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毛胡庄人 2020-02-22

窗外月明星稀,一个老人静静地在书桌前写着毛笔字。她看上去是那么地祥和,让人不忍打扰她的清静。老人的周围摆满了各种各样泛黄的书籍,她对书籍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她就是外表优柔,内心却坚韧无比的杨绛先生。在她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后,年近90岁的杨绛先生以惊人的毅力来整理她丈夫钱锺书留下来的7万多页手稿书信。在这期间,她还出版了风靡海内外的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以及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直至她105岁寿终正寝。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杨绛先生精通英法西三国语言,她在戏剧界也有所建树。她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成为了“中国话剧库存中有数的好作品”,剧本《称心如意》还被搬上舞台长达60年,而杨绛与钱锺书的爱情故事更是被世人传为佳话。

作家黎戈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绛先生:“她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正如黎戈所说的那样,杨绛先生她这一生是低调、平和睿智的。她与世无争,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她都能一如既往地专心治学,从容淡定地面对人世间的纷扰。她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01

杨绛于1911年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她从小就爱好读书,1928年她极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那一年的清华大学刚好不招收南方学生,杨绛不得不转读苏州东吴大学。由于心系清华,她于1932年又重回清华大学借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绛认识了钱锺书。两人初次见面时互生好感,突破种种障碍后,两人从此展开了一段世纪佳缘。后来就连杨绛母亲都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结婚不久,就一同去英国留学了。结婚之前,杨绛曾听钱锺书说他自己笨手笨脚的。婚后,她怎么也没想到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居然分不清左右手,不会系鞋子上的蝴蝶结,甚至还不会用筷子。

在生活上,钱锺书他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处处都依赖着她。而她自己也是娇生惯养,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在这种境况之下,身处异乡的两人只好相依为命。

他们两人一起念书,一起读各种名家著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后来,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孩子“阿圆”,阿圆的到来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增添了无数的快乐。

杨绛跟钱锺书相依相伴60多年,两人关系依旧甜蜜如初恋。钱锺书还特别喜欢在朋友面前夸赞她的妻子,说她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由此可见,钱锺书对他妻子杨绛的评价是有多高。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近年来,随着人们离婚率的居高不下,杨绛和钱锺书的美满婚姻生活仍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杨绛关于婚姻爱情生活还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是的,衡量一门好姻缘并不在于对方是否有钱、有才或者有社会地位,而是在于:男女双方是否有感情基础,是否能互相理解对方。因为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的夫妻关系才能互为欣赏和互生爱慕,这样的婚姻生活也才能得以长久。

02

杨绛和钱锺书相识、相知和相恋几十年,始终恩爱如初。他们一起去外国留学,又一起回国,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他们躲过了烽烟战火,但终究还是躲不过生老病死。

在杨绛先生86岁高龄的时候,她唯一的女儿钱媛因颈椎癌而去世,年仅59岁。杨绛她以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内心深受打击,悲痛不已。可是,在她伤痛还没得到缓解的时候,相伴她多年的老伴钱锺书也因病离她而去。

每当杨绛回忆起这段艰难的岁月,她的心都在淌血。杨绛她走不出丧夫丧女的悲痛,她每晚都被断断续续的噩梦牵绕,她心里无比思念她丈夫和她女儿。他们是她的依靠,是她的精神支柱,可他们却相继离她而去了……

失去了今生挚爱的两个人,杨绛的内心充满了酸痛苦楚。而她的身体也是摇摇欲坠,她也感觉到她自己快顶不住了。但她还不能逃,她要留下来清理战场。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杨绛先生面对艰难挫折所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毅力,实在令人心生佩服。她自己带病在身,但她仍不分日夜照料她丈夫,端茶送饭的。特别是在她女儿也住院的时候,由于丈夫和女儿的医院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她一个身体孱弱的老人跑来跑去,只为做他丈夫和女儿的传话筒。

