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的八处碣石

 宇闻休闲书苑 2020-02-22

刘玉文 整理

193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其碣石山条目下,据史书记载,归纳列举出了碣石地望的八种不同观点,并对个别论点进行了批驳。


原文:

《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孔传]“碣石,海畔山。其所在古今传说不一。
   
(甲)《汉书·武帝纪注》: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絫县故城在今直隶昌黎县东南。郭璞注《山海经》,谓在临渝南水中。盖因絫县后汉省入临渝,即文颖之说也。《水经·漯水注》云,碣石沦于海中。濡水注又云,濡水东南至絫县碣石山,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尝山顶有大石如柱形,世名之曰天桥柱。韦昭以为碣石。《明一统志》则曰:在昌黎西北五十里。《府志》又以为即今县北十里之仙人台。皆言在昌黎说,而又各不同。
   
(乙)《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城县,大揭石山在县西南。骊城,今直隶乐亭县。《禹贡锥指》骊城之山称大碣石,必有小碣石在。盖即絫县海旁之石矣。
   
(丙)《后汉书·郡国志》:常山九门县,碣石山,战国策云在县界。此在今直隶藁城县。《书疏》郑云,战国策碣石在今九门县,今属常山郡,盖别有碣石与此名同。今九门无此山也。
   
(丁)《史记正义》:碣石,在幽州蓟县西三十五里。蓟县故城在今京兆大兴县西南。
   
(戊)《史记案隐》:大康地志,乐浪遂城县有碣石,长城所起。此在今朝鲜境。
   
(己)《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四年,大破契丹于青山,道至营州,登碣石山。《唐书·地理志》:营州柳城县有碣石山。此即热河凌源县。
  
(庚)《隋书·地理志》:北平卢龙县有碣石。《括地志》《通典》《通考》诸说相同。卢龙在今直隶。《清一统志》云,卢龙不滨海。今县志亦无此山。
  
(辛)《肇域志》:山东海丰县马谷山,即大碣石。刘文伟亦以马谷山在古九河之下,合于《禹贡》入海之文,断为碣石。海丰,今山东无棣县。 

【附】顾炎武:《肇域志》卷一·海丰县第22P23页载:

(海丰县),州东北六十里,本元之无棣县,改今名。

北一百五十里,有大沽河海口巡司。

北六十里,有马谷山,亦名大山,高三里,周六七里,山半有洞,广二丈余,深不可测。刘世伟曰:此即古之碣石也。《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传者以为在辽西骊城之地,而郦道元又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夫事无所证,当求之迹;迹有不明,当度之理。以迹而论,九河故道,俱在德、棣之间,而碣石不当复在他境;以理而论,禹之治水,行所无事,齐地洿下滨海,以禹之智,不从此入,而反转绕千里之外,乃自北平而入海耶?况地势北高,无行水之道,今自直沽以北,水皆南注,北平地高,则河又奚由而达耶。又云,碣石已去岸五百里。审如是,当在麻姑岛以东、塔山大洋以南,而海道图经,又无此山,则此语尤不足信矣。今此山既在九河之下,而又巍然独出于海滨之上,其为碣石无疑。太史公亦言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其时去三代未远,当有所见,今济南青州之北,正古之所谓渤海也。

西北十五里有无棣沟,通海,隋末废。唐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开,今复淤。

【说明】

《肇域志》是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写就的地理著作。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地理学家,曾遍游山东各地,考察地理,著有《肇域志》、《求古录》、《山东考古录》等。


【无棣《禹贡》碣石之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