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造境——古今文人的生活方式

 眼镜老猪猪侠 2020-02-22

我们是盆景艺人

拥有不息的创作精神

文人是什么时候醒悟,身体力行经营一方园子的?

大概是在被迫“隔离”的时候吧!

官场不得意,产生“隔离感”,一腔热血不如付之于山川野趣。

现代社会,我们难以回到“城市山林”的生活模式中,倒可借助一个盆景,领略这份“隔离”心情。

《雅风展小品盆景》手绘:黎晓玮

行乐  神游物外

玩盆景,玩的全是心情。

一个盆景来到你手,它一定是不“完整”的。

你要在养育的过程中像对待亲生孩儿一样,灌注你的精神、汗水,照料它、呵护它。

给它换盆,换上你家的“新衣裳”;给它松土换泥,让它从根开始呼吸你家的空气;给它修剪造型,和它交流,注入你的审美。

做盆景和做园林,差别仅在于园子是一个真实的居游空间,而盆景是一个想象的居游空间,是浓缩版的园林。

且一次可以拥有多个版本,你只须切换想象力的“马甲”,即可在景致之中自在驰骋。

水岸盆景再造 “微缩山林”

现代都市人生活空间有限,在被迫“隔离”的时间里,一个盆景,让我们保持着“居游”的仪式感,虽身处斗室,亦可神游物外。

造景  滋养精神

盆景和园林一样,是一种文化形态。

它们的妙处在于,并不能一时决定“长相”。

在园林里,植物是点缀,是造境的元素。

而在盆景中,树木是元素也是主角,你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去塑造它,营造一个景致。

这个过程,树不会单纯任由摆布,它的生长依然故我,似乎拥有有“自由意志”,有时你要顺势而为,有时你要“心狠手辣”。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心境随之游移,你的状态随之波动,你的思考云游四海。

时而与古人聚首,时而与前人较真;时而精神勃发,目空一切;时而又谨小慎微,专注当下。

“隔离”期间,我们深感人生之不测,宇宙之浩渺,被迫重新反思生活的意义。

生命如此脆弱,唯文化食粮可贯通古今,取之不尽,滋养精神,不离不弃。

 文化  生生不息

《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含冤入狱,压抑多年,从未放弃,直到最后重获自由。

人家问他,是怎样渡过这孤寂冤屈的岁月?他指一指脑袋:“这儿有莫扎特。”

隔离期间,人人自危,生活仅限于方寸空间。原本新年之际,意气风发摩拳擦掌,却突然被按下暂停键。

这时你的脑里想的是什么?

隔离结束后,你是想继续拼命赚钱,大部分时间交给工作,少量时间陪伴家人,还是从生活细节、工作环境的改变中调整重心?

盆景人在这段时间一定没闲着,你蛮享受养护盆景带来的专注,孩子们兴许也更理解盆景之于家庭的积极意义。

这份意义,也许并不体现在盆景实物能否为孩子们传承,也许他们仅仅是受到长辈那份耐心和专注力的感染,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就是文化艺术赋予生命的滋养,当创作精神融入生活中,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传播力。

行走在园林山水之中,常让人蓦然回望古代,那个年代的人,早就明白后人会同样向往这样的精神生活。

王羲之就霸气挥毫道后人亦将有感于《兰亭》,而我们现在何止对《兰亭》有感,对那时的只言片语,都感慨万千。

隔离总要过去,生活总要向前,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精神生命的生长,然而不忘教训,不忘初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

愿盆景艺人们一切顺遂,春天可期!

联系小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