凝望着相伴自己60多载的老伴,以及自己视若生命的女儿卧病在床,她的心不停地在滴血。可是,她又不能倒,她必须假装坚强起来,才能了却家人未尽的心愿。

杨绛她自己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也说:“我给自己打一针止痛针,那么,我就忘记自己,我要不弄了,钱锺书的这些稿子怎么办呢?我要不弄了,谁来管呢?所以我总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头,开始我实在没有办法,可是我看了一看,我觉得要保全它。这些稿子也许对钱锺书已无用处,但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以及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用处还是不少的。”

心中有信仰,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杨绛才得以重新振作起来。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和整理钱锺书的7万手稿中,以此来缓解内心的伤痛。夜以继日,劳心又劳力,她每晚都是一点半才睡觉。

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动力。就如英国作家的简.奥斯丁一样,她失恋了化悲痛为力量,专注于写作中,以致后来她写出了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世界名著《傲慢与偏见》。

随着钱锺书手稿的出版,杨绛先生她总算可以不留遗憾回家,与我们仨相聚了。先生她虽然回家了,但她那种面对艰难险阻,不依不饶,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仍鼓舞着千千万万的大众为生活而战。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03

杨绛先生的世纪人生无疑是精彩、无憾的。她与世无争,专心做好学问,力求将手中事情做到极致。先生她始终能走好她自己所选择的路,也正因如此,她活出了自我人生价值。

杨绛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她家住的老房子简约朴素,70年代住进后就再也没搬过。

从2001年起,杨绛还将她的个人稿费全部捐赠给清华大学,来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此来鼓励和帮助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好好念书。直至2014年止,她已累计捐款1000多万元。而关于设立读书会这个想法,是他们一家人在钱锺书的病榻前商量好的。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做到如杨绛先生这样的独善其身的人,真的少之又少。多少人为了追逐名利,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况且身在名利场中,很多事情往往都是身不由己,哪怕你再克制,都难以控制住内心的私欲。

正所谓选择决定成败,成败决定命运。你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相应你会得到什么样的命运。

杨绛先生她大智若愚,她和谁都不争,也不屑和谁争。她总把自己置身于卑微的位置,也只有这样,她才能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才有机缘看清事实的真相,才能专注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杨绛先生能取得今日的成就,归功于她为人处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不随波逐流,永远忠于自己的内心。

譬如,她当初好想上清华大学,但由于当时南方没有名额,她是有勇气从头再来申请的。

又如,她跟随她丈夫去英国读书,由于她所选的女子学校没有她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她宁愿去牛津做旁读生,也不愿意将就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再如,杨绛年轻的时候,她长得很漂亮,学校有好多男生都想追她。但她并不自觉自己很漂亮,她仍是跟随自己的内心想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伴侣。

正是因为杨绛先生她每一次都是努力走好她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而不是选择那些比较好走的人生路,以致她成就了她多姿多彩的一生。

丈夫女儿相继去世后,她却不能逃,她得留下来清扫战场

2011年,杨绛先生被查出有心衰,但她却依旧那么乐观阔达地面对生活。她从未间断过读书写作,哪怕是在她女儿生病的时候,她也没停止过写作,可见,她对文字是多么地热爱。

而她晚年整理她丈夫的手稿,工作量更是沉重繁杂。她近百岁的年龄,从早到晚坐都在书桌前,风雨不改,日日不曾间断。她的坚强、她的坚韧实在令人感到心痛。

她不仅为家人,而且还常为人们大众着想。在她96岁的高龄里,她还以她个人的亲身经历创作了一部作品,名为《走在人生的边缘上》,本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因信仰缺失而茫然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

杨绛先生她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坛所做的努力和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她的人生是无憾的。正如她自己的话所说的:我站在人生边上,向后看,是要探索人生的价值。人活一辈子,锻炼了一辈子,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成绩。能有成绩,就不是虚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离开人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