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文格式

 圈z 2020-02-22
​1.
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论文应该包括的章节有Introduction,Method, Result, Discussion & Conclusion, 也就是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但为了更好地理解论文不同部分的写作要求,我喜欢把论文简单分为三段,包括引言段,中间段,和结论段。 分成这三段以后,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三段不同的写作要求和写作重点。一般来说,引言段和结论段应该按写议论文的模式来写, 而中间段, 包括研究目标,方法和结果, 可以按照写说明文的模式来写。所以呢, 很多人会觉得引言段和结论段比较难写,因为它们都要求有合理的论述,要有比较强的逻辑性。而中间段可以平铺直叙,重点在于把我们所做的工作说的清晰明了就可以了。

我们先来看引言段,引言段的作用是给论文定位。就是论述在你所研究的领域,你的这篇论文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因此,如果把引言段看作是一片独立的议论文,它要得出的结论应该就是这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合理的, 它有自己合理的位置。而它的论据呢,就是从文献中搜集而来的相关资料。再来看结论段,如果把结论段看作是一片独立的议论文,它要得出的结论应该就是这篇论文是有价值的。而它的论据呢,主要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同时也包括从文献中搜集而来的相关资料。从·这里可以看出, 引言段和结论段作为两篇议论文,它们分别要得出的结论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一个论证目标的合理,一个论证结果的价值。它们的论据呢稍有区别,一个完全依赖文献,一个包括文献和自己的结果。而它们的结构呢则完全相反, 引言段的论述一般是从普遍到特定, 而结论段的论述则一般是从特定到普遍。

2.
引言的作用就好比搭一座桥,我们要引导读者走过桥来,进入我们的世界。所以桥的另一端最好能和读者现有的知识框架相联系。为了建立这种联系,在引言的开头,我们最好提出一些读者可能比较关切的问题,并且从他们可能已经认同的观念入手,然后逐步加入一些读者可能未知的文献资料,以这些资料作为理由,最终说服读者,有·一个具体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应该知道它的答案。而这个问题,就对应着我们的研究目标。
... ...


3.在这里,我想先引用一下论语中的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也就是说学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会陷入迷信,学多了反而会无所适从。反之,如果自顾自的思考而不借鉴前人的经验,是耽误自己,想太多反而容易陷入死角。我觉得用论语的这句话来概括文献综述的两个基本点最合适了,这两个基本点就是,一要有所学,二要有所思。
有所学的意思,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我们首先要展示我们对现有文献中所有和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知识要有全面的了解。也就是说,我们的文献综述要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相关的主要文献。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却在论文的论述中遗漏了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文献,那么在审稿人的眼中,我们的研究是极不专业的,我们没有做好我们应做的homework,我们的研究没有建立在一个好的基础上。我们包括的文献首先要全,其次要新,要尽可能的包括新近发表的相关文章。此外还要客观,也就是,不仅要包括与自己观点相符的文章,也要包括和自己观点不符的文章。不能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对不同的观点,视而不见,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
这就是文献综述的第一个基本点“有所学”。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作者都不难做到。但是仅仅做到有所学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到第二个基本点“有所思”。如果我们仅仅做到有所学而没有加上我们自己的思考,那么我们实际上只是在复述别人的观点,而不是在写我们自己的议论文。在文献综述中,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把我们从文献中所学到的资料作为论据,来论证我们自己的观点。
在这里我们说“有所思”实际上包含两个层次的思考。


4.
上一讲我们提到大量的阅读文献是个听苦挺累的活,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掌握一些规律来减轻我们的负担。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分阶段阅读。我把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检阅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在第一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和细化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泛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厚读到薄。而在第二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选定的研究目标,或为写作我们的论文搜集可用的证据,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薄读到厚。一般来说, 在我们刚开始我们的某一研究课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时,我们多少会有一些茫然。相关文献往往看似浩如烟海,不知从何入手。这一阶段,我们的阅读往往相当广泛,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提高效率不仅仅在于要读得快,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的读。在开始的阶段,读一些相关的专业课本或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对指导我们选择要阅读的论文可能会很有帮助。我们在读论文时, 往往先从摘要开始,觉得有用,才会去读结论,然后是引言,觉得十分必要时才会去读方法和结果。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我们得到的新知对我们的研究课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不断地修订和细化,从而使得它和现有的文献更相符合,使得它未来可能的贡献能够更有力量。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大,切忌被一些低质量的论文,或者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专注于从文献中找寻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如果找不到就要适当调整。... ...

