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jjkkwangxinhua 2020-02-22

【方圆居文化】前言:《道德经》古文版因为存在标点断句、语法词意等方面的问题而不好理解,而且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对《道德经》的解读就有很多版本,这是很正常的。春节期间笔者因为抗疫的原因宅在家里,重新研学了一遍《道德经》,以汉代王弼的通行本为母本,作了一个古文直译篇,一个白话意译篇,并将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一并逐章发布。希望对正在学习《道德经》的朋友有所帮助,也欢迎各位师友批评指正。

道不可道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方圆居文化书法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直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叫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出生之前的状态;有,是天地万物的母体。所以,通过体会永恒的无,能够感悟道的奥妙;通过永恒的有,可以窥察道的端倪。二者出处相同但名称不同,都称为玄妙。

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妙的开端。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意译】

道,是一个非常玄幻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没法用语言来描述。如果能够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一定不是我说的那个恒常不变的道。这就像给万事万物起上名字,一个东西一旦有了名字,这个名称就成为专属,不是永恒的了。

天地是由道生出的。天地出生之前,道是一种混沌虚无的状态,所以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没法给它命名,称之为“无”;当万物出生之时,道就像天地的母亲一样分明是存在的,称之为“有”。因此,道就同时具备无和有两种属性,或者叫做两种存在状态。通过恒常不变的“无”可以体会它变幻莫测的境界,而通过恒常不变的“有”可以找到万物的起源。

无和有,都是道的名称,只是叫法不同而已。道具有无和有这两种属性,说起来就很幽远深邃,不着边际,是天地间一切奥妙的根本所在。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而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状态

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提出“道”的概念是基于他长期对天地万物、自然本源的思考。

据说,老子在孩提时代就经常思考一些稀奇古怪、超出他的年龄和他所处的时代的问题。有一次,他的老师在私塾中给他们讲授有关天地和人的关系,他提问老师:”天是什么东西?“老师答:”天就是头顶上边无限远处的清空。‘他又问:“高处的清空又是什么?”老师答:“是太空。”他继续问:“太空再往上是什么?”老师说:“是更清更远的太空?”他还不死心,接着又问:“如果无限远的太空到了尽头,那是什么东西?”他的老师便无法回答,他又回家问他的母亲、他周边的所有人,得到的结果当然是没有人能够回答。从这里我们可以想像出当时的情况,一个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蒙童,整天不是托着腮发呆,就是满脑子冒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一定会被世俗怀疑这孩子神经有了问题。但却正是这种执着的思考,成就了这篇影响中国、乃至世界两千多年的伟大著作,也才成就了这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老子对道的思考肯定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无穷无尽的推演的过程:天地万物由天地造, 那么天地又是谁生谁造的呢?由于老子所处的时代,他没法想像化学反应这一类的造物形式,他只能推想一定有一种东西像母亲生孩子一样生育了天和地,为了便于论述,老子勉强给它定名为“道”。因为天地早在人们看不到的远古就存在,所以道应该比无限古;因为它能孕育并生产天,道应该无限大;因为它能够孕育并生产地,所以它也应该无限深。

老子还想到,天地之间一切万物、包括天地本身,只要有形的东西就有名,有形有名的东西就属于天地万物的范畴,就是道之子孙。所以,无限古老、无限广大、无限渊深的道只能是无形、无色、无音、虚无飘渺、混沌不清的那么一种存在。老子定义的道也不是我们常说的神灵一类,在老子的概念里,甚至神灵都是道的产物。

由此可见,道既然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见,所以它不是物质的。老子所说的道也不是精神世界的范畴,它分明就是天地及万物的母体,所以,也不是唯心的,它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概念。它是没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我们却可以意会它的状态。由此,我们不妨这样界定它:

道是孕育生产天地及万物的母体,它无限古老、无限广大、无限幽深,它混混沌沌、虚无飘渺,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只有在生产了天地的那一刻,才能推知到它的存在。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道虽不可道,但老子从它具有的两个属性、三种精神、四个化身入手,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若有若无的形象存在

正如老子所说,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尽管它不可言传,却可以意会。我们不妨从本章及后续章节中,老子陆续为道勾勒的特征来接近它、触摸它。

(一)道的两个属性

在本章中,老子说出了道具有的两种基本属性,即:无、有。正是因为道所具有的“无”,才能区分天地出生前和出生后的界线,而正是因为道具备“有”的属性,才能说它是天地的母亲。

按照老子的这一思路,我们不妨画一个时间轴,天地出生的那一刻为“0”点,叫做“母”,即从天地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道表现出“有”的属性,假如老子能够穿越到那个时间点,就能够看见“道”的真实存在。“0点”之前的道因为正在孕育着天地,外在表现是虚无飘渺、混沌不清的,所以叫做“无”;“0点”之后,天地降生并衍生出万物,从此之后,道有了母亲的形象,它就真的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最远处、最深处、最暗处默默地看着自己的万千子孙,却从不干预、从不发声,任其自生自灭、和谐相处。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二)道的三种精神

现在学习《道德经》的人很多,人们习惯上将道解释为“宇宙间万事万物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这不符合老子对道的核心阐述。老子所说的道既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也不是唯心主义学说中的某种精神,它是一种形而上的虚无的存在。所以,我们说“有道之士”、“得道之人”,大致是说这个人能够尊重和崇尚道所具有的三种精神:

其一,卑下。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水是最接近于道的东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水善于将自己置身于最低下的位置、人所厌恶的位置。又恰恰是因为水所具有的这种谦卑的品质,它与任何事物不相争,反而使自己处于最安全的境地,成为天地间最强大者。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其二,纯朴。老子认为,道具有婴儿般的纯朴,它无知无欲、与世无争,吃饱了就睡、睡醒了或哭或笑一任自然。婴儿不会追求色、声、味方面的欲望,所以没有苦恼,也没有不良的害人之心。所以,在老子的思想中,婴儿的纯朴是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最原始、最美好的状态。

其三,柔弱。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用雌性来形容道,比如有关“玄牝”的论述,他认为正是因为道所具有的雌性的阴柔特性,它才具有了宁静、不争、谦卑、慈爱等伟大的精神。

(三)道的四个化身

老子虽然开篇即言明“道不可道”,但他却极力用类比的方式,借用自然界一些事物来比喻,为我们大致勾勒出一个有关道的形象。在《道德经》中,老子所列举的四个类似于道的形象:一是水,二是谷神,三是玄牝,四是婴儿。

上述四个形象可以从不同侧面为道的概念作注解,虽然这种方法就象“盲人摸象”故事中阐述的观点、不能全面地描绘道的全面,但却对于我们理解道的三种精神,自觉按照道的精神要求行为处事大有帮助。

道德经里的“道”真的无法言述吗?这5条概括基本能够说明白

老子因为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没法感知现代生活中的事物。其实,我倒觉得现代生活中我们天天离不开的“电”更能完整的形容道的特征:它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它也可以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如果不是“触电”谁也不会感知它的存在,但它一旦接上电视、电机、电脑等等终端设备,就会释放无穷的能量。这又多么象道生天地时具有的“母”的属性。这不能不说是老子的遗憾,我为他补上吧。


【方圆居文化】结语:

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为道描画一个大致的轮廓了,权作我对道的本质的理解吧。

  • 道是天地之母,是天地间万物之宗;
  • 道是虚无飘渺的,它看不到、摸不着、听不见;
  • 道是可以被感知的,它无限大、无限远、无限深;
  • 道象水、象山谷、象母亲、象婴儿;
  • 道具有谦卑不争、柔弱无言、纯朴宁静的特征,成为其主要精神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