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小虎开炮草间弥生,你站谁?一起听听荐见美学堂"美学奇葩说"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0-02-23

 荐解

话题提出者:见友@季兵

话题参与讨论者:@见叔  @新世纪背锅战士   @李昊阳ART 

@小提琴手董++  @大喆  @ cezanneMeow  @weekent

@cofelink @刘昱霆 @预色 @摩西蜓蜓 @年十方 @亦奕

 @洪阿达 @鸭子 @卿 @雲 @谢妹儿 @青岛-faith

@明月几时有汪 @言煦 @大肉 @沙娃sava

嘉宾:荐见微博好友,大V@老郑爱吃枣儿 @刘大可先生。

轮值主编:预色

 

话题

见友们好,我是见哥,一个在荐见社群里的小咖,昨日见友@季兵-在群里分享了一段视频,是著名艺术史家徐小虎接受采访时谈及她对村上隆、草间弥生这些市场炙手可热、长盛不衰的东方艺术家的看法。

徐小虎是谁?这位83岁、蓝袍银发的艺术史学者在全球学界都属于异类,她曾师从刚刚去世的亚洲艺术研究专家方闻,后因理念不合被方闻开除。她向来说话大胆、观点鲜明。

她对古画真伪的个案研究工作坚持了五十年。备受争议的著作《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帮助她获得了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的博士学位。陈丹青评价 “徐小虎针对古画真伪的个案进行研究,具体到某个疑点,这是极其枯燥漫长、虽然充满惊喜但很不讨好的工作,堪称‘兴奋完了就遭罪’,但是她坚持了五十年。”

介绍完徐先生,让你看看对此视频炸开了锅的社群和荐见微博,不信,跟着见哥走。经过一个晚上,从争论话题聊到艺术本质,又从艺术本质聊到具体的建筑艺术。

Topic 1

是不是艺术家,谁说了算?

话题讨论参与者:@新世纪背锅战士 @李昊阳ART @小提琴手董++ @大喆@cezanneMeow @weekent @cofelink

徐先生的一席话,吃瓜见友里外十圈,不亦乐乎!

@新世纪背锅战士

个人很赞同她的观点。去年3月份去东京的时候先去国立西洋美術館看了印象派的展,又去了国立新美術館看了草間,因为是连续看完的,给人的感受就是天壤之别,在西洋美術館呆了三个半小时,草間的大概就看了五分钟,连照片都不想拍一张,确实和她表述的意思相同。

@李昊阳ART

我倒觉得她应该是想表明,艺术应是高级趣味的源头,是一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趣味源泉。而低级趣味不能同高级趣味一同被称为艺术,艺术的维度应该更高。另外,美确实是分高低,分善恶的。西方人美杜莎的神话就是例子之一。在那个语境里,艺术关乎的不仅是美而已,而是关乎人能否真正在艺术趣味中上升。

@小提琴手董++

我觉得徐小虎很可爱,我觉得敢这样说的人很有资格做艺术史学者。就该提出质疑,且不管对错,一味的去追捧热点,见谁都说好也是很可怕的。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看:成功的商业模式下艺术到底怎么定位?

@老郑爱吃枣儿

一个常识:是不是艺术家谁说了都不算,最终还是由档案柜决定,一个从业者被讨论的次数决定她能否被收录,而引发“她算不算艺术家”的讨论越多,她在档案柜里占据的空间越大。顺带一提,个人不喜欢草间弥生任何阶段的作品。

@大喆

这句话杜尚也说过。大致意思是,一个艺术品的名气取决于大众谈论它的次数。

@季兵

大致意思是,一个艺术品的名气取决于艺术评论家炒作它的次数。

村上隆作品与LV

草间弥生作品与LV


@见哥

那艺术品被全球商业化,就不是艺术品了?

@cezanneMeow 

是不是艺术属于挺高的指控,但也是当代艺术这几十年最常见最俗的指控。我觉得作为艺术史学家,一般不会说一种被商业磨耗,哪怕被金钱裹挟的艺术“根本不是艺术”,除非她认为这种形式主义流派在她的艺术理论体系里本身就不算艺术。

@小提琴手董++

给楼上点赞。我倒也不完全赞同她的话,但是我赞同她敢于挑战这种当代封神人物...在我眼里我觉得他们的封神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商业化。

@cezanneMeow

她不是不认同商业化,她是不认同完全纯粹的形式主义艺术。但我也都不觉得草间弥生属于这一类。

@刘大可先生

作为一个艺术史学者,只要能说出“真正的艺术”这5个字,就足以开除一切职务,剥夺学术权利终身了。

@weekent

开始定义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的人没资格做艺术史学家。

@cofelink 

其实这个视频看得我很心酸。如果这是一场创作独白就合理了:她有一双痛苦而柔软的眼睛,不是在进行学术交流,只是在内心世界里歌唱。这样唯心的表达是艺术的,却不是艺术学的。

@小提琴手董++

不过回过头来说,这种是不是艺术家的过度讨论是没有意义的。我都觉得讨论的人在蹭老太太的热度呢…

@见叔

主要话题是徐老师发起的,所以...

