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桥一塔一城隍,一村一镇一大院,双杰故居四唐陵,宏道书院关学扬!

 成博士旅游频道 2020-02-16

前言:

      自2016年8月以来,小编利用假期之余,骑行300+km,实地探访故乡三原十余处文化胜迹,以作“乡愁”纪念!

关中上郡   人文三原

三原县域地图(来源:百度地图)

三原,因“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有丰原、北有白鹿原”而得名。上古先民即居于此,夏史无考,商周称焦获,汉唐曰池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始置三原县。历隋唐宋元,经明清民国,至今一千五百余岁矣。


“古池阳”石碑(三原城隍庙广场)

三原地腹关中,与泾阳、高陵同称“八百里秦川白菜心”。因土厚水利,产出丰富,素有“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的美誉。明清两代,三原得地利之便、政策之良、陕商之勤勉,造就传统商业之辉煌,作为西北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五百年之久,时人赞称“龙镇小长安”

“三辅名邑”牌坊(三原北城)

三原,自古地处京畿之地,在隋唐之际被赞誉为“三辅名邑”,建国后被评为“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悠久的历史,三原境内古迹众多,概而言之曰:“一桥一塔一城隍,一村一镇一大院,双杰故居四唐陵,宏道书院关学扬”。

出土于三原的古文物(西安博物院藏)



1

温尚书修桥筑塔

1.1  古龙桥


“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三原古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由三原人、明朝工部尚书温纯集资倡导修建,横跨于三原南北两城间的清河河谷半坡上。桥的建筑设计采用三孔拱桥形式,石栏外侧雕有龙头龙尾各三,头东尾西,形制意为以龙驮桥,故名曰“龙桥”。桥面青石筑铺,两侧石雕栏杆,上刻人物花卉,桥体造型宏伟壮观,是陕西省内保存最为完善的古代石拱桥之一。龙桥桥体全部用青石条建造,结构坚固,历经明、清、民国三代280年仍稳固屹立。八十年代中期为保护文物、方便南北通行,在老龙桥上部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新龙桥。

新龙桥


1.2  文峰木塔

“文峰木塔”牌坊(三原县中王村)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木塔

明朝文峰木塔,龙桥余料所成,西北现存唯一木质古塔。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温纯故建此塔,以补气脉之不足。塔共三层,六角攒顶,四重檐,冀角高挑,玲珑俏丽。拾级而上,登塔远眺,塔之东南,阡陌交错;塔之西北,远山如黛,景色如画,使人心旷神怡。文峰,寓意“文化高峰”,造就三原人杰地灵,文风炽盛。

文峰木塔东南望阡陌

文峰木塔西北望嵯峨

木牌楼(原为三原文庙遗存)

2

明清城隍庙

三原城隍庙位于三原县城盐店街,总建筑面积13390平方米。始建于大明洪武八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汉族传统建筑群之一。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原城隍庙古建群轮廓鲜明、气氛肃穆,整体“毕土木之功、穷造型之巧”,处处闪耀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智慧,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庭院深深深几许,庙中有庙殿中有殿”的独特风格。

三原城隍庙建筑群中最出众的当属第四道木牌坊,是全庙最大的一座,上刻“明灵奠佑”,坊上斗拱重叠、奇巧精密、木雕满棱,昂头上雕刻58个童子,形制俊秀各异。

作为城隍庙的主体建筑,城隍殿是由拜殿和献殿组成的大殿群体,整体高15米,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献殿内巍座着6米高的城隍神巨像和四大天王塑像,拜殿内陈列着20幅反映十殿阎君、十八层地狱庙藏画。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知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三原城隍——唐大将军李靖

城隍庙东北部有财神殿,并有财神塑像,财神殿自成院落,结构紧凑,自成体系,可谓“庙中庙”,以满足人们求财祈福、享受太平的美好心愿。

三原城隍庙还珍藏有两块号称“三绝碑”的岳飞书法《前后出师表》碑刻。这一组《前后出师表》石刻是侯文博先生在1950年无偿捐赠给三原城隍庙的,如今已成为“镇馆之宝”。

3

古村古镇

3.1  柏社古村

柏社村位于三原县新兴镇西北部,因历史上广植柏树而得名“柏社”。柏社村始建于晋代,距今1600多年,现在以保留下沉式地窑四合院和少数传统关中民居为特色,被誉为“中国古窑第一村”、“地平线下的村庄”,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登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

平地烟雾冒,耳闻鸡犬声。

3.2  长坳古镇

历经千百年沧桑的长坳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至今古堡犹在,环城沟道自然景观独特,土桥城壕残存依旧,古迹依稀可见,文物触目皆是,千年古树枝繁叶茂,大石狮、石门楼、大王庙等古建筑保存尚好。

2016年10月,以秦风民俗和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长坳古镇龙沟景区”盛大开业,景区内最具历史特色的古建是扶苏庙。此庙是为秦始皇长子扶苏所建,言其本镇北社周姓是古堡最早的大户,秦时有女天生丽质,聪慧贤淑,被选入宫,作了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妃子。

