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4年1月,我国赶走了侵占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收复了自己的领土。西沙自卫反击战之后,那里倍受世人关注,其神秘的面纱慢慢揭开。我们在当年4月踏上了这神秘的岛屿,这是第一次去那里考察。 西沙群岛的东岛被称为“海鸟的天堂”。面积约1.5平方公里,由上升的礁岩和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海拔4~5米。岛上生长着成片的椰子树、麻疯桐(抗风桐),结满果实的木瓜树,沙堤和岩石上长满了草海桐、银毛树、水芫花等灌木丛。 从大船换小艇,才能靠近小岛。穿过洁白的沙滩,走上绿树成荫的小道,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晚上每人只发一顶战士用的蚊帐,如果不怕蚊子,就把蚊帐当枕头用。 东岛鸟瞰 有历史资料记载,东岛有“逸为野牛的黄牛”,传说是清朝官员放养的;也有说是南越当局占领期间,我国渔民在东岛挖掘鸟粪,从海南运来黄牛,作为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后来,挖掘鸟粪的工作被捕渔作业等代替,渔民们便将黄牛放归丛林,逐渐演变为野牛。 东岛地貌是由四周沙堤围绕的低地,为次成潟湖。中部有一个呈条带状洼地,像一片浅水塘。岛宽约1千米,长度虽然2千米有余,但真正能藏得下牛的大片较高树林估计最多是千米方圆。不妨实地考察一下,我顺着小道走入树林,密集的麻疯桐树林里,间或有几棵长势并不是十分好的椰子树,头顶上也算是遮天避日,脚下是松软的鸟粪土层。一个人在树林里转悠了两个多小时,略有寂寞恐惧的感觉,并没有找到牛的踪影,倒是看得出有猪留下的痕迹。第二天,驻岛官兵杀猪摆宴,欢迎来岛人员。原来,岛上的猪为放养,在海边吃残留的海草、贝类,这野猪肉还真有点腥味。大家蹲在地上围成圆圈,菜盆子就摆在地面。筷子不够,到处找替代品,小手指粗细干树枝有的是,但检起来一捏,犹如麻绳一样,成活的枝条也十分绵软。曾看到一些资料,说到岛上这些树的木质疏松易断,不意中得到验证。 后来,搜集到东岛野牛的照片,经多方查证,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渔民带牛上岛放养,繁衍下来不断增多,后来因近亲繁殖等原因,牛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90年代中期,有人把一对黄牛载到东岛与原来的牛群汇合,由于无任何天敌和袭扰,繁殖成活率较高,已发展成为几十头的牛群,甚至有资料说100多头,甚至说200头。 高大的麻疯桐树,树下的土质使杂草难以生长 近年观察到的黄牛群落 西沙群岛鸟类丰富,主要种类有鲣鸟科、军舰鸟科、鹭科、鹰科、隼科、鸭科等,东岛的褐鲣鸟、红脚鲣鸟和白腹军舰鸟最多,据说东岛的海鸟十几万只。鲣鸟是濒危珍稀物种,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去年曾写过日志:东岛的鲣鸟,这里再补充两幅图片。 东岛的植物:羊角树,水芫花 东岛灯塔 (说明:没有注水印的图片摘自网上资料)
最后修改于 2009-02-17 19:38
|
|
来自: qingse1976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