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文 整理 1931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其“碣石山”条目下,据史书记载,归纳列举出了“碣石”地望的八种不同观点,并对个别论点进行了批驳。
《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孔传]“碣石,海畔山。”其所在古今传说不一。 ![]() 【附】顾炎武:《肇域志》卷一·海丰县第22—P23页载: (海丰县),州东北六十里,本元之无棣县,改今名。 北一百五十里,有大沽河海口巡司。 北六十里,有马谷山,亦名大山,高三里,周六七里,山半有洞,广二丈余,深不可测。刘世伟曰:此即古之碣石也。《禹贡》: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又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传者以为在辽西骊城之地,而郦道元又谓九河碣石苞沦于海。夫事无所证,当求之迹;迹有不明,当度之理。以迹而论,九河故道,俱在德、棣之间,而碣石不当复在他境;以理而论,禹之治水,行所无事,齐地洿下滨海,以禹之智,不从此入,而反转绕千里之外,乃自北平而入海耶?况地势北高,无行水之道,今自直沽以北,水皆南注,北平地高,则河又奚由而达耶。又云,碣石已去岸五百里。审如是,当在麻姑岛以东、塔山大洋以南,而海道图经,又无此山,则此语尤不足信矣。今此山既在九河之下,而又巍然独出于海滨之上,其为碣石无疑。太史公亦言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渤海。其时去三代未远,当有所见,今济南青州之北,正古之所谓渤海也。 西北十五里有无棣沟,通海,隋末废。唐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开,今复淤。 【说明】 《肇域志》是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写就的地理著作。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地理学家,曾遍游山东各地,考察地理,著有《肇域志》、《求古录》、《山东考古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