5.
上一讲我们提到大量的阅读文献是个听苦挺累的活,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掌握一些规律来减轻我们的负担。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分阶段阅读。我把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检阅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在第一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和细化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泛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厚读到薄。而在第二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选定的研究目标,或为写作我们的论文搜集可用的证据,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薄读到厚。一般来说, 在我们刚开始我们的某一研究课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时,我们多少会有一些茫然。相关文献往往看似浩如烟海,不知从何入手。这一阶段,我们的阅读往往相当广泛,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提高效率不仅仅在于要读得快,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的读。在开始的阶段,读一些相关的专业课本或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对指导我们选择要阅读的论文可能会很有帮助。我们在读论文时, 往往先从摘要开始,觉得有用,才会去读结论,然后是引言,觉得十分必要时才会去读方法和结果。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我们得到的新知对我们的研究课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不断地修订和细化,从而使得它和现有的文献更相符合,使得它未来可能的贡献能够更有力量。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大,切忌被一些低质量的论文,或者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专注于从文献中找寻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如果找不到就要适当调整。... ...

6.
上一讲我们提到大量的阅读文献是个听苦挺累的活,所以我们要学习一些技巧,掌握一些规律来减轻我们的负担。其中一个技巧就是分阶段阅读。我把科研过程中的文献检阅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在第一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明确和细化我们的研究目标, 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泛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厚读到薄。而在第二个阶段, 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我们选定的研究目标,或为写作我们的论文搜集可用的证据,我们的阅读方法主要是精读,在形式上体现为我们阅读时往往是由薄读到厚。一般来说, 在我们刚开始我们的某一研究课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时,我们多少会有一些茫然。相关文献往往看似浩如烟海,不知从何入手。这一阶段,我们的阅读往往相当广泛,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提高效率不仅仅在于要读得快,更重要的是要有选择的读。在开始的阶段,读一些相关的专业课本或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对指导我们选择要阅读的论文可能会很有帮助。我们在读论文时, 往往先从摘要开始,觉得有用,才会去读结论,然后是引言,觉得十分必要时才会去读方法和结果。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我们得到的新知对我们的研究课题和具体的研究目标不断地修订和细化,从而使得它和现有的文献更相符合,使得它未来可能的贡献能够更有力量。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眼光一定要放大,切忌被一些低质量的论文,或者一些不重要的细节牵着鼻子走。我们要专注于从文献中找寻我们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如果找不到就要适当调整。... ...

7.上一讲我们说到阅读文献有两个阶段,这一讲我们来谈谈阅读文献的三要和三不要。所谓的三要是指阅读文献整理资料时可用的三种方法,而三不要是指阅读文献过程中应该避免的三种错误。我们先从三不要说起。
第一个不要,就是无选择的精读,尤其是在文献阅读的第一个阶段。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否有效的过滤信息,有选择地吸收有用信息,是衡量我们的工作能力,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的关键。这里要注意,我们提倡有选择的阅读,但同时要注意不能遗漏关键文献。这是第一个不要。第二个不要, 就是不要只读不写,尤其是在文献阅读的第二个阶段。写作促进思考,如果我们养成边读边写的习惯,实际上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能够使我们读到的素材能更快地消化和为我所用。有很多很好的做阅读笔记的方法,你只需要找到适合你的那一种。这是第二个不要。
第三个不要, 就是不要让资料来源不清。每次记录一条有用的信息,都必须记录好它来自哪篇文献。这会在你以后写论文需要引用这条信息时,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如果你在写论文时想要引用某条信息却怎么也想不起它的来源时,你会非常的懊恼,这时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成堆的资料里重新搜寻,而且经常很难找到。这三不要,不要无选择的精读, 不要只读不写,不要让资料来源不清,都是文献阅读过程中的大忌。 我们一定要注意避免。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阅读文献整理资料时可用的三种方法。

8.
讨论的文献综述一般出现在论文的引言的部分。在引言中做文献综述的目的,一般来说是为了引导出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 用文献来支撑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那么我们要怎么来实现这个目的呢?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讲故事的逻辑来写文献综述。
讲故事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一个好的故事的基本要素其实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时间地点人物,而是一定要有起伏,有起伏才能建立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故事的起伏能够累积和释放听众的情绪,从而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那么怎么去说好一个有起伏的故事呢?这里提供一个可用于文献综述的简单的讲故事的模板,它包括四个要素,就是情境,冲突,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用英文可简述为SCQA, 也就是Situation, Confliction, Question, and Answer.
... ...

