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永新对话李乐明:好局长是热土家园 VS 爱上童喜喜说写公益课

 zzhclcq 2020-02-23

好局长是热土家园

——李乐明局长印象
作者:朱永新

(作者朱永新近照)
一位好老师意味着一间好教室,‌‌一位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一位好局长‌‌意味着‌‌一片精神的热土,‌‌意味着一方心灵的‌‌家园。
新教育二十多年的耕耘中,‌‌很幸运地拥有着一批好局长。‌‌江西省定南县‌‌李乐明局长,就是其中新涌现的一位。
一线教育工作者常常说,‌做好老师难。‌‌其实,想做的事,涉及的人越多,难度就越大。所以,做好教师虽然难,但是做好校长更难,‌‌做好局长‌‌则是难上加难。
‌‌尽管新教育的理念众望所归,新教育的课程深受欢迎,‌‌新教育的行动‌‌也卓有成效,‌‌但是,‌‌如何‌‌把理念、行动‌‌与当地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既切实可行,又充满可能的具体方案?这就非常‌‌考验局长的功夫‌‌也只有如此,‌‌才能在一个区域,‌‌真正做出‌‌扎根的新教育实验
‌‌从李乐明局长的《爱上童喜喜说写公益课》一文之中,‌‌我们能够看见他对教育的情怀与热爱,看到‌‌他推进‌‌新教育‌‌信念的坚定,‌‌也看到了‌‌他使用的诸多管理方法。

热情,催生出信念。一位局长,对一项公益行动、对一个课程,用“爱上”一词,就足以看出情感的深切。
信念,通过正确的管理方法,得到了落实。局长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够从校长、老师们的行动中,看见效果。
成效,通过方法取得,又进一步强化信念。因此,我们可以看见,李乐明在定南新教育实验区里,让新教育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深得人心。
‌‌教育管理‌‌和其他管理不同‌‌作为企业,‌‌可以用营收、利润、KPI‌‌来‌‌衡量绩效。‌‌作为教育,哪怕是‌‌再科学的考试,也无法衡量一颗心的复苏,‌‌更无法衡量‌‌这颗心‌‌将‌‌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

‌‌在李乐明局长的教育管理‌‌智慧之中,‌‌特别值得教育管理者汲取的,‌‌是这样‌‌几点
‌‌第一,努力‌‌抓住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些年以来,‌‌新教育‌‌推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童喜喜老师‌‌率领团队研发的‌‌说写课程,作为新阅读研究所的重点课题,‌‌堪称厚积薄发,‌‌一经推出就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尤其是其操作性强,对阅读能力、写作成绩、学习状态以及亲子关系等方面,‌‌成效显著,赢得了一线的广泛认可。要想‌‌抓住最新的研究成果,‌‌需要有一双慧眼,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勇气,‌‌敢于吃螃蟹,‌‌敢为人先李乐明局长不仅敏锐地发现了,而且及时地抓住了这个项目,用力推进。

