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wsyqn 2020-02-23

【郭熙摘要】

郭熙活跃于北宋山水画高度发展的时期,他开创了山水画的新局面,是宋代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据记载,郭熙的山水画初期在精致、工巧、富丽上下工夫,既久日益精深,稍取李成之法,构思布局愈造妙处,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其晚期作品,落笔更加豪壮,风格愈加成熟。《宣和画谱》评其“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崾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崦霭之间,千态万状”。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绢本设色 158.3x10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

《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宋 郭熙 早春图 轴 局部

这幅《早春图》代表了郭熙的山水画成就,是其传世最著名的山水画。画中山石以抑扬顿挫、粗细有变十七的墨笔勾勒,皴法多用“舌坛皴”,挥洒恣意,具有干湿浓淡的效果;有的石头形状奇特像鬼脸,而远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势”。整幅画用笔劲健、精练,笔法生动多变,用墨清润秀雅,气格幽静清旷而又浑厚。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此幅画中尤可得见。《早春图》细微处有呼应,大开合处相顾盼,气势浑成,情趣盎然,为观者营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该画有着明确的纪年,画面左侧题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笔。”下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方。钤盖作者印章,这在北宋的画中是很少见的。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以东)人。北宋神宗熙宁间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神宗年间,郭熙给宫中画了许多屏风和壁画。郭熙擅长画山水寒林,格调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宽,并勇于革新创造,终自成一家。当时画院画家无不师效其画,有“独步一时”之誉。郭熙现存的作品有《早春图》、《幽谷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溪山秋霁图》等。郭熙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还在绘画理论方面有一定的贡献。其子郭思根据他的绘画理论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书,是我国画论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书中全面总结了以往山水画的创作实践,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绘画思想和经验总结,代表了当时山水画理论的最高水平,对当今的绘画创作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郭熙《幽谷图》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郭熙《关山春雪图》局部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郭熙《窠石平远图》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郭熙《溪山秋霁图》局部

【郭熙山水画理论概要】

郭熙最长于山水,《宣和画谱》曾记其山水画作品30多件,是中国第一部主要谈及山水画创作规律之著作。

郭熙的山水画理论思想,均集中在由其口述,其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之中,以《山水训》为最多,其余篇章也略有涉及。然,历代的学者与专家,往往专注于其对传统理论的建构,却忽略在山水画理论中的独特的思维模式分析,现剖析如下:

一、“林泉之志”与“林泉之心”

《山水训》篇提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林泉之志”,是归依林泉,慕羡隐逸,摆脱尘俗杂物,而归之于自然的渴望。林泉之志,也即志归林泉,其中有味道、品道、体道之意。从山水画的发展来说,青绿山水起步较早,没有太多的皴法。首先开皴法的,是李思训的斧劈皴,而此时的皴法,还是为金碧辉煌的大青绿山水服务。从欣赏阶层来讲,金碧山水是为上层贵族或者是统治阶级所准备的,迎合了贵族士大夫以及皇室的审美需要。而贵族士大夫以及皇室阶层,他们处于上层,且多为政治所牵绊,如郭熙所认为的,这种林泉的志向,是渴慕山丘田园对心性之润泽,可以满足他们淡泊宁静的致远之心;泉石可以让他们获得身心之放松;鱼甫樵夫,可以陶冶性情。总起讲,尘世生活束缚人的身心,如缰绳一样。郭熙自年少即信奉道教,因而,他认为烟霞之地的仙人,即是无拘无束。而那些身心受着约束的上层统治者,渴慕林泉,进而寄托于林泉的志向,是常有之的。他指出林泉之志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时代的太平,深厚的忠君亲孝之心。囿于他的阶级认识,以及对富贵之留恋,郭熙找的不能归隐林泉的借口,是值得批判的。不过,郭熙认为山水画的作用,是娱心,娱己,是于庙堂而味山林之趣,还是有一定的见地。

二、“实获我心”