8.前面我们提到在引言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常常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来得出我们自己的论点,而这些论点就包括我们上一讲所说的冲突,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我们的分析要有说服力,就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有说服力的逻辑推理,大体上有三种方法。它们是归纳,演绎, 和溯因, 英文分别是Inductive, Deductive,和Abductive reasoning。下面分别说明。
第一种方法是归纳,也就是Inductive reasoning,它是通过对不同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由个别的证据推断出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由点到线的推理。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归纳。归纳推理最常见的方式有求同和求异两种。用求同法可以通过找不同文献资料之间的共同点,发现普遍规律。用求异法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献资料之间的不同点,找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关键因子,或某一变量的趋势走向。
第二种方法是演绎,也就是Deductive reasoning,它是把文献中已总结出的某种一般性的规律和我们面临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演绎分析, 由一般到个别,简单地说就是由线到点的推理。我们熟悉的由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的三段论的论证结构就是一种演绎推理。除去归纳和演绎这两种逻辑推理方法,我们可能还听说过有类比推理的方法。但类比推理是一种不完整不严谨的推理方法。它实际上是省略了严谨的先经过由点到线的归纳,再经过由线到点的演绎这样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而是试图取巧,实现直接的由点到点的推理。类比推理本质上是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一种简化或退化。
... ...
10.论文怎么写?欢迎来到Dr.Liu的5分钟系列讲座。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文献分析的三种推理方法,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如何从文献出发推出我们自己的论点。对于写议论文,在北美的基础教育中比较通行的一个写作模板叫做“5段落模板”。这个模板要求作者为自己的论点至少提供3个理由。整篇议论文一般可分为5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引言段,由大背景出发逐步深入,在第一段的结尾处推出核心论点。第二三四个段落分别论述支持此论点的三个理由,第五个段落是结论段,用于重新总结论点并作进一步的发挥和普遍性的意义阐述。这个“5段落模板”是一个较为初级的议论文模板。它本质上是作者以自我为中心推出自己的论点来说服读者。这个模板逻辑清晰,对于应付学校的写作考试是很有用的。但是在实际的科研或公文写作应用中它是不足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写作的终极目的是要能为我们的读者创造价值,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因此我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以服务读者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出我们自己的论点之前,最好能把各方面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展示给我们的读者,帮助我们的读者作出自己的判断。而我们自己的论点可以只作为一个参考意见在读者得到充分信息后最后提供给读者,这样做往往反而能建立更优质的影响力。所以在这里我介绍一个不同的5段落议论文模板用于从文献推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模板中,第一段用于分析和分解问题,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分析和考量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各种不同方面或者看问题的各种不同角度。在第二和第三段中,我们要针对这些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分别组织文献资料进行讨论。一个简单的情况是,我们可以在第二段集中讨论正方的观点,在第三段集中讨论反方的观点,并尽可能在正反方之间达成某种平衡。而在平衡达成之后,我们要在第四段来打破平衡从而来实现我们自己的影响力。我们的杀手锏,我们的关键砝码,或者说我们的核心论点,如果留在第四段使出来,去打破现有的平衡,往往能够实现最大的影响力。... ...

11.前面我们讲到对故事逻辑和不同的推理方法的在写作中运用,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对我们的文章做整体的构思。一篇逻辑清晰内容详实的文章一般应该具有一个至少包括三层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的塔尖就是文章的终极结论,金字塔的第二层,一般就是文章的一级小标题,金字塔的第三层就是逐个支持上一级小标题的各个段落。比如在引言的小标题下我们要论证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合理的,在方法的小标题下我们要展示我们的方法是靠谱的,在结果和讨论的小标题下我们要论证结果的意义。我们也可以视需要决定是否加入二级小标题,构成金字塔更多的层次。

在这样的一个金字塔结构中,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小标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连接,各有功能的。它们一方面要支撑上一级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收到下一级的观点或数据的支撑。一篇文章如果具有一个路径清晰的金字塔结构,会为读者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读者会读得很爽快。

