劲,领劲中螺旋,膨胀,缠绕,开合,协调,转关,然后是正反相接,不断地离心和向心,所以,手指一动,身体无有不动,可以说身体内劲翻天复地在变化着,即使是刚学走手,走上两分钟,手掌也会痒酥酥地发热。为什么发热了?因为气血流通起来了,也就是身体相应经脉内劲在变化了。

  我的意思是说,太极拳连一个小指头都练到了如此境界,它讲周身一家,周身还有哪个地方没练到呢?只不过我们练太极拳的核心目的还是为了技击,所以我说,养生健身对太极拳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三)修身

  中国人的修身讲究阴阳平衡,讲究天、地、人合一,也就是修炼自然之境。

我们修炼自然之境,也可以说就是修炼心中之象,如果你心中有象了,你的形象就可以自我改变。我们都知道武圣关羽的形象,关羽灯下读春秋,左手捋髯,右手托书。那种形象非常沉稳威严又有祥和的气象。为什么?说明塑像师心中有象,才能塑造出关羽如此的形象。其实关羽的这个造型就是我们的懒扎衣',无论架势或神气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太极拳的神韵无处不在,我想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心中自然会慢慢生出形象,这形象就会慢慢影响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行、动、坐、卧,很快你就会改变,你自己的感觉变了,气质变了,风貌也就变了。那时候你会对自己产生出一种新的要求。

太极拳强调缠丝劲,要做螺旋运动,触处成圆,直来直去肯定是不行的。人通过长年的练习可克服直来直去的观念,你的性格和心里的想法,思维习惯肯定发生相应的改变。比如贪,就是你总想上身前倾着就一味攻击,有前无后,这也是很忌讳的,挨过几次打之后,你就知道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心管住,把贪婪约束住,你就要挨打。所以,当你长年练习左发右塌,右发左塌,前发后塌,上身中正,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你的贪婪就一点点地减少了。

比如你看起来眼睛呆滞。这是因为你不知目之所向。习拳要有眼法,眼看对方,还要顾视左右,眼就是你的先锋,是你的眼神先动,身手才动,当然,最最先动的一定是你的意念。当你能把眼神控制住了,就能心不二用了。

  再比如你的争强好胜,太极拳对攻中,争强好胜,抢先出招死卡硬压的一方总是易于败北。因为他的心没静,心乱动了。心神若此,心与身的关系就离散了,身体的平衡自然就打破了。此时,进攻一方的心里也许还有狠、怒等不好的情绪,那就更糟糕了。所以,功夫越进,这种争强好胜的心就越少了,你的出击也不是在想用什么招式把对方打出去,而只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平衡。

三、如何习练太极拳

  (一)、平衡与协调

1、虚实轻重

  我在“文化自信践行者”微信公众平台上发了一篇文章,记述了张志俊老师在2020年元旦深圳培训班上对虚实轻重的解释。他对脚分虚实,手讲轻重讲述了四大原则:一是单腿独立支撑时,右手对应左脚,左手对应右脚,轻手对实脚,重手对虚脚;二是上升的手为轻,同侧脚为实,下沉的手为重,同侧脚为虚;三是手在上为轻,同侧脚为实,手在下为重,同侧脚为虚;四是两手平行时,身左转重心右移,身右转重心左移。祥见拙文《十遇高手》。

2、相系相吸

  两手相系相吸,简单点说,就是两手要对上“话”,不能“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管是手处于水平状态、一上一下,还是一前一后,或是呈抱球状,或是一逆一顺,一掌一拳,不是双分双合产生对称劲,就是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

3、以小胜大

  大与小只是相对而言。但小能变大,大能变小。小如何胜大呢?“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典型的例子。太极拳讲究整劲,就是要全身高度协调,以“集团军”碾压对方的“散兵游勇”!

    (二)、节节分家

  身分三节,即头、身躯和下肢;手肢分三节,即手掌、小臂和大臂;下肢分三节,即脚掌、小腿和大腿。为什么要分出三节来呢?那目的就多了,有三节就有一个定位,定住位置,手才可能达到“节节分家”。而定住位置,人们常出现的靠后关节的运动代替前关节的运动就可以避免。试想,没有肘定位,你打人就只能靠直拳冲出去,靠大臂抡过去,那力量都是有限的。而定住肘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肘定位以后,整个手就自然形成了一张弓,这是张大弓;当你顺逆缠时,手掌与小臂间自然又是一张弓;而掌心空、虎口圆的时候,大拇指与任一手指间也成了一张弓;每个指头自然还是一张弓。这是简单地分,细分起来,就这一个手臂上,你用数学的排列组合,一算就知道了,整个弓的数量一定是惊人的;这是一只手,两只手联动起来,那弓的关系就更复杂了。

  弓之间要互相形成一体,也就是一张弓的力量加在了另一张弓上,层层叠加,变化无穷,谁能准确地说,这些弓之间到底能组合成多大力量?它们之间的类似火箭的几级推进关系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太极拳走手,必须要保持这些弓。手的运行总有个度,伸得过远手臂拉直了,便是弓弦断了,收得过近,肘弯夹角小于九十度,便是弓背折了。所以太极拳你看着没有大的动作,看着慢悠悠的像老太太拳似的,那是在运弓,需要发射的时候那就厉害了。

节节分家就是通过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把人身所有的关节(骨骼)拉长,包括肌肉、韧带、副韧带都拉长了,弹簧劲就产生了。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的过程,不是直拉,要通过练拳的原则,如抓地、扣膝、松胯、裆走下弧、沉肩、乍肘、走手、虚领顶劲等办法,一处一处关节接劲,循序渐进,节节分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的贯穿。

   (三)劲不丢,缠丝不断

”就是膨胀,就是内撑外包,像球体一样向四面八方膨开。太极拳如果只有一个劲,那就是劲,就是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与捋;两仪生四象就是、捋、挤、按;四象生八卦,就是、捋、挤、按、采、列、肘、靠!接手时,给对方压力(上),对方如果不顶,我方就直入;对方如果顶上,我方就要缠动(走缠丝劲)。所以,张志俊拳法的原则是:逢力必,逢必缠,逢缠必转,逢转必沉。,是整体的;缠则是由十指领劲,同手梢节的缠带动腕、小臂,腰身的缠绕。所以,如何发挥十个手指的最大功能,成为了学习太极拳最基础的任务。

  但能否练好太极拳,关键取决于你自身。首先是选择明师,明白的明,不是著名的名;其次是听老师的话;再者就是刻苦、认真、用心。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迟早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行家里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