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进入大唐王朝凌烟阁的诸位战将中,有一个人虽然不是开国功臣,但是他对大唐王朝的贡献和对李唐王朝的意义不亚于其中的任何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将郭子仪。他为李唐王朝立下了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抵御边疆少数民族侵略等赫赫战功。唐肃宗高度的赞扬他对大唐有“再造之功”。他也获得了高官厚禄家族显赫、子孙富贵,同时流芳百世,至今为后人所称道。他不仅有将帅之才,有自足常乐、谦恭自谨、防微杜渐、不懈憾已报仇的为人之道,有竭诚尽忠、尽职尽责以天下为已任、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唐代名相、著名史官裴垍评价他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那么郭子仪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堪称完美的人生,从郭子仪的一生中又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今天笔者从郭子仪的功绩、处理与皇帝、处理与同事、处理与下属和处理与小人的复杂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一、郭子仪一生的功绩要分析郭子仪,首先要对他戎马三十年的功绩做一个了解。郭子仪的功绩是他安身立命的根基。郭子仪一生的功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卓越且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就是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吓退吐蕃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等。
1、掩袭敌后,收复两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此时郭子仪为母亲守孝,此时被朝廷“夺情”启用。 改封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他率领大军,收复了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于是收复云中(山西大同)、马邑(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南)。郭子仪和李光弼并肩作战,在河北境内斩杀叛军。 公元757年,安庆弑杀了父亲安禄山,安禄山的死亡对唐军是一个好消息。唐肃宗代表的李唐王朝欲趁势大举进攻。唐肃宗召郭子仪回凤翔,任命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此时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汉蕃大军十五万前去收复长安。经过一系列的进攻,最终在香积寺与叛军展开大战。唐军大胜,斩首6万,俘虏2万,收复了长安城。第二天进入长安城。大军修整三日后继续东征,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城。 虽然说在收复两京的过程中广平王才是兵马打元帅,但是在战争在真正起到统筹作用的是郭子仪,所以说是郭子仪收复两京,无可厚非。 至德二年,河东、河西、河南大部分的领土已经收复。《旧唐书 》记载:是时,河东、河西、河南贼所盗郡邑皆平,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寻入朝,天子遣兵仗戎容迎于灞上,肃宗劳之曰:'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子仪顿首感谢。这里唐肃宗的评价难免有些夸大,不过也可以从中看出郭子仪对平定两京中所起到的作用。 2、抵御吐蕃,稳定中唐局势 郭子仪的第二个重大的功绩是对中唐局势的稳定作用。由于安史之乱刚刚结束,边疆数据民族政权伺机骚扰,且地方割据势力个个都庞大起来。同时中央政权势力大减,无完全抵御边疆少数民族。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卓越变现使其不但在军中而且在各个势力范围内都有崇高的威望。凭借他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中唐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郭子仪在稳定中唐局势上体现在抵御吐蕃入侵上。 大历二年(767年),吐蕃入侵泾州,郭子仪奉命移驻泾州,在灵州截住吐蕃,杀敌二万。大历三年(768年)吐蕃再次入侵灵武,郭子仪率兵五万屯与奉天,击退吐蕃。大历八年(773年)郭子仪指挥朔方军在灵州大败吐蕃,向朝廷奏捷。郭子仪三次出兵狠狠的打击了吐蕃的气焰,为中唐边疆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郭子仪对中唐局势的稳定还体现在威慑地方割据势力上。 田承嗣割据魏州时,骄横无礼。但郭子仪遣使至魏州,却向西跪拜,并指着膝盖对使者道:“这个膝盖很久没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李灵耀占据汴州,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而郭子仪的财物经过他的辖区时,李灵耀非但不敢扣留,还命人护送过境。 我们看下史料:
郭子仪能在官场多年,一直独善其身。除了他不世的功勋外,和他为人处事也是分不开的。 作为人臣,郭子仪有一颗忠君忠国的心,即使在他的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也没想过自立为王,他始终坚持人臣的本分,不他还善于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心,不仅如此他还何皇帝保持着良好的情感往来。 作为将军,他宽容治军、恩威并施,在士卒中,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他还有自己的一套选拔、治理、培养人才的方法。 作为同朝的同事,他从不以个人原因影响全局。在对待小人方面,郭子仪不和小人斗,及时别人惹到了他他也能明哲保身。接下来笔者从对待皇帝、对待下属、对待同事、对待小人四个角度来谈一谈郭子仪处世的智慧。 二、对待皇帝 为臣之道郭子仪有一颗忠君忠国的心,及时在他的权力到达顶峰的时候也没想过自立为王,他始终坚持人臣的本分。著名宰相、史官裴垍 说:在仆固怀恩进攻京师的时候,唐代宗逃往陕州,郭子仪之率领数十骑前去迎战“皆以身许国,未尝以危亡易虑”,他是抱着以身许国的决心去迎战的。 郭子仪还有自己表现忠心的方法。这也是他能够赢得君王信任建立不世之功的重要原因。他首先做到的是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只要君王召唤他马上放下手中的事,立刻回京。
郭子仪还善于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委婉进谏。郭子仪从不在言辞上反对皇帝,即使自己有莫大的冤屈,而是委婉进谏唐代宗继位不久,由于宦官程元振在皇帝面前进谗言,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之职。郭子仪并没有直接去找皇帝理论,而是把唐肃宗赐给他的一千多封诏书寄代宗。并诚恳的表达了自己的忠君之心。最后唐代宗自责。 三、对待同事 推心置腹郭子仪和李光弼都在安思顺手下为门牙都将时,二人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后来郭子仪代安思顺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在他手下为官。郭子仪向朝廷举荐了李光弼出兵赵、魏。李光弼入营对郭子仪说,自己甘愿一死,但是请求留下他的妻儿。郭子仪持手上堂,曰:
四、对待下属 恩威并施郭子仪治军的方法以简约宽缓为主,待下宽厚,如亲子一般,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当他离开的时候,士兵都依依不舍,“戊寅,郭子仪如汾州,怀恩之众数万悉归之,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矣。” 但是郭子仪不是一味的宽容,在必要的时候也会严厉处置,以显示军威。宝应元年,朔方等诸道行英都统李国贞治军严厉,朔方军多有不满,都很思念郭子仪,突将王元振趁机作乱。朝廷派郭子仪安抚朔方将士。王元振自以为有功。而郭子仪说:“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趁其衅,无绛州矣。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 五、对待小人 明哲保身郭子仪不像传统的士大夫那样,严守某些道德操守,相反他很懂得变通。这也是郭子仪能在乱世中全身保命建立功勋的重要原因。郭子仪不与小人斗,平时井水不犯河水,即使是别人故意招惹了他,他也能全身而退。
六、结语通过对郭子仪的功绩、处理与君王、同事、下属、小人关系的智慧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分析,我们对郭子仪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认为郭子仪能有一个堪称完美的人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