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和经络的关系你懂吗?

 逸心茶舍 2020-02-23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络系统包括经、络、穴位。

经有十二经脉(手足十二经),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奇经八脉。

络包括十五络脉,横络(别络)孙络,横向网络全身,散走三百余支脉。

穴位在宋代大医学家制的铜人图上绘出经穴354个穴位,另外还有若干经外奇穴。

穴位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穴位与经络相通,以调解人体各部机能,穴位受到刺激,能使脏腑等器官受到相应的影响。

中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经脉、穴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以刺激穴位的方法治疗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健康则精气神旺盛、气血平衡即无病;气血失调而产生疾病。

  1. 太极拳的身法有利于任、督、冲、带四脉的活动。《拳谱》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含胸拨背气沉丹田”。太极拳这个身法的关键是尾闾中正,尾闾处的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别走任脉。太极拳整套拳路不断运转挤压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的作用。 

  2. 太极拳的四肢运动有利于畅通手、足十二正经脉及跷、维四奇经。

    太极拳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

    上肢运动要求松肩坠肘气到指尖,其运动方式的特点可概括为:

    运转走弧形,螺旋劲不停。

    往返有折叠,指、掌、拳分明。

    下肢运动由腰部旋转带动,胯膝足与上肢肩、肘、手相配合,其运动形式的特点可概括为:

    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进退需转换、虚实要分清。

  3. 太极拳“心静用意”、“松、柔、匀、缓”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全身气血运行,通经活络效果显著。

  4. 太极内功的修炼过程就是打通全身经络的过程。

太极拳套路中一些特定的动作可专门刺激某些穴位,促使部分经络的活动,而调节某些器官的功能。

不少人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很多慢性顽症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了,身体由弱变强,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太极拳促进了全身的经络运动,从而调节机体功能,增进了健康。

人体相关穴位的冲合产生太极拳技击的各种劲法

太极拳谱有十三势之说,这就是平时所讲的掤、挤、捋、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前八个字是八种手法,后五个字是五种步法。

太极拳协调身体平衡的穴位活动

太极拳的技击要领是“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其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平衡,破坏对方的平衡。

双脚支撑全身平衡主要是靠百会穴,天目穴、玉枕穴、尾闾穴、大敦穴、阳陵泉、申脉穴、照海穴的活动来协调下肢和躯干动作。

目穴也就是印堂穴,在两眉之间向上1厘米高的位置。天目就是所谓的人的第三只眼,经解剖学科学家发现,这个位置有退化的视网膜。气功学家发现,用气功可以激发天目穴,使有些人可以产生特异功能,出现某些图像。这个穴位是气功修炼者最感兴趣的穴位,有一定如:弓步是前腿实,大敦穴吃力,眼神足而向前外放。膝盖尖不过足尖(大敦穴)。又如坐步:后腿实,尾闾找后脚之照海穴、前脚大趾回勾鼻尖,前足跟轻着地面。如果玉枕穴(后脑瓢)向后超过后脚跟,则会向后倾倒。倒八步与坐步相同。

身体向左右横移或腾跃,要保持肩井穴与涌泉穴的垂直通道。失去这个通道,肩井即出于体外,便失去左右的支持平衡。

前进要依次想上、中、下三丹田;

后退要依次想尾闾、夹脊、玉枕后三关;

身法虚实的变化,在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左右腰隙的抽换。腰隙向左抽,则左实右虚,腰隙向右抽,则右实左虚,两肾抽换变化的虚实是全身虚实之所在。这就是“内动不令人所知”的诀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