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双飞金燕子 2020-02-23

西晋这个国家给我们留下最多的印象就是八王之乱,只有国力大损,北方胡人开始大规模南下,西晋残存王室士族逃到南方和当地士族以及地方豪强共同建立了东晋,开始了长时间的南北对峙时期,而北方中原地带则进入了五胡乱华阶段,但其实在八王之乱结束后,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恢复期,如果当时西晋朝堂君臣有能力的话,完全有能力避免后世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可惜的是刚刚结束八王之乱的西晋,还没有喘口气,在内忧(西晋朝堂内部内斗严重)外患(刘渊称帝,石勒频频南下)之下,最终爆发了永嘉之乱,其中的宁平城之战,令尚可拱卫西晋国都的军事力量被石勒消灭,洛阳因此犹如空城,最终被汉赵所攻破,晋怀帝被掳走,堪称西晋的奇耻大辱。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可以说永嘉之乱是打开了五胡乱华这个魔盒的最后一把钥匙,而永嘉之乱不仅仅是八王之乱之后造成的国力空虚导致的,其实在晋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了,当时就已经有不少胡人入居关中及泾、渭二水流域,在形势上,各族胡人已经形成了威胁中原的态势了,加之部分晋国官员想要从胡人身上牟利,加大了胡人反抗的意愿,就比如石勒,他早期就差点被抓去卖钱。

《晋书.石勒载记》北泽都尉刘监欲缚卖之,驱匿之,获免......会建威将军阎粹说并州刺史、东嬴公腾执诸胡于山东卖充军实,腾使将军郭阳、张隆虏群胡将诣冀州,两胡一枷。勒时年二十余,亦在其中,数为隆所驱辱。

在这个情况下,有人就建议晋武帝,可以将胡人迁徙到塞外,避免留下隐患,只是晋武帝不同意,江统就写过《徙戎论》,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可能但是晋武帝并未太过关注这一问题,毕竟当时西晋国力尚强盛,继承了曹魏,统一了全国,就算是三国相互交战焦灼时期,北方部族也并不是中原王朝的大患,何况已经统一的西晋了,只是他不知道,自己大封宗亲,引发的八王之乱把西晋的底子掏空了,此后后患无穷。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八王之乱最终的结果是司马越成为了最后的胜者,他扶立司马炽,也就是晋怀帝继位,晋怀帝这个人原本就是不贪恋,因此也成为了司马越比较钟意的人选,毕竟作为最终的胜利者,他是要总揽西晋大权的。

《晋书.怀帝本纪》以太傅、东海王越辅政。

至此八王之乱已经结束,西晋迎来了一个新生,但是却没有可以将西晋引领向强大的君臣,晋怀帝时期,帝王君臣都一样,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晋怀帝不看时机,在国家有危难之时,却一直想着夺权,朝中大臣多贪图享乐,无心政事,似乎这个国家就和他们无关一样,而作为总揽大权的司马越,在西晋朝堂上太过招摇,引起众怒,最终还不得不自己跑出帝都避难,这样的西晋,那什么来对付崛起的刘渊和石勒呢?(虽然当时石勒是投效刘渊账下,但是明显是借鸡下蛋,石勒所建立的后赵要比汉赵强大的多)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我们先来看看晋怀帝,都干了什么事,徒增西晋内耗。

《晋书.怀帝本纪》(永嘉五年)三月戊午,诏下东海王越罪状,告方镇讨之。

《晋书.苟晞传》帝又密诏晞讨越......五年,帝复诏晞曰:太傅信用奸佞,阻兵专权,内不遵奉皇宪,外不协比方州,遂令戎狄充斥,所在犯暴。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天下归罪于越。帝发诏贬越为县王。

令西晋主力覆灭的宁平城之战就发生在永嘉五年,当时司马越统兵在外,就算你在看不惯司马越,但是人家好歹是出兵对抗石勒去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足的,最起码让司马越遏制石勒南下不好吗?结果晋怀帝急于夺权,想要除去司马越这个权臣,所以说在司马越统兵在外阶段,他密切联系苟晞,总是让苟晞领兵征讨司马越,而且还在宁平城之战前,下诏书要讨伐司马越了,这是什么操作,刘渊早在永嘉二年就称帝了,多次攻打洛阳,洛阳险些失手,而且石勒在兖州,强敌环伺啊,你这个时候挑动对司马越的讨伐,是想西晋更弱一些吗?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更奇葩的操作是在司马越死后,直接将其爵位贬为县王,你让被司马越带出去的晋军将士怎么想,当初是出征打石勒的啊,怎么一下子自己成了叛军,那将士们心里就会犯嘀咕啊,这洛阳城还回吗?晋怀帝太一根筋了,空虚的洛阳城是需要这支晋军回防的,可是他却将这支晋军推了出去,并最终导致了这支主力晋军被石勒歼灭,注意是歼灭,不是击败。此后洛阳城就真的是相当于一座空城了。