学术论文的写作往往要求既要简练又要详实,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我们希望简练的是文字,我们希望详实的是内容和层次。我们希望每一个观点有尽可能多的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撑。所以分类要详尽,层次要丰富深入,尤其是金字塔最下面的一层应该有落到实处的信息化语言,比如具体的数据或文献支撑。我们应追求尽量以最少的字数来表达最多的意思。打个比方来说,对文章的骨架要追求详实,而对文章的血肉要追求简练。

在构建这个金字塔的过程中有两种结构化思维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第一种是我们由上往下分类常常要用到的MECE分类法则.

12章的金字塔结构,以及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对文章做整体的构思,这一讲我们进一步来谈谈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分解和精选我们的研究目标。前面我们提到过确立研究目标的两个原则是大处着眼, 和小处着手,这就要求我们在试图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冲突时要有能力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或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万事万物的冲突,一般总是因为其内部存在一对核心矛盾。有洞察力的人,能够一眼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进一步把这个核心矛盾转化为别的矛盾。为了能够促成矛盾的转化,我们首先要对矛盾的各个方面或各个核心要素分别用结构化思维向下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分解的时候同样可用到上一讲所介绍的MECE法则。矛盾的每个要素都可向下分解为一个多层的小金字塔。这样的分解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核心要素,而原先在A与B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被转化为新的核心要素之间比如A1和B1之间的矛盾。

13上一讲我们讲了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来分解和精选我们的研究目标。这一讲我们会来谈谈如何通过文献检索来进一步细化研究目标。通常来说,文献中现有资料的丰富程度对于我们的研究目标应有的细化程度有很实际的参考意义。当我们有了一个研究目标的初稿时,首先我们应该把它概念化,也就是提炼出这个研究目标所涉及的所有关键概念。随后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些关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基本的了解,常用的方法是带着这些概念性的问题去阅读专业课本的相关章节或相关的文献综述。

接下来就是要针对这些关键概念做深入的文献检索。这时候要注意,每一个关键概念都有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并有很多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在文献搜索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包括相关概念的所有的同义词,近义词,或同一术语的不同表达方法。比如说,如果我们的研究目标涉及到两个关键概念A和B。而A有A1,A2和A3等多种表达方法,而B有B1,B2和B3等多种表达方法。这时一个简单的文献搜索方法就是可以首先用OR的命令分别去搜索所有和概念A相关的文献,以及所有和概念B相关的文献, 然后用AND的命令得到A和B两组文献之间的交集。

14.
上一讲我们讲了如何细化我们的研究目标。这一讲我们来谈谈在写作时如何具体地定义和描述我们的研究目标。当我们有了一个经过细化的具体的研究目标之后,我们要能够清晰准确地把它描述给我们的读者,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研究活动。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要有明确的方向,第二是要有明确的边界。

首先我们所选择的具体的研究目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指向我们的长远目标。前面我们说过,我们的长远目标,也就是aim或goal,往往是为了解决一个较为普遍的大问题,它很可能是和许多别的研究者共享的,或者是读者普遍比较关切的,因而它往往更容易被读者认同和理解。而我们在本次工作中的具体的研究目标,也就是Objective,往往是我们自己所独有的,是我们自己独具慧眼发掘出来的。因此通常来说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的意义对于大多数读者并不明显,这时我们就需要明确地指出它的方向,指出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和我们较为普遍的长远目标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来帮助读者理解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的意义,从而和读者建立起联系。

这时我们往往至少需要用两句话来完整地描述我们的研究目标。一句话用于定义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另一句话用于指明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对于我们的长远目标的贡献。比如说,第一句话,我们在本次研究中具体的研究目标是要确定变量A在某种条件下是否对变量B有显著的影响。第二句话,我们提出这个具体的研究目标是因为这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预测变量B。在实际写作时,对具体的研究目标的定义,和对方向的描述,这两句话的顺序和繁简程度,是可以根据我们想强调的重点,或读者的理解难度作出不同的调整。