第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很多人加入新教育,不知道从何做起。李乐明局长加入新教育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他真正地用心思考,勤于行动。他从整体上,‌‌对新教育工作做了相应部署,推进着教师阅读、学生阅读等各项基础工作。‌‌然后,他抓住‌‌细节,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课程,‌‌这样的“开始。‌‌有了这个之后,他‌‌就拥有了当地的‌‌榜样。他再‌‌用当地榜样,随时随地,引领、鼓舞、带动‌‌其他的教育人。这也正是新教育“榜样+底线”管理方法的运用。
我听说过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感慨:去年李乐明局长邀请新阅读研究所的新教育种子计划团队,‌‌前往定南进行教师培训,他提出要把主题定位于教师职业认同。李局长说,他听说了“新教育种子计划”是一群坚定的新教育践行者,是真正‌‌火种,他希望借此首先点燃一批定南的老师,让一批定南老师先‌‌消除职业倦怠‌‌在此基础之上,‌‌‌‌再来谈其他
‌‌李乐明局长的这个做法,‌‌真正抓到了‌‌教师成长的根本所在。‌‌新教育实验以教师成长为起点,‌‌在教师成长之中,‌‌我们一直‌‌强调‌‌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两翼。职业认同是道,专业发展是术。前者皮之不存,后者毛将焉附?
新教育之路上,我也为李乐明这样‌‌的同路人而自豪。李乐明在文章中,强调机缘,说:改变一个人要许多机缘巧合。机缘是机遇、缘分,巧合是天作之合。在一个教育局长看来,童喜喜说写公益课无疑是改变师生、家长的机缘巧合”在我看来,所有的机缘,背后都有必然。像李乐明这样‌‌智慧‌‌而勤勉,工作与写作相结合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局长,还是校长、老师,甚至只是一位父母,都会像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会成为新教育义工一样,成为新教育的火种。‌‌我相信‌‌新教育之火,必将在‌‌定南熊熊燃烧,‌‌李乐明局长的行动,必将会‌‌给‌‌教师‌‌学生‌‌以及父母们,‌‌带去快乐的‌‌生活‌‌带去明亮的未来

‌‌在教育的田野里,‌‌每一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生态。在新教育的推进中,‌‌需要更多的局长,‌‌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躬身耕耘。在一线的探索中,需要更多的校长、老师,掌握新教育晨诵、共读、说写、电影课程、生命课程、科学课程等等最新的方法,事半功倍地行动。我更期待,有更多的局长们,率领更多的校长、老师行动起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做好教育,更因为这行动的过程,就是‌‌幸福完整的生活,就像李乐明局长在《爱上童喜喜说写公益课》一文里记录的那样。‌

爱上童喜喜说写公益课
作者:李乐明
(江西定南县教育局长)

(作者:李乐明)
喜欢写文章的教育局长,常遭人问话:“很重视阅读、写作吧?”
“当然,企望全部师生都成为文友。”回答干脆利落。
与年轻人交流,喜欢送人一句话:“人不可有书生气,但不可无书卷气。”
用诗句来解释。范成大说:“洗净书生气味酸。”书生气除了酸,还有许多特质,回望四周,不难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这诗句,可以解释何谓书卷气。
希望文友都有苏东坡所言气质。
可现实是,不少人不爱阅读,更不愿意写作。阅读是习惯,写作是能力。曾经去信请教童喜喜老师,如何培养习惯、提升能力。
 
敬爱的童老师洋洋洒洒回信,教了许多真经,受益良多。但是,我捕捉到最核心的一点是说写课,童老师却一笔带过。我理解,身为说写课的开发者、公益人,童老师避嫌。造福人的事,童老师,您何需避嫌呢?
不少人读了不少书,生活经历也挺丰富,他的脑中啊,有许许多多内部言语,可要写出来,变成书面语言,他说:“宁愿挑100斤担子上山坡。”
从内部言语到书面语言,有的人毫无壁垒,有的人似乎隔着千重山,万道壑。
如何打破壁垒?童老师有本专著《读写之间说为桥》,教你如何破冰。
“说”有这么厉害?
是的,说写训练有“秘密武器”:激活生活经验,调动阅读积累,组织语言表达,不厌其烦修改,打通口头表达与阅读、生活、写作之间的壁垒,实现内部言语到口头表达的飞跃提升,进而促进观察、思考、表达、修改,每一次“提升”,每一次“促进”,托举着写的能力越来越强,类似“水涨船高”的意思。
 
