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瓣8.4《人生》:从三个理性角度,浅析悲剧背后隐藏的现实意义

 齐家平国 2020-02-22

“命运总是不如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难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路遥

最近,因为很少外出,终于感觉到鲜有的安静,也能够越来越多地在静默中,回归当下和自己。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程,那么,每个人都会面临无数个岔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是一个会困惑我们千千万万次的问题。

在这场不能重新来过的旅程中,有的人曾与我们并肩同行,却又在某个路口,彼此挥手告别;有的人和我们擦肩而过,却又在无数个午夜,让我们每每想起,辗转反侧。

此时,回想一路跌跌撞撞走来的自己,感觉所历人生有些许遗憾,亦有很多庆幸欣喜。在想,是不是我们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曾一腔孤勇,无所畏惧。那些年,那些事,终是成为了生命中最绚烂粲焕的回忆。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调查:如果可以回到过去,一切不变的话,你愿意回去吗?回答愿意回的人,寥寥无几。后来,有人评论说“如果可以带着现在的思维和记忆回去,那么我愿意”,结果,大家对这条评论纷纷点赞。

所有的苦痛,让我们成长;所有的跌拌,使我们洞悉。我们每个人的今天,都是过去的选择,如果我们能带着新的觉知,重新审视过往的经历,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次次的选择。

作家路遥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生》讲述的就是关于选择的故事,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开始动笔之前,他已在内心积累了两年的时间,他认为必须经过理性过滤和思想的关照,才能解释广阔的意蕴和深邃的哲理。《人生》发表后,立即轰动了整个中国文坛,被视为当代文学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力作。

豆瓣8.4《人生》:从三个理性角度,浅析悲剧背后隐藏的现实意义

深夜两点,我边流泪边读完了这本书,始终感动于扉页上的那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虽如此,但我却认为,如若仅仅把它视为一本关于奋斗和爱情的书是不够的,甚至不能仅仅把它当作是一本讲述选择的书。

在《人生》的字里行间里,赋存着“广阔的意蕴和深邃的哲理”。

人生大多的苦楚,并非来自于他人他物,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理想自我

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原本是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因为高考失利,险些和父辈一样成为农民。他知道在贫瘠的山区当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不想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有知识有文化,长久以来,他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做土地的主人,去做更好的工作。然而,三个月后,这个承载他希望的教师岗位却被别人走后门顶替了。这就意味着,他只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庄家人,靠双手在土里刨挖。

命运的逆转,唤起了高加林内心深处的自卑。当他出于生计不得不挽着篮子到县城卖蒸馍的时候,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十足的乡巴佬,在大庭广众面前叫卖,就像让他学狗叫一样难受。卖馍的时候,遇到门市部副主任的老同学克南,即便克南是真诚的关心,但是高加林敏感的神经瞬间警惕起来,感觉自己受到了屈辱,说话也充满了刻薄的攻击性。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结。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绪的表现。”——《自卑与超越》

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三个孩子除此被带到动物园,当他们面对狮笼时,一个孩子躲到母亲身后,全身发抖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面色苍白地说:“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他吐口水?”

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他的自卑,小说的主人公高金林,就是第三种。面对无力扭转的现实,他产生了无法忍受的自卑感,这种剧烈的情感冲突,使他迫切地想要摆脱。如果说农民的出身是他宿命的原罪,那么,所有的敏感、刻薄、攻击性则成为了他当时自我救赎的唯一出路。

小说中有个情节,克南在和高加林闲聊的时候表示,如果他要买烟酒,可以找自己帮忙。这原本是真诚的邀请,可是高加林却觉得克南的这些话是在夸耀自己的优越感。他的自尊心太强,所以精神立刻处于一种藐视一切的状态。高加林对克南的“夸耀自己优越感”,实则是自己内心中优越感的投射。

“优越情结是感到自卑的人逃离困难的方法之一。他们假设自己是优越者,也许事实远非如此,但这种虚假的成功补偿不了他们所不能承受的自卑。”——《个体心理学》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软弱无力,就会努力创造使自己强壮的情境,从而找到一种心理平衡。于是,自尊受到打击的高加林逃离了当下的窘境,径直走进了街上的阅览室。他进入了报纸的世界,把现实中所有的一切都忘了个干净,直至阅览室关门。有知识,有文化是他此时优越感的唯一来源,为了对抗内心的自卑,他需要用这种优越感来平衡。

