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轨迹。 有人诙谐地说,90%的人是不用见的,90%的饭局是不用参加的,90%的废话是可以不说的,90%的会议也是不用开的…… 疫情的发生,让人们的生活和心境在意料之外回归到了“简朴”,回归“真诚”。 关于“还淳返朴”,在《寄邹谦之书·其三》中,阳明先生有深刻论述—— 1.“书院记文,整严精确,迥尔不群,皆是直写胸中实见,一洗近儒影响雕饰之习,不徒作矣。” 阳明先生对谦之的赞叹是建立在与近代儒生的对比基础之上。阳明先生指出,近儒有“雕饰之习”,邹谦之所记的记文却是“整严精确”,直抒“胸中实见”,这也正是阳明先生一直强调的“诚”。 阳明先生是明朝大儒,是继承并发扬孔孟之道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弟子徐爱说过,“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意思是,孔子当年把六经的内容进行精简编纂,是因为担心华美的辞藻会迷惑天下人的心智,因而倡导行文应当精炼、朴实、真挚,让天下人都能求真尚朴。 2. 某近来却见得“良知”两字日益真切简易。朝夕与朋辈讲习,只是发挥此两字不出。缘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若致其极,虽圣人天地不能无憾,故说此两字穷劫不能尽。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 在此,阳明先生再次谈到“良知”是如此真切简易,无论圣愚,“一提便省觉”,因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这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智慧,即人人都可达到“良知”的境界。 所谓“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人们之所以有怀疑,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真切地笃行,所以就不能亲证而已。 人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这份宝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只是被不明与贪欲所遮蔽,因而这份宝藏就得不到开发,生命状态就难以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与跃升。 一旦开始明心净心,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每个人都有机会突破瓶颈,让生命焕然一新。 3.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某答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有人请教阳明先生:“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阳明先生则回应道:“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一样的文字,从问号到感叹号,成就了恰如其分的一问一答。 阳明先生痛心于当时的人们轻看了“良知”二字,把致良知当作“光景”把玩,却不着实用功,因而就以此种方式警醒对方。 这与阳明先生之前所谈“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其本质是“知行本一”,有真知即有真行。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女,因为心中有那份无私的爱,在行为上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与付出。为了孩子,即便是付出生命,父母都在所不惜,这就是父母的真知所带来的真行。 因而,在心上用功,明心净心,去除心上的不明与贪欲,这颗心越来越透彻、越来越纯粹,自然就有真知与真行。 3.后世大患,全是士夫以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流积成风,虽有忠信之质,亦且迷溺其间,不自知觉。是故以之为子,则非孝;以之为臣,则非忠。流毒扇祸,生民之乱,尚未知所抵极。 阳明先生指出,后世大患,就在于“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意思是,当时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沉迷于华美虚饰的文辞之中,彼此不能以肺腑之言待之,使得整个社会虚伪成风。 即便有些忠厚老实之人,受到社会上浮华浮躁之风影响,自己毫无觉察。没有了真诚的心,恐怕就连最基本的“忠”和“孝”都做不到。 阳明先生是在警示后学之士,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看透本质,回到原点,守住自己的“淳朴”质地,不要受浮躁的环境影响。 4. 今欲救之,惟有返朴还淳是对症之剂。故吾侪今日用工,务在鞭辟近里,删削繁文始得。然鞭辟近里,删削繁文,亦非草率可能,必须讲明致良知之学。 针对当时在读书人当中存在的“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的现状,阳明先生指出,对症之药就是诚心实意、返朴还淳。回到自己这颗心上,明心净心,建设心灵品质,提升格局和境界! 总结来看,阳明先生反复强调的其实是一个字——“朴”。 关于“朴”,正如文中所言,许多人以虚文为美,而现在就是“返璞归真”之时。 《道德经》讲,“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阳明先生则讲“花之千叶者无实”,盛开时很是美丽抢眼的花朵,往往没有果实;而果实累累的苹果、梨子,人们却很少去关注它的花朵是怎样的。 告别“花花草草”“枝枝叶叶”,才能不绕弯子,直击问题要害。这就是一份“朴”,这份朴,源于一颗质朴的心。 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外界如何杂乱,但愿我们都能去除心上的不明和贪欲,让这颗心始终“简朴”!唯有内心空灵、清净,才能遇事不乱,洞见本质,心生万法。 |
|
来自: 吴工图书馆 > 《国学佛语修行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