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把赵国带入强盛巅峰,被困沙丘行宫3个月却为何无人救援?

 刻在星星上 2020-02-22

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极有作为的国君。在赵雍即位之前,赵国国事衰微,处境十分危险。北方长期受到林胡、东胡、娄烦等游牧民族骑兵的侵扰。在同列国的竞争之中,也多是败绩。就连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也不时侵扰掠夺赵国的领土。

赵雍即位后励精图治,经过一番准备后于公元前307年,发布胡服骑射改革的政令。改革后的赵国实力日益强盛,破林胡降娄烦、又灭中山国僻地千里,一跃而成为战国中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这个把赵国带入到强盛巅峰的一代雄主赵武灵王,最终却落得个饿死行宫,带着他尚未完成的宏伟心愿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看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禁想问:赵国的强盛离不开赵武灵王的巨大贡献,那为什么在他被围困于行宫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却没有一个人为他挺身而出呢?小编觉得有以下5个原因:

1、胡服骑射是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赵武灵王侧重于军事领域的改革,在政治上无疑留下了弊端,致使群臣和他离心。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赵国成为独立的国家占据着山西河北一代,其国土位置靠近蒙古高原,疆域内也杂居着众多游牧民族人口。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中原农耕文明无疑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中原各国都以学习和保有中原文化为荣,而中原文化圈以外的民族往往会被视为蛮夷。赵国疆域内虽然有众多的游牧民族人口,但赵国王族一直以来都自视为晋以来中原文化圈中的一员。

赵武灵王继位后,在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时敏锐地发现,胡人的骑兵在作战中具有机动灵活的巨大优势。而在赵国境内杂居着众多游牧民族人口,赵国具备着胡服骑射的文化土壤。推行胡服骑射一方面既可以缓和国内许多胡人的不满,又可以拉拢北方游牧民族;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起一支强大而灵活的骑兵部队,应对和解除来自北胡和中山等国的威胁。


经过一番考量和准备后,赵武灵王把胡服骑射改革的想法告诉了赵国群臣。但他仅得到了楼缓和肥义的支持,却遭受到众多大臣强烈的反对(《史记.赵世家》记载:“群臣皆不欲”,“赵文、赵造、周袑、赵俊皆谏止王毋胡服,如故法便。”)。在中原文化价值观里,服饰意味着礼仪秩序和地位,如今要他们向胡人学习穿胡服,这无疑是对自己文化价值观的背弃。显然大多数反对者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他们会强烈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

史书中对于赵武灵王如何解决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摩擦记载得过于简略,仅记载了他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叔叔公子成。公子成在得知赵武灵王要改穿胡服时就称病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向公子成晓之以理没有成功,于是就亲自登门拜访再次晓之以理进行说服依然遭到反对,最后他回顾了赵国受中山国等侵扰的屈辱,分析了赵国的危险处境,指出 “变服骑射, 以备燕、 三 胡、 秦、 韩之边? ” 公子成看赵武灵王如此坚决并亲自登门拜访于是才同意。


在当时的赵国内部存在多数反对派,至于赵武灵王是如何说服他们,有没有出台对应的政治改革措施这里缺乏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两种不同文化理念相互碰撞,产生的裂痕是不可能如此轻易弥合的。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即便是本民族内法令的改动都会激起一场场轩然大波,更何况是放弃一部分自己民族的文化理念而向其它民族学习呢。因此可以肯定表面上服从武灵王的改革,但内心深处依旧顽固,怀有排斥心理的大臣仍然不在少数。

这些人在赵武灵王主政时尽管内心十分不愿却还是得配合,当赵武灵王退位后,无论他曾经为这个国家做出多大贡献,大臣们也都迅速站到了他的对立面。

2、国无二主,战国时期国君是国家的一把手,赵武灵王退位后自称主父是为太上皇,已退居二线,国政落入以赵惠文王为首的权臣手中。

公元前299年,正当壮年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何,令其负责国内政治、经济事务。自己则称主父主管军事和外交,专注于解除三胡和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

