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晚年临“宋四家”,苍劲浑古,愈拙愈妙

 不易齋2 2020-02-24
在古代书家中,董其昌除“二王”外,推崇的还有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宋代苏轼、米芾,尤对颜、 杨、米更加倾慕。他把晋人的风流跌宕、唐人的法度规矩、宋人的意气风发融化合一,创造出自己的书法新姿。


此卷笔者认为是用背临之法,因为所临某一家的书体特征并不明显,而在用笔上更多取苏、米之法,诚如卷尾自题云:“四家书以苏米为熟境,黄蔡非串习者想当近似耳。”


他对米书评价极高:“米元章书,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自一五八〇年开始学宋人,他便极力推崇米芾,临仿米的作品也很多,如《临天马赋》《燕然山 铭》《千字文》等。


如何求变?他依靠自己长期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做到笔为我使,笔随心转,反对刻板、紧张、徒守格辙,并竭力追求生、秀、淡、拙的风格意蕴。


此帖用笔大多清健爽劲,看似直率,实含功力,尤其在转、束处加强力度,具 顿、挫之笔意。字型书态亦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动姿于端庄之内。


这正是董其昌临仿作品超越他人的缘由所在,其大多数作品皆表现出一种不经意而为的状态,实际上包含着一生练就的灵变笔法和深厚功力。


董其昌临仿书的手法,大致分为三种:对临、背临和仅以古帖之文而全用己法书之的所谓意临


对临主要是指初学阶段,或相对于篇幅较长的诗帖,背临则是在熟知了解古帖的基础上,完全凭借自己的记忆,不对原帖,信乎以己意为之。“唐宋以来名家法书皆可背临,赵吴兴不能如余以肖似”。 


在这三种手法中,尤其意临有着独特的创新,他不完全“格辙”古人的作品,而是有所选择和取舍,并在参合采用各家各帖的“笔意”中,溶入较强的主观因素,不黏着于古帖的外在形式,而着意开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面貌,一如抚拨无弦之琴,遥听依稀可闻的希声幽韵。

他曾云:“临书先具天骨,然后传古人之神,太似不得,不似又不得。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