扶苏反对父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劝谏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然而秦始皇大怒,将扶苏发配边疆,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南下。


后来秦始皇暴亡沙丘,赵高与李斯合谋,矫诏诛杀大将蒙括,赐扶苏自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继位,即秦二世。因扶苏是长坳周家女婿,扶苏死后其岳父家为其修庙纪念,因怕受到株连而托“大王”之名。

扶苏铜像

4

周家大院

说起历史上的商帮,晋商、徽商俨然成为了中国商人的代表,曾编纂《天工开物》的明末科学家宋应星说:“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中的陕商,却被尘封在了岁月的长河之中,鲜为人知,与人们所熟悉的贡献了票号与大院的晋商,以儒雅著称的徽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去年以来《那》剧的热播,让“陕商”这个已经消逝在中国商业史上数百年的群体重新为人所知。

然而事实上,陕西作为中国商业的发祥之地,秦汉时陕西商人已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到了唐代,陕西商人发展到第二个高峰,他们以“帝都商人”自居。到了明清时期,当时的中央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在陕西等地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经济政策,这些为陕西商人的群体崛起创造了机遇。因此,明清之际又形成了第三个发展高峰

明清时期,陕西巨商崛起,最负盛名的商户则多来自那些经过世代积累,经过了漫长时间考验的商贾家族,他们分布在西安周边的泾阳、三原、渭南、大荔、韩城等区县,如三原周家、泾阳吴家、旬邑唐家等。陕西商帮创造了以泾阳、三原为商业文化中心覆盖陕西和整个西北商业市场的网络体系,这个网络体系促成了西部地区500年经济的正常运转,也使得陕西成为明清500年间的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周家大院位于三原县鲁桥镇孟店村,始建于清乾隆末年,是时任清朝仪大夫刑部员外郎周梅村的府第,也是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安吴寡妇周莹的娘家。周家大院原有十七个院落,建筑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在孟店村形成一片建筑群,号称“孟店周”。清同治年间农民起义烧毁了十六院,现仅存一院。院内最吸引游客的当属宅院主人周梅村于1835年7月18日书写的一块名为“怀古月轩”的匾额,这块匾额目前已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华名匾”。

该院坐南朝北,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采用南、北方相结合的建筑风格,砖木结构,为五进大院。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其中的石雕、砖雕、木雕因工艺精湛被称为“雕刻三绝”,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砖雕

5

双杰故居

双杰者,唐李靖,今右任。

5.1  李靖故居(东里花园)

李靖故居,因最初为唐卫国公李靖修建而得名。李靖,唐初军事家。原名药师,雍州三原人。少年时期便有“文武才略”,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常与李靖讨论兵法。隋末唐初,李靖追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赐封为“卫国公”。

唐代著名诗人张籍游此园后,曾赞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嚣烦。言从君子乐,乐彼李氏园。”现今李靖故居的主要景观有:唐代建筑读书堂、鱼池、望月楼;宋代建筑挂云楼、妙香亭和清代建筑望稼楼等。园内还种植有多种名贵树木,四时生香。

李靖故居曾是西安事变时杨虎城和周恩来会谈之地,在杨虎城办公室内陈列有周、杨二人会谈场景的塑像,真实的再现了1936年底的历史场景。园内还埋葬着我党早期的革命家史可轩烈士,史可轩烈士墓已成为三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杨会谈场景

史可轩烈士墓碑

5.2  于右任故居

于右任自少时即饱读四书五经,熟谙文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洗礼。他曾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于右任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和教育事业,同时也是一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当代草圣”

于右任故居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于右任十六岁,其父于新三用多年积蓄购置此居,作为于右任攻读诗书,精研古今之地。当时父亲向儿喜曰:“吾屋虽漏,放声读书较自由也”。

1949年底于右任先生被胁迫前往台湾,晚年始终未回大陆,思念故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

6

三原唐陵

关中胜迹,唐陵最著。唐朝,公元618年建国,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末代两帝昭宗李晔的和陵和哀帝李柷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黄土塬上。

其中唐太祖李虎(追封)、唐高祖李渊、唐敬宗李湛、唐武宗李炎先后埋葬在三原境内,据《新唐书》载:“贞观元年,华池改为三原,献陵在东十八里,庄陵在西北五里,端陵在东十里。” 

6.1  大唐祖陵——永康陵

唐永康陵是李虎的陵寝。李虎,西魏太尉李天赐之子、唐高祖李渊之祖父。其博览经史、精研儒理、胸中深藏奇谋异略,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因与宇文泰(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赐为“柱国大将军”。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李虎卒,享年72岁,葬于清水本郡。李渊建唐后,于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迁葬三原永康陵。

如今陵园内除陵冢封土及部分石刻残存外,原地面建筑、墙垣四至、阙楼等建筑已荡然无存,封土堆周围已被群众开垦为平坦的耕地。神道两侧原本有残损的华表、石马等初唐石刻,五年前因修水渠等原因,神道石刻破坏殆尽,现在仅有一只天禄孤独地守望在永康陵前,陪伴着它的主人。

