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影像方志| 三原:城隍奉英雄 书院传文脉 地坑院平地起炊烟 黄毛村花灯寄乡愁

 风吟楼 2020-02-23

CCTV-10

2020.2.24 15:38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 三原篇

 

三原篇  预告片

三原最初置县是与其境内的三座黄土塬有关。白鹿原、丰原和孟侯原是抵御北方游牧部族侵扰的主要防线,公元352年,前秦景明帝苻健以这三道土塬为名,成立三原护军。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罢护军置三原县。

宏道书院:以书育人 以文传道

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的宏道书院坐落于清峪河北岸。

宏道书院的修建,与一位关中大儒有关,他就是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王恕。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77岁的王恕致仕回乡,他一生为官46年,辅佐五朝君主,成为官至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的一代名臣。

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王恕回到三原之后,便命儿子筹办讲学之所。经过商议,他们在三原城北的普照寺旧址上建起了“弘道书院”,意在弘扬为官之道、处世之道、为民之道。这一名称一直持续到清乾隆年间,因避讳改“弘道”为“宏道”。

明清时期,三原县进士及第者百余人,学子遍及西北各省。关中名儒牛兆濂、刘古愚都曾到三原讲学。弘道书院为三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旗帜,省学衙署设在三原,府考亦在宏道书院举行。

20世纪初,从宏道书院走出了一批堪称国之栋梁的宏道学子,他们饱含“学以报国、学贵于有用”的家国情怀,在我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有百年巨匠于右任,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李仪祉,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吴宓等等。

2019年,三原当地政府开始筹建宏道书院博物馆,设展厅四间,对书院的历史和“弘道”精神进行了展示。

城隍庙:三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在三原,有一个特殊的明清古建筑群,其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被誉为毕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这就是三原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600多年来,在三原人不断修葺和扩建下,三原城隍庙的建筑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规模,在全国同类建筑中名列前茅。

三原城隍庙所供奉的守城护家的神祇,是唐朝的一代功臣,三原名将李靖。李靖一生为大唐开疆拓土。三原百姓怀着对先人建功立业的敬仰,为家乡的英雄修建起这座宏伟的城隍庙。

1986年,三原县博物馆在三原城隍庙落成。许多反映三原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都在这里进行展出。

如今,城隍庙成为了三原人举办庙会和文化节庆的重要场所。每年农历八月十七,三原人都会在城隍庙举办大型的民俗活动,向守城护池的将军李靖表达敬意,祈求风调雨顺,百业兴旺。

黄毛村:花灯寄乡愁

清代,因黄河决堤,山东受灾,许多山东人迁居陕西,史称“闯关中”。黄毛村便是这样形成的村落,至今,这里的村民们依然讲着山东话,曾经照亮他们迁徙之路的车轱辘灯,便成为黄毛村人世代沿袭的乡愁。

旧时,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黄毛村的大人们便会给孩子扎起车轱辘灯,曾经的引路灯,成为了太平岁月里的一抹亮色。

在庙会的民俗表演环节,车轱辘灯闪亮登场,圆场、交叉、列队……挑担人时走时停。演员们将“闯关中”百姓艰难前行,追寻希望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6年,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车轱辘灯表演大获成功,三原县的民俗之花在艺术殿堂上绚丽绽放。

地坑院:平地起炊烟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这首陕西民谣,生动地描绘了三原县柏社村的独特景观。繁茂的楸林之中,暗嵌着一个个地坑式四合院。平地向下取土,挖一口方形地坑,再向四周开窑,便获得了居住空间。这种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民居,被誉为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如今的柏社村,共有地窑225座,是渭北地区保留最多、最为完整的地窑村落。

地窑四周筑有拦马墙,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植果树,树冠刚好伸出地面,除了美观的作用外,还可以防止行人跌落。

2014年,柏社村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黄土三道塬,清水定双城。今天的三原人,将贫瘠的黄土高原转化为绿色生态的幸福家园。他们传承着祖辈们留下的不朽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扬帆起航。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三原篇》

播出时间:2月24日 15:38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周上(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