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医生》:最普通,最真实,才最伟大

 杉乡文书阁 2020-02-24

「我们不该只在暴力伤医、过劳猝死,乃至此次重大疫情时,才想起要尊重和爱护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也不该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

“我不敢死,国家培养一个医生大约要花25年的时间,我如果现在倒下,那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这不是影视剧里的高光桥段,而是一位普通医生最真切的日常感受。没有过度地包装和渲染,也没有刻意地引导和强调。
以上这段话来自纪录片《中国医生》的主人公之一,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朱良付。这部以医护群体为主人公的纪录片在爱奇艺平台一经上线,立即获得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乍看之下,《中国医生》这个题目中的“中国”二字,显得有些过于宏大。但从内容上来看,创作者们其实并没有把重心集中在“拔高”上面,反而是将注意力聚焦到了“医院”这个场景之中,力图最大限度地还原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最真实的故事。
《中国医生》的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有医生和患者双方,有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矛盾,也蕴含着平日里我们无法轻易言说的人情冷暖。
(朱良付医生在为患者做检查)
疾病缠身,依然坚强乐观的女孩儿。严重烧伤,却被强行“出院”的老人。心系患者,但时而陷入迷茫的医生。救人心切,却不知所措的家属等等。
这些在医院里每天上演的人间百态,《中国医生》都完整地、不加回避地还原出来。
也正是如此,《中国医生》与其它描写医疗行业的纪录片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一种“视角”的转换,它让我们去“平视”,而不是习惯性地“仰视”医护群体。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在向观众传递着一个相同的观念:我们不编造故事,我们只是现实的“搬运工”。
平凡,自有千钧之力
《中国医生》中呈现的医生,是一种不需要华丽辞藻修饰的医生。这从它的英文名The Chinese Doctor中可以略窥一二;在这部片子里,大家的身份指认和心理认同,都在于“中国”二字身上。
至于对医生的评判,创作者则把这个权利最大程度上还给了观众。
从前几集的内容看来,《中国医生》正是在坚持以“平凡”来书写“不凡”,它让我们这群普通人看到了医生们平凡却鲜为人知的一面。
(接到医院电话,紧急赶回医院的朱良付医生)
比如在第一集中,作为医院一把手的主治医师朱良付,他既可以在全球同行的注视下完成一台难度颇高的手术,也可以十几个小时连轴转,救病人于水火。
但最令人动容的,其实不是展现他如何救人,而是他如何“为人”
(骑电动车上班的朱良付医生)
出了医院,他只是一个平日里骑着电动车,在车水马龙的早高峰中穿梭的“上班族”。而回到家里,他也是一个会被女儿调侃“五音不全”的父亲,也是一个吃着妻子做的清汤面而感到幸福的丈夫,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被女儿拉来唱歌的朱良付)

(吃晚饭的朱良付)
而同样在第一集里登场的医生王东进,他的“自然”则结结实实地戳到了每一个人的泪点。
连续工作17小时,刚做完第三台手术的他,会向镜头调侃自己身体好,能胜任高强度的外科手术工作。
可视线一转,却是他躺在按摩椅上的侧写,淡淡地诉说着自己严重的脊椎病和小腿静脉曲张。甚至当他谈起残疾,也是那么地自然,竟看不出一丝的犹豫和胆怯。
(王东进医生诉说自己的疾病)
所以在《中国医生》之中,医生不再是以一种”伟大“的形象示人,也不再是以一种超脱世俗生死观念的“神圣”示人。
相反,这些医生都跟你我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凡人,同样会经历茶米油盐酱醋茶,同样怀揣着最真挚的情感。
没有歌颂,没有宣扬,没有“造神”。
正是有了医生们“平凡”的铺垫,片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和观念才不会显得矫揉造作,也不会让一些看起来很“伟大”的话语显得不合时宜。
(朱良付医生的独白)
就像开头我们提到的“我不能死”,随着内容的进展,观众会逐渐地明白朱良付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而不是在观看时被强行“安利”
再比如第二集里的徐晔医生,他所得出的感悟:人生也是一场修行。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随着情节进展,自然而然的结果。
也就是说,《中国医生》从情节向问题和情感的过渡,并不是一种放大镜式的聚焦策略,反而是以一种轻描淡写,不经意间的提及为主。
它直面了很多医疗问题(如医患矛盾,人才匮乏,高强度劳动),但并没有将观众强行固定在某个问题之上,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观众自身。
(《中国医生》中某位医护人员袒露心声)
一种无力,一场修行
《中国医生》的独到之处,其实还在于它尝试破除了一个平日里被大众习以为常的伪命题:医生是万能的人,他们能拯救任何生命。
把生命交给医院,把生命交给医生,这并不代表疾病一定会得到100%完全的治愈,何况某些问题根本不是通过“医病”能够解决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属于医生的“无力感”。
在第二集中,徐晔医生接诊了一位全身95%重度烧伤的患者老刘,他的家里人为了给他看病,几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但依然凑不够全部的医疗费用。

(徐晔医生参加帮扶基金的讨论会)
为此,他参加了一场讨论会,帮助老刘家争取到了2万元的援助基金,并且和他的家属展开了三次谈话。
在每次谈话中,他都尽全力去劝说家属坚持治疗,为他们科普放弃治疗的风险。但最终,老刘还是被家里人强行“出院”,等待他的是高风险的细菌感染乃至生命危险。
“医生,我就问你,这个手术是不是至少还得拿20万?”
(老刘家属的疑惑)
家属的质问,徐晔医生没办法回答。
面对空荡荡的病床,无力感三个字满满地写在他的脸上。
(徐晔医生在老刘走后的茫然)
同样在第二集,作为16岁考上大学,35岁做了博导的天才医生魏嘉,在常人看来她不会遇到什么困难,但实际上她也存在“无力感”
为了救治胃癌晚期患者,她同其他专家一起讨论,最终只能得出“错过最佳手术时间”的结论。
面对患者,她能做的也只是在一旁安慰和劝说,不敢对病人轻易产生情感。纵然是天才,也会束手无策。
(魏嘉医生的独白)
正是通过对这种“无力感”的来龙去脉进行细致地刻画,《中国医生》想要传达给观众的问题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并且这些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升华
就像徐晔医生在老刘走后得出的感悟一样:医生能做到医病,但很多时候“医心”才是关键。
“医心”背后所折射出的,不只是医生的无力,还有当前我国医疗行业发展不健全的现实,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会衍生出其它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徐晔医生在老刘走后的感慨)
解决这个难题不只是医生的责任,还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国医生》借助医生之口说出这个问题,显然比苍白无力的呼号和呐喊显得更加有说服力,也更能发人深省。

>>>

《中国医生》在当下带给我们的思考,不应仅仅停留在战胜病魔,歌颂伟大的宏观层次上。
相反,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清醒:不要让此次对医护人员的短暂聚焦变成“昙花一现”,而是要以这次的疫情为契机,鼓励全社会去逐渐加深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和支持,培养对医护人员的持续关注。
我们不该只在暴力伤医、过劳猝死,乃至此次重大疫情时,才想起要尊重和爱护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也不该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中国医生》,不只是医护人员的独角戏,作为患者和潜在患者的我们,始终从未缺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