当我们明确了我们的方向,在定义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时,我们要注意第二个关键点,那就是一定要给出明确的边界。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本次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不包含哪些内容。在我们划定边界,定义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时,我们的头脑中对于和这个边界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和可能得出的结论都要有相应的考虑。也就是说,我们要问问自己,对于边界内的研究目标,第一我们是否有有效的方法,有足够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它,第二如果完成了这个目标,我们是否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如果有一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的边界划分是不恰当的,这个研究目标是不合格的。

一个好的研究目标要有明确的边界,相应的,这个研究目标的完成度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根据研究结果读者应该可以明确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所以在描述研究目标时我们应该尽量运用具有完成意味的动词。在分析性的研究中,我们常用的动词有“determine”, 比如我们的研究目标可以是“to determine whether variable A is affected by variable B.”在定量描述性的研究中,我们常用的动词有“estimate”,比如我们的研究目标可以是“to estimate the value of a certain variable using a certain method.” 这里我还列出了一些其它可用于研究目标的常用动词。

相反的,在研究目标中使用“to study”或“to investigate”这样的动词是没有力量的。因为它们不够具体,没有边界。描述研究目标的最常见误区就是目标太宽泛,这包括边界太大和边界不清,边界太大则目标不可信,边界不清则传达出一种无能或不自信的感觉。在研究目标中使用hope, seek, try等词汇也同样会传达出一种我们对自己所选定的研究目标的不自信。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来谈谈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检阅文献。谢谢大家。

15.之前我们总结了,在论文中如何写好研究目标的一些要点。 比如一要有方向,二要有边界。而定边界时对方法和结论都要有所考虑。根据听众的反馈,今天我们会开始讲解一些实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些要点。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一个比较强的研究目标,和一个比较弱的研究目标,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第一组例子,这是对同一个研究目标的两种写法。在上面这第一种写法中,作者写道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研究家庭环境和语言能力对儿童入幼儿园的适应度的影响。这里用的动词是“study”,它的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没有提供一个到达点来测量研究的成果,来测量目标是否达成。它着重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动作的结果。而在下面这第二种写法中,用的动词是determine, 这是一个具有完成意味的动词。在这里,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希望能得出结论来确定,哪些关键因素对儿童入幼儿园的适应度有较大影响,而第一中写法中提到的研究这些影响可以说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比较这两种写法,我们可以看出下面这第二种写法提供了更明确可测量的目标。当然在这这第二种写法后,我们可能还需要对目标中提到的关键因素做一些预想和说明。

第二组例子,和第一组例子类似。在上面这第一种写法中,我们的研究目标是评价一种雷达技术是否可用于检测混凝土的结构缺陷。而在下面这第二种写法中,我们提出了更有建设性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发展出一种无损检测的技术来检测混凝土的结构缺陷。这第二种写法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有更好的方向性,能更好地和我们的长远目标相连接。第一种写法实际上是验证一种假说,而这一假说如果成立完全可以支持第二种写法中的目标。在上面这第一种写法中,单纯的把验证假说作为目标实际上弱化了这个目标本来应有的意义。

在第三组例子中,我们沿用第二组例子中的目标,来进一步说明长远目标,具体目标,和核心假说也就是hypothesis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设计优化的混凝土结构,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发展出一种无损检测的技术来检测混凝土的结构缺陷。而我们的核心假说是有一种雷达技术可用于对混凝土的结构缺陷做精确的无损检测。在这里这个核心假说实际上对我们的具体目标的支持,假说一般是基于现有文献的大概率事件,如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假说成立,则我们的目标有很大可能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这个假说也可以视为我们选择这个具体研究目标的理由之一。我们可以看到,从长远目标,到具体的研究目标,到核心假说,是一个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的,互相联系的链条。而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在链条的中间画了一道明确的边界。有了这样一个链条,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明确,定义清晰,而且合乎逻辑的研究目标。

选择具体研究目标的理由可以是一个支持具体目标可行性的假说,也可以是一个解释具体目标对长远目标贡献的说明。比如在这第四组例子中,我们不仅提出了 一个可以支持具体研究目标的假说,我们还提出了我们的具体研究目标对长远目标贡献的解释。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制作基于自然机理的有效的抗癌药物。我们的具体研究目标是确定一种叫Crocetin的物质对前列腺癌癌细胞转移的抑制机理和效果, 我们的核心假说是Crocetin这种物质可以抑制某种具体的细胞转移路径。而我们选择这个具体研究目标的理由在于这个具体研究目标的实现会为Crocetin的临床实验提供一个基础。在这里,我们用Hypothesis和Rationale对我们的具体研究目标从两方面提供支持,Hypothesis说明目标的的可行性,Rationale说明目标的重要性和对长远目标的贡献。有了这样一套完整的说明,我们的研究目标就会显得非常的坚实可靠。