@小提琴手董++

对的。还是需要掌握一些话语权说起来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我只是说“过度”真的很容易…虚无




Topic 2   

艺术是,趣味?意义?还是情感?

新进话题参与者:@刘昱霆 @预色 @摩西蜓蜓 @年十方 @亦奕 @洪阿达 @鸭子 @洪阿达 @卿 @雲 @谢妹儿 @青岛-faith



@见叔

的确很虚无。这种争论很容易落入旧窠。

@刘昱霆

只能让时间去验证谁对谁错了。

@见叔

这是真理。但时间是迷雾,所以才让现世有了窥视的好奇和欲望。

@预色

从美术馆辞职,就是想脱离所谓的“学术圈”,每次讲解一定要说作品背后的故事,作品材质,这里真真假假,有时候人们爱上的是故事还是画作本身?当艺术品脱离所谓的机构,不再带着眼镜去看,也许才能看到其本身(你内心或艺术品的折射)。生活中处处皆是艺术?可是也可不是,中间还是需要一个转化。

@摩西蜓蜓

我认为,美即趣味,这个转化也许就是是艺术行为的趣味,并不诉求意义,是激情所在。你能谈论激情(譬如上古舞蹈和岩画)的意义吗?

@年十方

这你还真说错了,上古的舞蹈和壁画都是有意义而存在的。

@亦奕

我感觉,跟人的情感有关的都是艺术。徐小虎说“神经不是精神”,事实上很多大艺术家都是神经,都是精神上的“被迫”,他不这样画,不这样去这样表达就无法去表达,如梵高作品点状的笔触,就是一种被迫的神经表达,同时草间弥生也是如此,一直认为她是很伟大的艺术家。

草间弥生作品


草间弥生作品


上海前几年有一个亚洲最大的草间的展览,看到她铺满整个展览馆的大幅作品和奇思妙想的装置。当时被她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震撼到,如儿童般梦幻的表现力,符号,颜色所打动。争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你被感动你自然喜欢,一副作品若没有打动我的地方,基于“我”就自然没有意义。


@见哥

那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呢?

@见叔 

我们争着争着,就会又回到那天我们讨论AI艺术的问题了。究竟是趣味,还是意义,还是情感,至少目前,这还是人和人工智能的分水岭吧

@洪阿达

徐小虎提出的“机械”“没有灵魂”就不是艺术,早在安迪沃霍尔引领的波普时代就已经被讨论过,但是我是觉得她提出的村上隆、草间弥生等,我觉得更像现代艺术而非当代艺术了。

@季兵

我想到的是,像草间弥生这样的创作,未来的人工智能会做的比她好很多啊。机器学习后的创作。

@洪阿达

可能吧,但是蒙德里安的纯色方块画(《黑方块》《白方块》《红方块》),如果交给机械来做,能否定他们的价值与成功吗?

《Edmond de Belamy》Obvious的AI作品

@鸭子

开创者的意义。就像看某些设计。你说这我也能做 ,但是你并没有想到这么去做。

@洪阿达

当代艺术之所以迷人,重点在于作品的意义。人能构建意义。

@卿

有时候会想,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

作为一个业余者,看了视频我就想问问,艺术的定义是什么?艺术是为谁而生的?

@谢妹儿

艺术的定义是你,艺术为你而生。

@

汪曾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向来不是以思考人生为目的是,文学的本质是情绪。”我觉得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艺术,在我眼里艺术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绪,优秀的艺术家则更是善于用自己的工具去表达他抽象的情绪。

@青岛-faith

从人类学家的视角来看,人是社会的棋子、工具,是自然进化法则下的傀儡。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发展外部视角,切断自己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情感和利益关联。没有情感,也不需要情感,没有感觉,也不需要感觉,才看得远一点,明白过去所由来的历史和即将走向的未来,洞察那些控制人的机制。我知道你走过的路径,明察你和周边所有棋子之间的关系,知道你下一步不得不这样走。

