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白话解

 石头永宁 2020-02-23

原著:老聃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道的遵循和违背,是恒常的道;相的建立和毁败,是恒常的相。无形无相,是天地的初始;有形有相,是万物的源头。所以常舍弃欲念,用以观察相的微妙;常保持欲念,用以观察相的深奥。这两种法,同宗同门,名相各异,同称为玄妙。玄妙而玄妙,是众种微妙的法门。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天底下都知,美好之所以成美好,这是因为罪恶的止息;都知善良之所以成善良,这是因为不善良的止息。因此,有无相互生起,难易相互成为,长短相互形比,高下相互对照,音声相互唱和,前后相互连随。所以圣明人,处事不妄为,行动而不拿语言来作教条。万物运行从来不辞辛苦,生命存活却无从占有,成为却不傲恃,成就功德却不居功自是。正是因为不居功自是,所以功德恒久不会失去。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不以贤德为高尚,使民众不为贤德而起争执;不哄抬稀有物品的价格;使民众不偷窃抢夺;不展示勾引欲望的物件,使民众的的心志安稳不乱。所以,圣人治化,虚心请教,满腹经纶,隐藏志向,增强能力,常使得民众没有偏见,没有邪念;使那些智慧的人,不敢轻举妄动。为事不忘为,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道德经》白话解(连载)

《道德经》第1-3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