16.
之前我们谈到,在论文的引言中我们一般需要做一些文献综述,来引导出我们自己的研究。其核心就是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论证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的合理性。引言中的文献综述一般应遵循一个从普遍到具体的流程。就像这个倒三角所表示的,我们从一个较为普遍的大问题出发,逐步深入到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最终引出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开始的较为普遍的大问题一般是读者可能比较关切或者已经认同其重要性的问题,用于和读者建立联系,然后我们在讨论中要逐步加入一些读者可能未知的文献资料,以这些资料作为理由,来说服读者,有一个具体问题值得研究。所以引言中的文献综述也可以说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最后落脚到应知的流程。下面我们来讲解一个简单的文献综述的实例,来进一步说明这三步流程。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的研究目标是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来确定自动储物系统中货柜的最优尺寸。作者使用三个段落做了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来论证这个研究目标的合理性。我们用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这三个段落。在这里我们分别只列出了三个段落中每个段落的topic sentence。第一段也就是上面蓝色的这一段,作者简要地叙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大问题。第一段的核心论点是,自动储物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第二段也就是绿色的这一段,作者开始论述一个具体的问题,第二段的核心论点是,货柜的尺寸对系统整体的成本影响很大。第三段也就是下面黄色的这一段,作者根据第一段和第二段提供的理由,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也就是我们要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来确定自动储物系统中货柜的最优尺寸。
我们把第一段展开来看,第一句话是它的topic sentence,”自动储物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判断,多数读者都会同意。所以它实际上并不需要特别的论证。在这个段落中后面的句子中,作者一方面对topic sentence进行了多角度的解释,另一方面,也把讨论逐步地引向和作者的研究更为相关的领域。在这个段落的最后,作者提到模拟和优化技术,和作者的研究目标最为相关。从而可以顺利引出下一段落。这第一段用于论述一个较为普遍的大问题,一般来说我们的论证负担不重。我们着重于阐述问题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一般会优先选择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文献,而这些文献可能与我们自己的研究课题关系并不十分密切,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能提供相关的重要背景。相对来说,在下一段开始论述具体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使用和我们自己的研究更为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论证一个具体的,不是显而易见的论点,所以我们也需要更精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
我们把第二段展开来看,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由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过渡而来,继续讨论更为具体的优化技术。而这一段的topic sentence放在了段落最后一句,可以看到,作者一方面在讨论具体的优化技术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与货柜尺寸密切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分析了不同文献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通点。其目的实际上是用归纳的逻辑,来论证第二段的核心论点,也就是 “货柜的尺寸对系统整体的成本影响很大”。它所隐含的没有明说出来的意思就是确定自动储物系统中货柜的最优尺寸很重要。这个论点为作者自己的研究目标提供了合理的理由。
最后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也就是我们要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来确定自动储物系统中货柜的最优尺寸。在第三段的topic sentence后面是对这个研究目标的一些具体的解释。
总结一下,在这个例子中,作者用三个段落通过文献综述来推出自己的研究目标,第一段说,自动储物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读者易于接受的观点;第二段说,货柜的尺寸对系统整体的成本影响很大,这是一个具体的需要详细论证的观点;最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基于以上两个观点,推出自己的研究目标,也就是我们要提供一种分析方法来确定自动储物系统中货柜的最优尺寸。这三段基本代表了一个从已知到未知,最后到应知的证明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合理的。在讨论和结论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引用文献,和我们自己的实验结果放在一起,来证明我们的结果是有意义的。在选用文献资料时,批判性思维也就是critical thinking,至关重要。
流程。好,今天的实例讲解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17.
们来谈谈如何用批判性思维检阅文献。在写论文时,我们常常需要引用很多文献资料作为论据来支持我们自己的论点。比如在引言中,我们常常需要引用文献来