@

我觉得用一种纯理性的观点去看发展是不客观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也讨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放到现实中来也是合理的,正是因为有了悲伤才有快乐,有消极才有积极,只有二者同时存在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在理性和感性的讨论中也是一样,只谈其中一项而忽略了他的对立面,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的。

@见哥

在我看来艺术没有终极定义,如果把艺术品比作一只船的话,商业就是一条河,要不然我们怎么“荡起双桨”!再说说机械性,如果你只能暂时苟且,复制品就可以让你的精神短暂的“诗与远方”,也是有艺术性的 ,虽然这样的形式有可能感受不到艺术作品的“原汁原味”的内容。

徐先生称草间弥生、村上隆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只能说是划船的人不一样,划过的河也不一样,但是每件事物的存在必定会掀起波浪,甚至蝴蝶效应。用句中国古话来说艺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小伙伴们,你们说呢?

你以为就这样吃瓜结束了,见哥也想结束啊,吃瓜早就改成吃火锅了,下面再涮点素菜——

Topic 3

从建筑艺术,再聊艺术的鄙视链和“艺术沙文主义”

新进话题参与者:@明月几时有汪 @言煦 @大肉 @沙娃sava


@季兵

现在,艺术界有个鄙视链,写意的看不起工笔,抽象的比具象的牛逼,我们建筑设计界也是如此。

@明月几时有汪

正常。具象的艺术价值就是越来越低。相机取代了素描。渲染取代了水彩。

@洪阿达

因为各种进步,艺术的门槛在变高。

@明月几时有汪

建筑设计的抽象是必然的

@季兵

这只是技术进步给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作品的能指和所指在符号学中其实都很重要。

@明月几时有汪

从当代建筑的创作角度,形态是内部空间逻辑的体现。就好像刘亦菲和干露露,哪一个美?

@季兵

这个还真不知道,所谓空间舒适度谁用谁知道(笑)王澍的很多作品空间并不好用

@沙娃sava

那高迪的建筑呢?我看图片会感觉不适,但在东京街头(早稻田附近)见过一栋仿高迪的建筑,却也觉得感人。

圣家族大教堂安东尼奥·高迪-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

圣家族大教堂安东尼奥·高迪-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

建筑代表着人文主义的进步

@洪阿达

我没见过,但是其实很多艺术家对建筑有过各种尝试。空间舒适度这个概念应该是慢慢提出来而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陵墓、神庙、宫殿,大多数公共建筑才是一直以来的“建筑集大成者”。但他们设计的初衷并非为人,而是神、君王在人文发展中,人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空间舒适度的地位才被提高,但同时我们还倡导建筑的环保,这是因为生态环境越来越被重视。但并不能说生态环境概念一开始不存在,这也是被整理、提出、并加以重视的。所以我才敢说空间舒适度是被慢慢被整理、提出、并提升地位的。

《广州大剧院》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季兵

艺术与环保本质上是矛盾的,至少在建筑上。比如扎哈的建筑是极不环保的。

@洪阿达

但我还是觉得艺术是种类多样化的东西。不能因为“有艺术是不环保的”就论断“艺术是不环保的”。

@大肉

环保是人的道德层次。艺术不涉及道德

@季兵

环保应该从全寿命周期来谈,而不要从其中某一环节来谈,那样不科学

@言煦

插一句:艺术不涉及粗浅的道德。


@季兵

梁文道说,喜欢读书的人常常有一种情绪,用台湾出版家詹宏志的话说,叫“人文沙文主义”。所谓“人文沙文主义”是有一种知识分子、读书人、学者,他们认为只有符合他们心目中某种理念、某种理想、某种品位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比如书城、读书杂志上的书是好书,大众看的那些书会瞧不起,甚至不仅写这些书的人看不起,连看、买这些书的人也通通看不起。艺术沙文主义也大有人在。

@明月几时有汪

建筑的艺术与社会文明水平息息相关,非一家之言就可以定的。讨论深了没有意义。我们还是回归一下艺术吧。奇奇怪怪的建筑,带来了城市的活力,艺术在此与风格霸权产生矛盾。

@沙娃sava

“风格霸权”这四个字赞。

@明月几时有汪

那么,我们是要古香古色扬我国威,还是要城市活力日新月异?

@洪阿达

但是真正厉害的人不做选择题,他们都是“我全要”。

社群与微博的火锅宴也是告一段落,见哥我反正是吃撑了,下一次是什么呢!金钱豹?西冷牛排?又或者是一场旅行,平行世界的穿越? 荐见社群正在进行着一场美学实验,等待与有缘的你进行灵魂碰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