永康陵标志石刻——天禄(独角兽)

6.2  大唐第一陵——唐献陵

唐献陵是李渊的陵墓。隋末民变,各地纷纷起兵,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遥尊炀帝为太上皇,拥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618年隋炀帝杨广暴亡扬州,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建元武德,并逐步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李渊被迫禅位。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献陵。

神道华表(图片来源网络)

献陵位于陕西省三原县永和村的徐木塬上。现存封土呈覆斗形,陵园南门外为向南延伸的神道,神道两侧现能看到的石刻,只有最南端的华表和石虎。献陵旁有一小型展览室,室内有献陵文字图片资料。还有两大型石刻——石虎和石犀,陈列在碑林石刻馆。

献陵神道标志性石刻——石虎

献陵石虎(碑林石刻馆)

献陵石犀(碑林石刻馆)

6.3  唐庄陵

庄陵是李湛的陵寝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十六岁的李湛继承皇位,是为敬宗。《资治通鉴》载:上幸中和殿击球,自是数游宴、击球、奏乐,赏赐宦官、乐人,不可悉纪。敬宗皇帝不仅奢侈还好玩,喜欢龙舟竞技、打马球、打夜狐等。宝历二年(826年),宦官苏佐明、刘克明弑杀了年仅十八岁的敬宗皇帝。

朱雀门石狮

庄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乡柴家窑村东。庄陵平地起冢,植柏覆盖。陵园四门石狮虽无盛唐气势,但体型在中晚唐帝陵中仍算精彩。朱雀门外神道石像生残损不全,仅有一对翼马、三对石翁仲和一华表基座。

玄武门石狮

神道石刻——翼马(西)

神道石刻——翁仲花饰

6.4  唐端陵

端陵是李炎的陵寝。唐武宗李炎继位后,一方面强相权削弱宦官势力;另一方面打击藩镇、击败回鹘。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李炎下令“废浮屠法”,限制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导致佛教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史称“会昌法难”崇尚道教的武宗,经常服食丹药,致使元气大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年仅33岁的武宗皇帝病逝大明宫。

端陵位于三原县徐木乡桃沟村东北。端陵是唐十八陵中第三座“堆土为陵”的帝陵,陵园与庄陵陵园无太大差异。端陵地面现存石刻较少且损毁严重,唯有一华表、一翼马、四石翁仲和三对石狮。端陵石刻制作粗糙简陋,尽显晚唐的衰败气象,特别是在冬季来此走陵,分分钟能感受到无限悲凉。

白虎门石狮

神道石刻——翁仲(文官)

端陵鸵鸟(现藏碑林石刻馆)

7

宏道书院

宏道书院位于三原北城,是陕西省明清四大书院之一,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由明嘉靖朝户部尚书、三原人王承裕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创办。其父王恕为关学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承裕幼承家学,父子被誉为“关学翘楚”。高陵吕楠(泾野)、三原马理(溪田)和雒昂(三谷)等三秦名士皆出于宏道门下。到了清代,宏道书院更成为西北学界之旗帜,省学衙署设在三原,府考设在宏道书院举行。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宏道书院改名为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季等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

对于现代人来说,关学是个略显陌生的学派,然而在陕西乃至中国历史上,这个学派却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关学是由北宋张载创立并一直在陕西关中传衍的关中理学,张载以“世学不明千五百年”的学术认识,以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创立了新型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关学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从北宋到清末,延续了800余年,北宋创立、明代中兴、清代反思和转型,誉播华夏,影响深远。

8

红色三原

8.1  渭北革命根据地

三原是大革命时期陕西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早在1925年,三原县在咸阳地区率先建立了党、团组织。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声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配合国民联军解围西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运动。1928年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由三原县党组织和渭北党组织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渭北革命根据地。

1928年5月至1933年8月,渭北革命根据地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坚持武装斗争,在三原、富平、耀县等地区形成了武装割据局面,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当局的反动统治,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及后来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

8.2  中国工农红军“三原改编”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我党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的致电请求,命令红军主力陆续进驻渭北地区的泾阳、三原、富平等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我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与国民党二度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同年8月,红军主力在云阳、三原、庄里一带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誓师之后,八路军从三原地区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工农红军三原改编出征抗日纪念碑”由碑身、雕塑和基座构成。碑身为不锈钢贴面三把大刀,象征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115师、120师、129师,三把大刀构成三个“八”字,寓意八路军。

红军改编,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十年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从此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伟大历史转变。红军改编,在中共党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12月30日,在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举行“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原地区改编出师抗日80周年”典礼

结束语:

       悠久的历史、勤劳的人民、厚重的文化、红色的基因,孕育了一个有灵魂的三原。大唐帝陵、明清古建、传统民俗、乡村风情、红色旅游......中秋国庆双节将至,美丽三原欢迎您!

作者简介:周进,陕西三原人,一个喜欢骑行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