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检阅文献可以简单地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客观评价,第二步是主观选择。客观评价是指我们首先要用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对我们所检阅的文献信息的可信度做一个基本的判断,用英文来说,就是判断文献中的这一信息的Validity and reliability。这个客观的标准就是事实和逻辑。首先最基本的就是要区分事实和观点。如果是观点,那么在我们要采信和采用它之前,我们就不仅要看这个观点本身,还需要看它的证据和逻辑推理过程。
前面我们说过最常用的逻辑推理包括归纳和演绎两种,对于文献中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判断作者对其是否有符合逻辑的论证,我们要识别它的论证逻辑是归纳还是演绎。这时候要注意,演绎推理得出的一般是必然性结论,而归纳推理只能得出可能性结论。比如说有一个作者的观点是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他是因为观测到10只白天鹅而归纳得出这个观点,还是因为观测到1000只白天鹅而归纳得出这个观点,这两种情况下这个观点的可信度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的观点,我们最好要对作者所使用的证据的充分度有一定的了解,以此来决定其观点的可信度。
相对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更具有确定性,演绎推理得出的观点是否成立主要取决于前提是否真实。由于在实际使用中,演绎推理很少会写出全部前提。所以我们在评判演绎推理得到的观点时,要尤其注意一定要补全作者所有的隐含假设,问问自己,这些隐含假设,我们是否同意。
在经过了第一步的客观评价之后,我们还需要第二步主观选择。客观评价是基于事实和逻辑来判断文献信息是否可信,主观选择则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目的来进一步判断这条文献信息是否对我们有用, 也就是文献信息的Significance and relevance。主观选择的标准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数据。我们要把从文献中得到的事实或观点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数据相比对,来筛选可以为我所用的文献信息。可以说第一步的客观评价是对文献信息问出Why和How的问题,也就是问问文献中别人的观点是如何得出的,而第二步的主观选择则是进一步对文献信息问出If的问题,也就是问问自己,如果把文献中的观点或事实放在我的文章里,放在我的研究环境里,它们是否仍然成立,它们是否能够服务于我的研究目标。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不是消极的批评或质疑,而是积极的选择,不是为了否定,而是为了建设。所谓的批判也绝不是仅仅是批判别人,更重要的是包括批判和反思自己。在我们把从文献中得到的可信的新事实或新观点和我们自己现有的研究目标和数据相比对时,实际上也是把从文献中得到的新信息和我们既有的旧信息相比对。这时,我们常常需要问问自己,我们的既有观念,特别是我们观念中很多的隐含假设,是否也需要做一些新的调整。我们要批判性地接受文献中别人的新观念,同时也要批判性地改造自己的旧观念,这才是我们做研究时应该具有的完整的批判性思维。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我们会开始来谈谈论文中结果,讨论和结论的写作要点。


18.如何写论文


举报前面我们说过,论文中的结果部分,也就是Results的写法是说明文的写法。而讨论和结论,也就是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是议论文的写法。在个别情况下,Result和Discussion也可放在一起写,但是大多数论文要求分开叙述,因为这让论文中对事实和观点的区分更为清晰。在结果部分,我们要客观地描述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基于数据的事实,而不要附加个人的观点。结果的写作重在简练,客观,平实,少用转折。写的时候最好尽量使用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句型。

为表达清楚,很多研究结果往往需要分类别分层次分段来写。这时候一定要分类清晰,层次分明。对结果进行分类和分层时,首先一定要突出关键数据,突出有科学意义和具代表性的数据。另一方面,最好也能保持适当的均衡。要注意保持两个一致。第一,结果的内容应当与方法保持一致。每一条结果的内容都应当有对应的方法。结果最好有可复制性,也就是别人运用同样的方法也应该能够得出一致的结果。第二,结果的文字描述应当与图表对应一致。文字不要简单重复图表内容,而应对图表进行高度凝练,比如用文字来指出图表中资料的重要特性或趋势。文字提供总结,图表提供细节支持。

在结果部分,我们一般只描述结果,而不作解释或比较。对结果的解释和比较一般都放在讨论部分。解释是对结果的延伸,是由结果加上文献资料或个人观点来做出推论,常用的动词包括suggest、indicate、imply等等。讨论部分是议论文的写法,重在有可靠的逻辑,包括归纳,演绎和溯因。在讨论部分, 我们一般不要重复描述所有结果,而是有选择性地对部分关键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来得出有意义的观点。这里对结果的引用类似于对文献资料的引用。我们自己的结果和文献资料中他人的结果或结论都可视为我们在推理过程中可使用的论据。

