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了丨运动生理学:身体素质

 宋都对 2020-02-24

病毒来袭,在家学习。由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汪军教授录制的十三讲《运动生理学》视频逐步上线。该套视频可以给老师们提供上课素材,也为学生的自学提供内容;当然也是健身爱好者提高自我运动科学知识、硕士博士备考自学的途径之一。

其中运动生理学基础部分:包括运动与骨骼肌,运动时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运动与氧摄取和运输,肌肉运动的调节;运动训练生理学部分:包括有氧无氧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运动过程中的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特殊环境与运动,运动技能;运动健身生理学部分: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运动与身体成分控制。另外,还有绪论和最后的运动生理学总复习。

今天推送的是第七讲(PPT见后),对应第六章:身体素质。请准备好,现在开讲:

第七讲  身体素质

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体育运动等,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实现的不同形式的肌肉活动。这些活动的基本能力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如肌肉收缩力量的大小、收缩速度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范围的大小以及动作是否灵敏和协调等。通常人们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人体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和运动中逐渐形成的身体能力要素。身体素质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骨骼、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还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以及神经调节能力有关。更确切地讲,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学习提示:

1.学习重点: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原则;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学习难点: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学习提纲:

第一节  力量素质


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肌肉力量可表现为绝对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几种形式。绝对肌力是指肌肉做最大随意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相对肌力又叫比肌力,是指单位生理横断面积的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发挥力量的能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除年龄和性别外,主要受“肌源性”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的影响。“肌源性”因素包括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等,“神经源性”因素包括中枢激活水平、中枢神经对肌肉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等方面。

二、力量训练原则

众所周知,力量训练(即抗阻力训练)是提高肌肉力量的重要手段,但只有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要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在抗阻力训练中还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超负荷原则
2、专门性原则
3、渐增负荷原则
4、有效运动负荷原则
5、负荷顺序原则

6、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第二节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反应时测试仪

(二)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三)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

影响步长、步频的主要生物学因素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因此,肌肉中ATP-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通过速度训练,肌肉中CP的贮备量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四)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第三节  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耐力素质的分类及命名十分繁杂,可按运动时的外部表现划分为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静力耐力等;按该项工作所涉及的主要器官划分为呼吸循环系统耐力、肌肉耐力及全身耐力等;可按运动的性质划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等。运动生理学中更多是从能量供应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一、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做有氧能力。肌肉要持久地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能量供应。因此,充分的氧供应及其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关键因素。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条因素:

二、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无氧糖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无氧糖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

第四节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


一、平衡

平衡是身体所处的一种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保持平衡是完成诸如跑、跳、滑冰、滑雪、踢球、体操、舞蹈等多种运动技能的前提条件。按其性质可将人体平衡分为三种:即对称性平衡、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人的平衡能力除了与遗传、自身身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对称性外,还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本体感受器、大脑平衡调节、小脑共济协调以及肢体肌群力量、肌张力之间的相互平衡等密切相关。因此,平衡所反映的是人体对来自前庭器官、肌肉、肌腱、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等各方面刺激的协调、综合能力。

二、灵敏

灵敏是运动者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运动员运动技能和各种运动能力在运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其突出特点是当环境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够随机应变地完成动作,并能够创造出新的动作,以适应新的突变条件。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能及时而准确地转换动作以做出反应的能力。灵敏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素质,它与运动员的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和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灵敏性的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到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分析综合能力、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和骨骼肌的结构及功能状态、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等。人的灵敏还与年龄、性别、体重和整个机体功能状态等有关。

三、柔韧   

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柔韧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高难运动技能的掌握,也会有碍于力量、速度、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并易造成运动损伤。特别是对快速、有力、轻松、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影响更大,这在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自由体操、杂技等一些表演性运动技能方面尤其突出。
决定柔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器官的构造(包括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和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及皮肤的伸展性。同时,也与支配骨骼肌的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特别是中枢神经支配对抗肌的协调能力,以及对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调节能力有关。

四、协调

协调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如伸肌和屈肌、上肢与下肢、躯干与肢体、神经与肌肉、感官和运动器官等的相互协同与配合。协调性是完成动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它贯穿于一切动作的始终,是人体速度、力量、耐力、平衡、柔韧等各种素质与运动技能协同的综合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协调素质,才能使动作做得省力、快速、舒展、流畅、准确、优美,才能顺利完成高、难、美的运动技能。

由于协调性是人体多项身体素质或机能与运动技能结合的综合表现,必定有着较为广泛的生理学基础,涉及多个系统或器官的机能水平和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并与人的观察力、判断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对动作的适应能力有着紧密直接的联系。包括神经的协调作用、肌肉的协调作用、感知觉的协调作用。由于协调性涉及人体多系统、器官的综合功能表现,目前尚未有十分理想的方法来评定人体的协调性。

学习思考:

1.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有哪些?
2. 简述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
3. 速度素质的分类及其生理学基础?
4. 简述速度素质的训练有哪些?
5. 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有哪些?
6平衡、灵敏和柔韧素质的评定各有哪些?
参考教材:

汪军.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王瑞元,苏全生. 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王瑞元.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王瑞元,汪军.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