我积极推动师生、家长的说写训练。有老师打趣,2019年秋季开学后,“有没有说写?”是局长的招牌问候语。
庚子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政府号召宅在家里为国家作贡献。面对灾难,用反弹琵琶思维来看,又是难得的学习机遇——寒假变暑假,时间足够多;家人朝夕相处几十天,这些年谁这么“奢侈”过?
什么的学习能够让老师、学生和家长真正结成学习共同体?
“新阅读 喜说写”战“疫”联合公益课恰逢其时来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身边。课程丰富、实用、操作简单:
儿童:每天8:30《晨诵课》,每天12:00《共读课》,每天20:00《说写课》
父母:《说写榜样父母课》(随时)
教师:《喜读教师公益行动》(随时)
上课方式:微信群内,语音课。
 
公益课特邀了近300位全国榜样说写教师、优秀萤火虫义工、优秀新教育种子教师,义务陪小朋友们,全程授课、集中辅导,帮助小朋友掌握阅读的方法,以知识丰富生活,在愉悦中提高能力,也促进父母和老师在陪伴中理解儿童的心灵,掌握阅读和说写的方法。
在疫情阴霾的非常时期,童喜喜团队以特殊的方式,义务陪伴小朋友阅读,以课程抚慰心灵、浸润生命,唤醒沉睡的生命状态,获得抗击疫情的力量。这是何其大的情怀、爱心。
我被感染着。在中小学(幼儿园)防控工作布置会、校长微信群、与校长私聊,我不厌其烦动员学校组织师生、家长参加说写公益课。并告诉校长们,组织工作的灵魂人物是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跃起来。

(李乐明和定南孩子在一起)
有两段话可以看出我的用心。
在微信群推说写课程:如何抗击疫情,今有说写课程。寒假变暑假,正是练就说写本领之时。好机会,别错过。
与一位校长私聊:不要仅仅满足有多少人加入了说写微信群。我们还有不少教师没有唤醒。要唤醒老师,行政命令令不来,批评骂不出,一切靠他自己的觉醒。觉醒不会无缘无故,得有让他的心“咯噔”一下的东西。抗疫假期,有整段整段的时间,说写课可能就是让他心里“咯噔”一声响的“灯”,校长的作用是让“他()”“时间”“灯(课程)”组合起来,激发兴奋点。“他”一旦兴奋起来,辅之以表扬、鼓励,“他”就可能唤醒了。唤醒了的老师像打了鸡血,满身都是干劲,会爱上说写、爱上新教育、爱上教师这个行业。由此,“他”的教育生态就改变了。一个个小生态改变了,整个教育的大生态何愁改变不了!
 
校长、师生、家长行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深夜了,有些校长还通过微信与我分享本校上榜的全国“说写小明星”;老师们也谈感受、提建议。虽然隔着冷屏,但能感受到他们那头,心是暖暖的,很是兴奋。我的心也暖暖的。
一共放榜7期全国“说写小明星”,三小的孩子共有292人次上榜。一小116人次。六小66人次。五小58人。……
一个山区的孩子,当上了全国的小明星,对他该产生多大的激励啊!他今后的学习,甚至人生也可能就此改变。而他的老师、家长,是否“也同欢乐也同长”?回答是肯定的。
 
三小的林晓春老师,从教30年,她坦言有严重的职业倦怠。去年童喜喜团队到定南开展“童喜喜说写课程全国百万公益巡讲——《说写创造未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听讲座,谁知心“咯噔”了一下,她说:“说写课程让我这颗冰冷的心得于复活。”她迅速实践。“孩子们对着微信的小话筒说话,飞出一篇篇文章,孩子们乐坏!家长们惊讶了!而我陶醉在其中”。
今年2月9日,林老师发来微信:“李局,我参加了童老师的义工队伍,没来得及告诉您。”文字后面特意加了两个笑脸。我能感受到林老师内心的喜悦。
隔三差五,林老师又发来不少学生的说写作文、她们班她们学校上榜全国“说写小明星”的名单、她在全国说写平台上为学生习作的点评,她与名家交流的心得,……每一个字都跃动她内心的激动。
我想,现在让林晓春老师停下说写课、新教育的脚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不信,谁试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