皇帝不行,那么权臣司马越呢?也不行。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越自诛王延等,大失众望,而多有猜嫌......越专擅威权,图为霸业,朝贤素望,选为佐吏,名将劲卒,充于己府,不臣之迹,四海所知。

司马越排除异己,擅杀大臣,扩充自己的势力,令朝臣士族人心向背,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必须要有一个人出来领导西晋,给出一条出来解决困局,可是晋怀帝不是这样的人,司马越更不是,两个还忙于内斗,丝毫不在意刘渊石勒两把刀就悬在自己的头上,可以说,刘渊石勒在没有挥下自己的刀砍向晋怀帝和司马越的脑袋前,两人是看不到危险的。

多说一点就是司马越和苟晞还不合,苟晞可是被称为白起韩信一样的武将,其统兵打仗能力是有的,可惜并未被司马越所用,这也能说明司马越没有乱世雄主的眼光。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可以说西晋当时就处于无明主的情况,那么大臣呢?西晋大臣大多虽身居高位,但无心政事,宁平城之战中的关键人物王衍临死前说的话就够明白了。

《晋书.王衍传》衍将死,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这是宁平城之战后,跟随司马越所部的宗室大臣们被石勒尽数诛杀时,王衍说的话,大意是,我们即使不如古人,平时如果不崇尚浮华虚诞,勉力来匡扶天下,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当时司马越死后,王衍本是被推举出来掌控全局的人,可是王衍就一句话,“我不行”,他可是太尉啊,可他却是玄学清谈领袖,但是对于政务则没那么上心,而王衍就是西晋大臣们的一个缩影,大多数朝中大臣,徒居高位,简单来说就是站着位置不干事。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那么对于刚刚经历了八王之乱的西晋来说,有这样的帝王,这样的权臣,这样的大臣,还有什么翻盘的希望呢?面对刘渊石勒的一次次南下,大家也就是数着手指头过日子,能过一天算一天了,直到司马越在洛阳待不下去了,领兵出征。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乃戎服入见,请讨石勒,且镇集兗、豫以援京师......表以行台随军,率甲士四万东屯于项,王公卿士随从者甚众。诏加九锡。

司马越一看洛阳局势不适合自己待,果断耍了一个心眼,我要带兵出征,看似危险,其实最全权,北方乱局,谁掌握了军队谁最安全,所以在司马越带着4万精锐晋军出征的时候,大批宗室大臣随军而行,这是以往大军出征很那看到的局面吧,啥时候宗亲大臣这么积极的随军出征,不还是因为之前洛阳险些被刘渊攻破吗?跟着军队走安全一些,晋怀帝也不傻啊,你把军队带走了,大臣们也跟着你,这要是你随便到一个地方自立称帝也没人反对啊,所以两人表面上还言语拉扯一番,没什么别的,都是套话,晋怀帝说“我离不开你啊,国家离不开你,你别走”,司马越则慷慨激昂说“陛下放心,我一定灭了石勒”。

其实两人都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是表面上的客套话还是要说的,避免直接闹掰,司马越也是做了退步,也就是留下了人质在洛阳。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留妃裴氏,世子、镇军将军毗,及龙骧将军李恽并何伦等守卫京都。

说是守卫都城,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司马越的家人就是晋怀帝手中的人质,不然司马越别想带着大军出征,要是司马越自己走,估计晋怀帝就让了,麻溜的送这个眼中钉走,想带兵走就不容易了,晋怀帝是不会让司马越成为断了线的风筝的。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所以说,司马越出征说白了不是冲着石勒去的,而是避难去的,而这也给了石勒机会,司马越出征的途中是耍了一个心机的,也就是借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檄至之日,便望风奋发,忠臣战士效诚之秋也......所征皆不至。

也就是命全国各地的军队向自己靠拢,虽然全国各地驻军大多并未听从司马越的,不过司马越的部队是得到了扩充的,这个待会再说。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司马越到了项县,大致位置就是今天河南的沈丘县,并未对石勒发动进攻,而是拥兵自重,这也是他预想的效果,可是问题是司马越在项县抑郁而终,直接给西晋带来了大麻烦,司马越一死,停留在项县的晋军无人统领了。

《晋书.王衍传》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以襄阳王范为大将军,统其众。

这里记载有些出入,一个说是王衍被推举为统帅,一个说是司马范,其实两种记载并不冲突,《资治通鉴》给出了答案,《资治通鉴.晋纪九》众共推衍为元帅,衍不敢当;以让襄阳王范,范亦不受。也就是一开始大家推举了王衍,结果王衍说“我不行”,后来推举司马范,司马范也不管,可见当时西晋朝堂的宗室大臣都是什么货色,但凡有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人,防着这支主力晋军不要,还要啥。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此时石勒的机会就来了,因为晋军一时间找不出一个合格的统帅,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军事行动目标,而且最终这支晋军的最终目的地是司马越的封国,东海国(今山东郯城一带),而不是回去拱卫洛阳,这就有问题了,是什么导致的这个结果呢?