高加林内心的痛苦,不是因为他所面临的现实,因为现实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他所有的痛苦,源于心中的那个“理想化自我”。 在自我理想化中他能实现他所有关于美好未来的许诺。为了逃避不安、不幸、没有自信的痛苦,他为自己创造出了“应该如何”的样子,之后的所有,都是在无止尽地为了保有这个理想化的自我而奋战。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保有这种理想化自我。理想化自我之所以会成为我们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我们总是认为,只有达成了自己的期望,自己才会幸福。我们会觉得,只有自己有钱了,才会快乐;只有考进名牌大学,未来才有出路;只有升职高管,自己的价值才能体现……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总会忽略当下的美好,以及自己在努力的过程中所逐渐收获的成长。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撞上什么东西,然后反弹回来,你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

——山本耀司

如果高加林能够脱离心中那个理想化的自我,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脚下的土地,在现实中踏踏实实地耕耘和努力,哪怕亦步亦趋,就不会使自己过于理想化的追求,在虚妄和投机中一败涂地。

路遥用高加林的悲剧为我们揭示出了人生的真谛,漫漫人生,道阻且长,只有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梦想才会在现实的土壤中落地开花。

亦如路遥本人,他始终怀揣着对文学的执著,但却从未因创作之路上的艰辛而放弃。“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他的耕耘和坚守,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也看到了在这背后的辛劳和艰难。

豆瓣8.4《人生》:从三个理性角度,浅析悲剧背后隐藏的现实意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遵从自己的原则

高加林是纠结的,也是彷徨的。面对巧珍炽热猛烈的爱情,他曾张开双臂迎接。在他的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巧珍不出声息,悄然地来到他身边。她的爱恋和温存,犹如阳光一般,冲刷掉他心中泛起的所有惆怅和苦闷。

爱情使高加林苏醒,成为一种自我转变的巨大力量,巧珍的爱情使他整个人熠熠发光。高加林重新对土地唤起了一种深厚的感情,他意识到自己就是土地的儿子,他深深感到自己不该害怕在土地上生活,即便是在黄土地上,生活依旧能够结出甜美的果实。他开始卷旱烟,说地道的农民语言,用粗鲁话和妇女们开玩笑……过去那些想要摆脱农民身份的想法,渐渐退得很远很远。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或许高加林会一生厮守巧珍和这片土地,放下自己对自我实现的所有期盼,过完平淡却踏实的一生。

然而,人生总会在不经意间弹跳出旋律外的音节,就像《小径分岔的花园》所写得一样:“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

高加林的叔父被上级安排回到本地,担任当地劳动局的局长。高加林就这样被叔父的下属悄悄安排去了县城做一名通讯干事。他感到热血沸腾,再次对人生燃起了希望。在县城工作的过程中,他接受了播音员亚萍的追求,因为这对他不仅意味着爱情,也意味着可以远走高飞,永远地离开黄土地,永远不再有当农民的可能。

豆瓣8.4《人生》:从三个理性角度,浅析悲剧背后隐藏的现实意义

决定好要和巧珍分手后,高加林约她在大马河桥见面。巧珍如约而至,对她来说,高加林要求的任何事,她都会做得让他满意。正当高加林欲言又止,不知从何开口时,善解人意的巧珍两串泪珠早已滑落脸颊。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连一个字都不认识,想要留住所爱之人,会拖累他的一生。她选择放手,任凭泪水一串接一串地滴落大马河。在死一样的寂静过后,巧珍晃晃悠悠地骑上自行车,渐渐消失在空荡荡的黄土路。

茨威格曾这样评价《绝代艳后》中的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人的一生中,们有什么是可以轻易取得的,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就算能轻易取得什么生活中的馈赠,最终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高加林通过走后门所获取的工作,终于因为别人举报而东窗事发,县委决定让他回到农村工作。他又成了农民,而他的农民身份也成了和亚萍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曾发生过的所有一切,都变成了一个笑话。