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巡视云中、雁门,楼烦王畏惧赵军的精锐于是率军归附于赵武灵王。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率军大举进攻中山国,并成功灭亡中山国。至此来自三胡和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已经彻底解除,这时赵武灵王才察觉到大臣们聚拢在赵何身边,自己的一些意见已经不被采纳了,国内的政治中心已从自己的身上转向了惠文王赵何。

3、赵武灵王有意将赵国一分为二,为赵国宗室贵族无法接受。

赵章是为赵武灵王长子,早年就随赵武灵王征战深受其喜爱被立为太子。因赵武灵王宠幸夫人吴娃,于是答应了吴娃死前要求立赵何为太子的要求。公元前301年,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赵章,改立吴娃的儿子赵何为太子,并于公元前299年传位于赵何。

当赵武灵王攻灭中山国后,在朝堂上看到赵章对弟弟赵何行礼时于心不忍,亦或许是出于对赵章无故被废去太子之位的愧疚,赵武灵王竟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到代地也称王。


因为赵国疆域地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区,国内杂居着众多游牧民族人口,使赵国成为北为游牧文明、南为农耕文明的国家。在这两种文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趋势,而赵国都城邯郸偏居南端,国家对北部地区的控制十分不便。代地是北端重镇位于游牧民族聚集区域,让赵章到代地称为可以加强对当地游牧民族的管理。

然而赵武灵王这种分裂国家的想法实在是不能为大臣们所接受,他的这种想法也更加让赵国宗室贵族和他离心。

4、赵武灵王接纳收留了造反失败的赵章,有窝藏反贼之嫌。

赵章是为长子,又随赵武灵王征战无数,王位本该由他继承的,然而此刻的他却不得不对十几岁的弟弟称臣,对此他心里耿耿于怀。在得知赵武灵王有意让自己到代地称王,却遭到惠文王群臣的反对的消息时,赵章内心反叛的欲望油然而生。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在沙丘游猎,赵章终于逮到了机会于是和田不礼趁机发动兵变,意图杀死赵惠文王夺取王位。对于赵章的行动赵惠文王群臣早有防备,赵章兵败后逃匿到赵武灵王行宫中,公子成与将军李兑等迅速带兵包围住了赵武灵王行宫,在宫中搜出并杀死了赵章。

按赵国的法令,带兵包围君王行宫是大罪,于是赵成、李兑商议后说赵武灵王有窝藏反贼之嫌,下令围住赵武灵王行宫并赶走了行宫里面服侍赵武灵王的所有人员。连赵武灵王都被扣上了窝藏反贼之罪,那还有谁敢为他挺身而出呢?

5、赵惠文王年幼,实权为公子赵成掌握,再者赵惠文王也无法接受赵武灵王放纵赵章叛乱意图杀害自己的行为,所以对此事持默认态度。

从史料记载中来看,赵惠文王继位时也就十余岁尚无法亲政,国家的大权是为肥义、公子成、李兑等掌握。在面临围宫重罪时,即便赵惠文王想要让赵成、李兑等解除对赵武灵王行宫的包围,他们也不可能会听惠文王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是时王少,成、兑专政,畏诛,故围主父。”

再者赵惠文王想必也无法接受赵武灵王放纵赵章叛乱意图杀害自己的行为,赵武灵王即便没有支持和参与,但赵章反叛兵败后可是在他行宫中被搜出来的,因此赵惠文王对赵成、李兑带兵围困赵武灵王就持默认态度。既然赵惠文王都默许了,那谁还敢为赵武灵王挺身而出呢?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行宫长达三个月却无人救援,主要原因在于:1、胡服骑射改革是两种文化理念的交锋,赵武灵王侧重军事改革而忽略了政治改革,致使一部分大臣对其虚与委蛇;2、在王位继承上感情用事,竟然试图分裂国家这就为群臣所不能接受并和他离心离德;3、放纵赵章并在其叛乱失败时还将其窝藏于行宫,这是叛逆的大罪无人敢为其出头;4、惠文王年幼,国家大权为权臣掌握,对以兵围赵武灵王,惠文王或许也持默认态度,因此也就无人敢为赵武灵王挺身而出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