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昵称32901809 2020-02-23

大唐“诗豪”刘禹锡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结束近十年,生于内忧外患、世风日下的中唐时期,刘禹锡内心有强烈的中兴大唐之志。21岁时刘禹锡考中进士,此后一路升迁,飞扬得意。三十岁时刘禹锡已升至监察御史,唐朝时的”监察御史“品阶虽不高但权限很大,也就是说刘禹锡的官职已是离权力的中心越来越近了,看起来离中兴大唐的抱负也近了许多。

然,刘禹锡有诗《秋风引》,这是他众多表达寥落思乡的诗作之一。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瑟瑟的秋风里思念着远乡,不知何时能有尽头的寂寥失意,正是源于那场“永贞革新”。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永贞革新”开始了,刘禹锡和柳宗元、王叔文、王伾成为了改革集团的中坚力量。此次改革旨在推行开明去弊的新制度欲重振大唐,但是此时的唐朝已是毒入骨髓,革新措施触犯了官僚及宦官的利益,在守旧派势力的反击下,仅进行146天的改革失败了。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唐顺宗因遭几大利益集团的逼迫立李纯为太子,几个月后禅位于太子,是为唐宪宗。而参与改革的朝臣则赐死的赐死,被贬的被贬,刘禹锡自然在其列,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贬谪生涯。刘禹锡的人生似乎也是从此时开始转折,即便十年之后奉诏回京,也在次年再次遭贬。

这首《秋风引》便是刘禹锡在数年贬居南方的生涯中所作,具体是哪一次贬谪调任,是何地,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是其中的感发意味,巧妙深厚。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秋风萧瑟

首句说不知秋风从何处而来,萧萧地送来大雁群群。秋风本无形无状,只是季节到了,风起时一群群的大雁南归了,大雁自然是本与风无关,是因季节的变化而迁徙。在此诗中偏以风送雁群,就将秋风起时的悲秋之感,以雁群为缩影将秋风来时自然的规律变化都写了出来。另一方面,雁能随着季节北去南归,而诗人这样对比之下,只有望着家乡的方向苦苦哀叹,竟是连那大雁也不如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早晨秋风吹入了庭院中的树上,孤独的异乡之客最先听到了那秋风之音。秋风可送雁群,也可入庭树,雁群在那辽阔的天上,只可远远望见,匆匆一见,而入这庭树则是已在眼前了,木叶被风所吹发出的“沙沙”声正是秋风入庭树的形象表达,无形的秋风有了生动的具象感。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秋风萧瑟

风的来去由外物感知,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的,诗人写道:“孤客最先闻。”短短一句,却值得细细品之。客居他乡的游子因为常年离家思乡,对岁月的流逝、季节的交替格外敏感;秋天本就是个容易引人思乡的季节,萧萧而下的落叶,万物凋敝的清冷,凄凄寒意的秋风,总是容易令人感伤,对离家遥遥的游子来说,秋天更是容易令人伤怀思归的季节。

全诗短短的四句,通篇只写秋风,不写其他,以“送雁群”、“入庭树”将秋风形象化,虽然秋风还是不见其形,但人总觉得秋风似乎已是可见的风景。含蓄地表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那孤独寥落的思乡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展露无遗。

刘禹锡水平绝高的一首诗,短短二十字,句句写秋风却句句别有深意

风起叶落,游子难归,浩渺天际,徒羡雁群。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诏调回东都洛阳,自此,伴随他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才算结束。又一个夏去秋又至,还好,游子已北归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