路遥评论亚萍“如果她部确立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她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她选择”,岂知他又何尝不是在揭露高加林的悲剧人生。高加林看似对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希望和抱负,可是在他的心中,从来没有过所谓的坚定和执著,而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从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原则。

“太多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却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无比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是生活充满意义。”——霍姆斯

只有确认了自己人生的原则,才会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看清方向。人生旅途,岔路很多,一不小心就会走冤枉路,忽略了对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东西。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高加林始终不清楚对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才会在前途和爱情的选择之间左右摇摆,纠结无措。如果他能够早些意识到自己所秉持的原则,那么他就会坚定执着地面对所有的选择和窘境。

相比之下,巧珍虽然因为错失爱人而痛苦,但她却从未彷徨无措,因为对于她而言,始终都在坚守着自己人生的原则,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爱中,用生命去守护和爱惜那个自己所爱的人。

豆瓣8.4《人生》:从三个理性角度,浅析悲剧背后隐藏的现实意义

爱情似是一场博弈,需要门当户对,势均力敌

最初,在高加林做民办教师的时候,巧珍对他的爱是默默的,远远的,不敢奢望的。虽然巧珍面容姣好,像花朵一样好看,但是在她看来,自己不识字,也没有文化,而帅气多才的高加林就像夜空的星星,她唯有远远的遥望。此时阻挡在高加林和巧珍之间的,是阶层的差距。

在高加林的教师资格被别人顶替,自己不得不回归农民后,巧珍终于有了向他示爱的勇气。同为农民,两个人终于可以站在同一平面上,在爱情中勾画共同的未来。虽然巧珍在文化层面和高加林相距很远,但是炽热的爱情,无疑可以弥补两个人在这方面的差距。

“高加林由于巧珍那种令人心醉的爱情一下子便从灰心丧气的情绪中,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热情。爱的暖流漫过了精神上的冻土地带,新的生机便勃发了。”

如果没有意外,他们或许可以就这样携手一生。但是,命运偏偏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随着高加林到县城工作后,他的身份也由农民再次成为了知识分子。

他不再思念巧珍,甚至很少会想起她。当巧珍来找他的时候,他开始厌烦她的话题,他排斥巧珍的拥抱,厌恶巧珍想要给他带来狗皮褥子,反感她和自己讨论家里的母猪下了几个猪娃……当两个人的身份和精神都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时候,感情的天平便倾斜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鲁迅和朱安的婚姻。鲁迅是一个心中有世界的人,而朱安的世界里却只有鲁迅,两个人思想的高度不一致,注定了这场婚姻是一场悲剧。朱安曾说,鲁迅虽和她虽共处一室,但每天的对话只有三次,分别是起床的时候问早,临睡的时候问是否关灯,向家里要钱的时候询问需要多少。除此之外,两个人的话能少则少,两个人几乎没有交流,也不存在所谓的幸福。

路遥直言:“巧珍在爱情上的追求是天真的,悲剧不是命运造成的,而是她和亲爱的家林哥差别太大了。”

随着和亚萍的接触渐多,高加林逐渐意识到她才是契合自己精神需求的那个人,才是他理想中的爱人。亚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高加林之前是个农民,所以两个人在身份上是悬殊的,所以他不敢想,但是现在他敢了。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惜。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简爱》

对于亚萍来说,亦是如此,她不会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但是,当高加林被安排在县城工作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高加林和她在身份上是对等的,在精神层面也是契合的,他们会一起谈论国际能源问题,会从波兰团结工会说到伊朗前总统把你萨德尔。高加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促使他结束了和巧珍之间的爱情。

如果没有意外,高加林和亚萍或许也可以携手一生。然而,偏偏命运又开了个玩笑,高加林被检举后,再次回归了农民的身份。他和亚萍之间,终因不在同一平面的阶层,而各奔东西。

最终,“金子一般”的巧珍在心伤绝望过后,决然地嫁给了同样不识字的马栓。每个人的人生都经历了起起落落,终又复归平静。

合上书的一刻,突然意识到,路遥在创作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而他对人生的那些智慧和思考,早已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每个文字里。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也会跌倒失落,也会踌躇奋勇。生活有时候会把现实变成梦想,有时又会把梦想变成现实。

愿我们都能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