郭熙说“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实获我心”是郭熙极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命题。自然山水林林总总,不见得任何可视因素均可作审美对象,而纵是自然山水景致可以成为山水艺术家表现的题材,如果不能获得精神之欢娱,不能带来满足感,也决不能“获我心”。“实获我心”,虽然是被动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是心甘情愿的被动。这是陶醉于其间而不能自拔、激动不已的满足。它满足了士大夫于庙堂而体味自然山趣的空虚感,满足了宗炳“卧游”的主张,满足了山水之乐,与人同乐的渴慕心。无边山色与我之“心”,达到一致的快乐状态,也即是山水画的本质。山水画自身所表现的视觉冲击,是出于“虚”,人之“心”对其的感悟,凭借的是审美经验,此时,山水画中的景致对鉴赏者来讲,的确是一种超越,它超越的不是山水本身,而是具体的山水因素在观者头脑思维中的空间。超越一旦成为事实,非存在的现象便形成对思维功能的刺激,如果刺激与头脑中二次创造形成的形象达到重合,激起艺术思维的兴奋,而贬抑了暗波动,那么,就是“实获我心”了。“获我心”于其前加一“实”字,指的是由衷的叹服感,因快乐而叹服。这也如同“畅神”,“实获我心”也就是心神俱畅的心理释放。

三、“画之意外妙”

郭熙于《山水训》中,还提出了“画意外妙”的山水画理论命题。他认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山水画之所以妙,妙不在山水画本身,而在于山水画的“画之意”,曾见人把“意外”注释为当代的“意外”,这是何其谬误!此处,“意”与“外”应分开来讲,郭熙所讨论的,春山如同烟云一般,若袅袅,连起来的绵绵不绝之态,让人欣然心动,夏山,嘉秀的树林繁荫浓郁,使人内心坦适,秋山明彻洁净,使人内心凄然,冬山昏沉阴霾,使人内心堵塞,寂然。每一季节的山水画,产生不同的“画之意”,就如真实的处在山中,这是山水画的景致而产生的这些“画意”。同样,青烟白道思行,平川落日思望,幽山人客思隐,川谷泉石思游,这些想的产生,即是山水画的画之意之外的微妙。“画之意外妙”,是山水画中所表达的情思,感染了观赏者,这些情思,即是“画意”,“画之意”冲破形式的束缚,向外触发了观赏者内心最敏锐的感受力,因而能使观者深味其“妙”。

四、“神盘意豁”

郭熙于《画诀》中,还推出了“神盘意豁”的山水画理论命题。“画之处所,须冬燠夏凉,宏堂邃宇。画之志思,须百虑不干,神盘意豁。老杜诗所谓‘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蹙逼,王宰始肯留真迹’,斯言得之矣!”。郭熙的“神盘意豁”的山水画理论命题,主要谈的是绘画时人的意志与思绪,要保持一种清净之心,不为各种杂念所搅扰,精神凝集,才能画意使豁然开朗而有所成。这种心态,与“解衣般礴”同,与“澄怀味象”同,与“林泉之心”同。“神”之所“盘”,则“虚静”之心有,如同禅家的“入定”,为忘我、无我之状。感物,未必伤怀,而“神盘”,则可以超越空间、超越客观真实,攫取自然山水最具有性灵的深层艺术底蕴。盘集的精神越集中,越能够将山水画之层次推向上品。“意豁”,指的是“画意”之开阔,由“神盘”而导致的“画意”的无限性。庄子的“坐忘”,为山水画理论提供了哲学的依据,所以有了宗炳的“畅神”说,而郭熙的“意豁”,实为“畅神”说的延续和发展。“神盘意豁”命题的意义,在于将“畅神”说界定在山水画理论之中,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特定领域里的“畅神”,推向了一个具有独特意味的高度。

【郭熙三远法】

中国传统书画,画学术语众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关技法的了解和意境的体会,而最常听到的术语非“三远”莫属。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而他的《早春图》则综合体现了传统山水的创作理念。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按照郭熙的说法,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迴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郭熙给它的定义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中国传统书画,是收藏界不容小视的一大领域。与油画等相比,国画收藏入手要求高了许多。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关技法的了解和意境的体会,而最常听到的术语非“三远”莫属。这个词汇既涵盖了山水的透视关系,也算是山水的构思观念。宋代郭熙的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就已提到“高远”、“深远”、“平远”的所谓“三远”,而他的《早春图》则综合体现了传统山水的创作理念。

“高远”,并不是拘泥于字面的“居高望远”。郭熙说:“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虫视”,倒有些故意把自己放在低处的意思,看什么都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平线也基本上处在画面的下端,用来描摹崇山峻岭再合适不过了。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深远”按照郭熙的说法,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说白了就是借给观众一双千里眼,看得到万水千山,丘丘壑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至于视平线则多处于画作的上端,类似于现在说的“鸟瞰”。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迴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平远”的视平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郭熙给它的定义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元代倪瓒的作品多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云水朦胧,精致悠闲的小景山水。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搬到画面上来。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高远法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绢本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深远法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纸本

宋代山水画学习笔记——郭熙

平远法 元代赵孟頫的《水村图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