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紧急,吴又可《温疫论》学术分享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20-02-22

铿锵中医行,讨论名医吴又可《温疫论》现实价值。

疫情紧急,吴又可《温疫论》学术分享

【编者按】 “铿锵中医行”学术沙龙第三十七讲以“杂气致病,理论创新;透达膜原,切合实用”为议题,于2017年11月22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本次议题主要针对瘟疫特点及其治法进行讨论。瘟疫为邪伏膜原,杂气致病,是吴又可《温疫论》学术思想中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部分,有别于《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学习者应客观理解邪伏膜原概念,掌握其致病特点及相应治法,服务临床。谨以此文与后来者勉之。

·铿锵中医行·

杂气致病,理论创新;透达膜原,切合实用

肖永华 刘宁 赵进喜 贾海忠 张立山 戴雁彦 余秋平 王宣权

【摘要】 吴又可是温病学派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具有崇高的学术成就和地位,名著《温疫论》在温病学术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理论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学习。邪伏膜原理论及达原饮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深刻领会《温疫论》学术思想有利于临床疗效提高。

【关键词】 吴又可; 温疫论; 伏邪; 达原饮; 邪伏膜原

吴又可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亲眼目睹瘟疫流行对百姓带来的痛苦,有感于用传统方式治疗瘟疫不能取效,提出了杂气致病的理论和邪伏膜原学说,从而奠定了在温病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认识吴又可《温疫论》的学术思想,深刻领会邪伏膜原的理论科学内涵,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期“铿锵中医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总结如下。

1 吴又可《温疫论》的成就及学术地位

刘宁副主任医师:

吴又可,明末清初的传染病学家,也是温病学派开宗立派的人物,依据治验所得,撰成《温疫论》一书,提出了“邪伏膜原”的学说,从膜原部位、病因病机、证候、传变特点,从宏观和微观,对膜原进行了论述,为后世温病学的病理学奠定基础。并直接影响后世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学派的形成,功不可没。其杂气及疫气学说,是继承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气致病之说,这种见解和近代生物学的种族免疫性相吻合,而且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非常领先的,开创我国传染病学研究的先河,赢得后人尊重。

赵进喜教授:

杂气致病的理论创新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西医传入中国之后,证明瘟疫的病因是存在病原微生物,使吴又可的理论更显正确。过去古人都认为外感病都是风、寒、暑、湿、燥、火,到了吴又可的时候,非寒,非热,非湿,非暑,天地间别有一种邪气,可以理解为对外感致病学说的一种颠覆。

张立山教授:

吴又可的贡献在于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源于《内经》《伤寒论》以及金元四大家,对后世包括叶天士、吴鞠通等有很大的影响。《温疫论》应用清热透达的白虎法等就是用了《伤寒论》的方子。

2 吴又可的理论创新精神

刘宁副主任医师:

一般认为伤寒感人,不传染,且遵照六经辨证,从毛窍而入;时疫能传染人,疫邪从口鼻而入,也就是说传变的途径是不一样的;伤寒感而即发,时疫感久而后发。伤寒汗解在前,时疫汗解在后,也就是说,伤寒是得汗而解,时疫是汗出不一定病解,伤寒初起以发表为先,时疫初起以疏利为主。从宋金元到明清,是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吴又可把瘟疫的治法逐渐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吴又可也是温病伏邪病因理论的重要倡导者。基于取象比类的思路首先提出了邪伏膜原致病学说。他把伤寒邪气看作行邪,“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因其漂浮之势,病形虽重,若果在经,一汗而解,若果传胃,一下而愈,药到便能获效”。而温疫邪气是伏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内侵于腑,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证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

贾海忠教授:

就瘟疫发病而言,大胆推测病邪,从临床上观察进入人体以后不是立即发病的,提出了一个邪伏膜原。膜原在哪?书里讲得很清楚,胃后边,脊柱前边,实际究竟在何处,各人理解不同。大胆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

肖永华教授:

当时没有显微镜,没有办法看到病原微生物,但吴又可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预后转归进行细致地观察,发现这批病人与“伤寒”不同,可能存在杂气、疫戾之气,或是一种特殊的致病因素。中医看人看物看事情,并不一定有具体、微观的“实质”,通过观察也可发现其规律。

张立山教授:

邪伏膜原,确实是一个理论创新,源于《内经》里面这个膜原的概念,原指的是组织间隙,外接腠理,内接胃腑,为三焦之关键,称之为半表半里,即《伤寒论》柴胡剂的适应证。其实,个人理解,除了半表半里还有半上半下,也就是说在横膈这个位置,既在半表半里,又在半上半下,这个位置有邪气伏藏,就非常难解决。

3 邪伏膜原理论与达原饮的临床价值

刘宁副主任医师:

“方其浸淫之际,邪毒尚在膜原”,吴又可认为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现有解释说筋膜的,有解释说大网膜的,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针对邪伏膜原,吴又可创立了达原饮。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白芍、黄芩、甘草以上药味组成,全方合用,可透达膜原,疏利气机,使秽浊之邪得以化解,热邪得清,阴津得复,邪气溃散,其实也是扶正祛邪的一个思路。该方注重疏导,一是从膜原向上透达,一是给邪气从下,注重下法,以邪通则胃气通,一窍通则诸窍皆通。

赵进喜教授:

吴又可重视杂气致病,但并不是说针对杂气有什么特效药物,临床上还是要根据临床表现,辨证用药。针对瘟疫邪伏膜原的病机,吴又可创立了达原饮,但具体加减应用,出表怎么治,入里怎么治,邪伏膜原怎么治,与伤寒理论并不矛盾。达原饮临床上,用之得宜,确有疗效。对此后世无论是温病学派的薛生白,还是伤寒学派的俞根初等,都很认可,其理法方药都曾受到邪伏膜原及达原饮的影响。实际上伤寒学派中心人物就是陆九芝、俞根初,以及后世的何廉臣等,被称为通俗伤寒派。那时温病学家认为温病应独立于伤寒之外,和伤寒不一样,不能使用《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来治疗温病。但是陆九芝等人认为阳明为“成温之薮”,温病就是阳明病,不外乎承气汤、白虎汤之类。而伤寒名家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却非常认可达原饮此方,而且更创立柴胡达原饮,临床常有良好疗效。

张立山教授:

成年人的哮喘,中医称为“哮病”,一般认为主要是痰饮为其宿根,其源头在仲景《金匮要略》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润剧,必有伏饮”。而膈间之饮,实居于半表半里,所以难以祛除。若是湿热邪气,胶结不解,又在半表半里,半上半下,当然更难以解决,吴又可达原饮恰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贾海忠教授:

吴又可在使用达原饮时,最强调的是舌象,即舌苔白如积粉。但如果舌苔变黄,就应泻下。至于如何判断有效没效,关键看是否脉静身凉,神识清楚。如果说热退下来了,脉还跳的特别快,或舌苔还没退,那肯定没好。又如用泻下时,舌有芒刺,芒刺软了就说明好转,最后没芒刺了,说明病邪彻底解决了。非常实用。

4 深刻领会《温疫论》学术思想,服务现代临床

赵进喜教授:

虽然《温疫论》认为瘟疫与伤寒有“霄壤之别”,但温病学确实是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包括邪伏膜原,《伤寒论》虽未提及,但半表半里这个概念,对后世温病学邪伏膜原的提出,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吴又可认为“温病”与“伤寒”不同,但达原饮之外,所用的方子如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都是传承《伤寒论》的方剂。实际上是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张仲景时期治黄疸强调脾胃而非肝胆,所谓“瘀血以行,脾色必黄”。《伤寒论》大黄用量最小是二两,而茵陈蒿汤中大黄用量即是二两,在此强调利小便,而非通大便。正如《伤寒论》所谓“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所谓“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强调利小便。而《温疫论》提到茵陈蒿汤治黄疸,其方与《伤寒论》茵陈蒿汤方药组成相同,但大黄的用量大,实际是强调下法。大黄能泻下、凉血、解毒。实践证明治疗黄疸性肝炎,大黄用量大,效果最好。其在继承《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有发展,且更切合临床实际。