晋怀帝要负主要责任,他下过诏要讨伐司马越,同时在司马越死后贬低其爵位,他丝毫想过掌控这支主力晋军的意思,晋军将士以及跟随出征的宗室大臣们一看,晋怀帝的态度很不友好啊,哪还回什么洛阳啊,而这支晋军向山东行进,已经是给西晋敲响丧钟了,本来洛阳就守备空虚,这支晋军一撤,洛阳更没有兵力可以牵制在许昌的石勒了,再者王衍、司马范都不愿意担当主帅,这还要扯皮一段时间,这也是给了石勒足够的时间准备南下的军事行动,石勒率军从许昌南下,在苦县的宁平城,大致就是今河南郸城东北,追上了晋军,从行军路程上来看,这支晋军也就是刚开拔不久。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石勒追及于苦县宁平城,将军钱端出兵距勒,战死,军溃......于是数十万众,勒以骑围而射之,相践如山。王公士庶死者十余万。

《晋书.石勒载记》东海王越率洛阳之众二十余万讨勒,越薨于军,众推太尉王衍为主,率众东下,勒轻骑追及之。衍遣将军钱端与勒战,为勒所败,端死之,衍军大溃,勒分骑围而射之,相登如山,无一免者。

关于宁平城之战,晋军的兵力记载是不同的,司马越出征时只带4万晋军,但是《晋书.石勒载记》却说有20余万众,那么到底以后多少呢?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其实很好理解,司马越出征时带着4万人,他不是发过檄文嘛,要天下之兵向其汇集,只是大家都不鸟他,估计这件事也是让司马越很愤恨,但是不带表没有军队加入司马越啊,比如他出征途中州郡的外军、郡兵以及临时招募的流民兵,都是可以扩充军力的,还以一部分是跟随司马越出征的宗亲大臣以及其家属,拖家带口的,20多万人也是正常的,这20多万人可不完全是能打仗的晋军将士。

而石勒则是抓住了战机,率部奇袭,奔袭数百里在宁平城追上了晋军,那么石勒所率的必然是轻骑兵,晋军显然没有防备,在钱端第一波也是最后一波防御被击溃后,晋军全军就失去了抵抗力,他们是没想到石勒会率军出现在那里吧,毕竟他们才刚开拔不久。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此战石勒也是下了狠手的,利用轻骑兵打步兵的传统战法,对待晋军将士以及晋国宗室大臣及其家属,一律射杀,他也明白,只要吃掉这支部队,那么洛阳就指日可待,北方中原再无足够的力量抗衡自己。所以说“无一免者”,这不是夸大的说法,之前洛阳城屡攻不下,如今机会放在自己眼前,石勒这样的人能放过吗?

《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何伦、李恽闻越之死,秘不发丧,奉妃裴氏及毗出自京邑,从者倾城,所经暴掠。至洧仓,又为勒所败,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没于贼。

留在洛阳的司马越家人也是没有逃过死劫,在出逃途中被石勒追击,尽数杀害。同年六月,刘渊之子刘聪的军队就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太子司马诠被杀,这对西晋来说绝对是奇耻大辱。

永嘉之乱,晋武帝已埋下伏笔;此战令可拱卫西晋的军队被石勒消灭

我们再来看一下宁平城之战,这场改变中原格局的一战,在司马越带兵出征前,西晋虽然国力衰微,但是还没有达到土崩瓦解的地步,而西晋内部的斗争让司马越出征避难,并死于出征途中,群龙无首的晋军因为晋怀帝的原因并未回防洛阳,这给了石勒机会,就这样决定北方格局的一战就这么发生了,但是显然石勒准备充足,而晋军是错乱的,而且这支晋军还不是单纯的战斗部队,随行的还有宗亲大臣,必然大幅度削弱晋军的战力,就这样,事关西晋国运的一战,就稀里糊涂的发生了,也稀里糊涂的打败了。

参考资料《晋书.怀帝本纪》《晋书·东海王司马越传》《晋书.苟晞传》《晋书.王衍传》《晋书.石勒载记》《资治通鉴.晋纪九》《徙戎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