讨论部分的写作往往也需要分段分层。不同的是,写作结果部分时对内容的分段一般是根据与方法的对应来分段, 而写作讨论部分时对内容的分段往往是根据讨论得出的论点来分段。对结果的讨论常常涉及三种比较。第一,是与预期目标的比较。根据我们具体的研究目标,我们要对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如有不符,要尽量给出解释,有时要根据结果指出本次研究的局限之处。第二,是与相关文献的比较。通过比较,最好能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优势或特色。第三,是与长远目标的比较,通过比较,来指出本次研究对长远目标的实际贡献,分析本次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等等。

结论部分一般可以视为是对讨论部分的总结。有些时候,比如在研究目标或研究方法实际上构成了本次研究的重要创新点的时候,结论中也可视需要包括对研究目标或研究方法的创新性的强调和复述。一个好的结论应该要做到两点,一要突出亮点,二要指明方向。突出亮点一般就是要突出本次研究的创新点。这个创新点可以是来自结果的结论,也可以是来自于研究目标或研究方法。指明方向则是要指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尚未解决的问题,从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或建议。好的结论,亮点和方向,缺一不可。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More


19.



论文怎么写? 欢迎来到Dr.Liu的5分钟系列讲座。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论文中讨论和结论部分的逻辑架构。上一讲我们提到结果部分的写作常常需要分段分层, 写作结果部分时的内容分段和写作顺序一般应该与所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对应。结果一对应方法一,结果二对应方法二,这样会显得很有条理。讨论部分的写作往往也需要分段分层。不同的是,写作讨论部分时的内容分段往往是根据讨论得出的论点来分段,而其写作顺序应主要依据所讨论论点的重要程度,先写重要的论点。

讨论时论证的核心逻辑要素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我们的结论或主张、第二是得出此结论或主张的理由, 第三是支持这个理由的证据。这里的理由和证据是有区别的。理由指的是逻辑理由,它是抽象的,通常是我们自己思考得出来的,所以一般不需要引用或记录来源。而证据不同,证据是客观的,它来自我们的思想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一直记录和引用它的出处。理由需要证据的支持;而证据需要引用文献的支持,除非它是来自我们本次研究的结果。

在讨论时,一个常见的方法是用一个段落来叙述一条理由。这时段落的主题句就是对这条理由的一句话的总结。段落的主体则由支持这条理由的证据构成。如果得出某条结论有三条理由, 那么就用三个段落叙述这三条理由,最后再用一个段落得出结论。支持理由的证据可能来自我们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可能来自相关文献。这里叙述理由的各个段落之间应该有一定的逻辑关联,段落之间的这种逻辑关联可以是递进,可以是因果,也可以是转折。最弱的逻辑关联可以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不管这些叙述理由的段落之间是什么关联,它们最终都指向结论段,都和结论段存在某种因果联系。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一般可通过段落头尾的连接词来表现,比如表现递进的in addition, furthermore等等,表现因果的therefore, as a result等等,表现转折的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等等。这是用一组段落来论证一条结论。如果有多条结论,就需要多组段落。如果结论有很多条,有时候为了表达清晰,也可以为每组段落或每组结论加上小标题。

还有一种简单的情况是用一个段落来论证一条结论。 那么如果有三条结论就可以用三个段落。这时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就是对一条结论的一句话的总结。而段落主体的逻辑脉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归纳的逻辑,段落主体一一罗列从结果和文献中得到的证据,归纳出理论,从而最后得出结论。另一种是用演绎的逻辑,段落开始提出来自文献的某种理论,然后结合来自本次研究结果的证据,最后推出结论。

讨论和结论往往是论文中最见功力的地方,我们不能止步于自己的研究结果,而需要从结果出发,再往前推两步甚至三步,直到得出一条有意义的结论。由结果作为证据推出理由,再由理由推出结论,每往前推一步,都需要逻辑。我们需要搭建思维框架,整合所有现有的资源,包括既有文献和本次研究刚得到的结果。而我们最终的结论,应该和引言中提出的问题相呼应。在构思讨论部分的写作时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结果先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得出初步结论,第二步再由初步结论出发,往回寻找证据,完善理由和所需证据,再对初步结论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完成论证。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