邯郸市中医院老中医曹林伍,擅于用柴胡达原饮治疗肝病,尤其擅治乙肝。在治疗胆囊炎时也常用此方。柴胡达原饮中有芍药,芍药对于治疗肝病是重要的一味药,临床上经常用此方治疗发热疾病,包括乙型脑炎、SARS等传染病,只要见到舌苔白如积粉,投用此方,往往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张立山教授:

曾治疗一位老先生,长期发热不退,舌苔白厚如积粉,舌质偏红,为湿遏热伏的征象,选方用柴胡达原饮,湿热很快就退了。另外一位肿瘤患者,服用达原饮后,舌苔逐渐退去。在治疗肿瘤、乳腺癌的病人,所谓胶着性的疾病,有三焦湿热的问题,用达原饮效果也很好。

戴雁彦主任医师:

约30年前,春节前夕,心内科病房收了一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有发热的患者,症状有胸闷,纳呆,是白厚腻的舌苔,厚如积粉,当时请张立山大夫会诊,处方就是柴胡达原饮,药尽热退,印象深刻。

肖永华教授:

曾治一例60岁的男性患者,原发病为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输尿管扩张积水,因为肾衰在朝阳医院治疗后,间断发热半年,服用抗生素无效。就诊时面如黄纸、恶心、纳呆、便溏稀,舌苔特别厚,典型的湿热证表现,方用达原饮合藿香正气散,服药后很快就不烧了,随访两到三年未曾复发。还有一例膀胱癌术后,腹壁上做了两个造瘘口的男性患者,70多岁,术后反复发热3个月,服用抗生素后仍然发热,就诊时气若游丝、恶心、呕吐、纳差,稀饭都喝不下去,舌苔黄厚腻,同样思路,用达原饮7剂,症状好转,未曾复发。

贾海忠教授:

吴又可提出疫气,特别强调专方治疗专病。温病有专方,与其他内科杂病不同,内科杂病是调理脏腑功能。而自然界的一种疫疠之气,需以祛邪为主,才能调整脏腑功能,使其恢复正常。如果疫病和旧病同时存在,应该先治疫病。很多人讲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为了更针对性地治疗疾病,病邪辨清楚,选择有效的方子,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尤其在温病治疗上更是如此,专方专药是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

余秋平教授:

达原饮在临床上用得机会很多。分享一个病例,患者,女性,年初在上海某医院住院,脑肿瘤患者,有糖尿病病史,住院7个月,体重掉了20公斤,极其干瘦,头痛,高烧不退,纳差,舌红苔白厚腻,就是用了达原饮加味。此方只要抓住舌底偏红即可,舌苔白厚腻或苔黄厚腻,都有很好的效果。湿温病的治疗,常用方有三仁汤、厚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饮、连朴饮及达原饮等。

5 结语

吴又可提出了杂气致病和邪伏膜原的理论,在中医外感病学术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吴又可的理论创新精神,深刻理解《温疫论》学术思想,尤其是邪伏膜原理论与达原饮的临床应用,必有助于提高疗效,以服务现代临床。

肖永华副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师从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

刘宁副主任医师简介

中医内科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养生学会理事。

赵进喜教授简介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师从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贾海忠教授简介

慈方中医馆馆长,原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张立山教授简介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任。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等间质性肺病,支气管炎、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肺癌以及其他内科杂病。

戴雁彦主任医师简介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高脂血症、心肌病、心力衰竭等。

余秋平教授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糖尿病专业博士后,心内科博士,潜心研究中医经典三十年,为国内著名伤寒专家,对脉诊及望诊具有丰富的经验,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大病及急危重症,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8.01.015

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肖永华、赵进喜、王宣权(硕士研究生)],针灸科(刘宁),呼吸科(张立山),心血管内科(戴雁彦);慈方中医馆(贾海忠);北京炎黄中医医院(余秋平)

作者简介: 肖永平(1975- ),女,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肾病内分泌。E-mail:water_aqua@126.com

(收稿日期: 2017-11-30)

(本文编辑: 董历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