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膜感受器与手法应用

 养生堂14 2020-02-24

本文摘编自Robert Schleip 的下述三篇文章:

Fascial plasticity – a new neurobiological explanation

FASCIA AS A SENSORY ORGAN: Clinical Applications

Fascia as a Sensory Organ: A Target of Myofascial Manipulation

筋膜感受器

所谓“筋膜感受器”是指存在于筋膜上(及肌肉内)的多种机械感受器,这些感受器主要对施加于其上的各种机械力(压力、张力、剪切力)产生反应。新近的研究表明,人体的筋膜层存在着丰富的机械感受器,例如腰背部的胸腰筋膜、皮下组织与肌外膜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在黄龙祥先生的新著《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中被描述为古人主要的施针部位)以及骨膜、关节囊、韧带等处。

这些感受器主要包括:肌梭(Muscle spindles)、高尔基感受器(Golgi receptors)、帕西尼小体/乳头状小体(Pacini corpuscles/ Paciniform corpuscles)、鲁菲尼小体(Ruffini corpuscles)以及间质肌肉感受器(interstitial muscle receptors)。这些感受器连接着感觉神经纤维。在一根典型的肌肉神经中,感觉纤维三倍于运动纤维。这些感觉神经纤维中的五分之一是I、II类纤维,起自肌梭、高尔基器、帕西尼、鲁菲尼小体。而四倍于此的纤维为III、IV类,起自间质肌肉感受器(多数为游离神经末梢)。下面分别总结这些感受器的所在部位、刺激方式与功效。

肌梭:I a型神经纤维

肌梭位于肌肉内,是骨骼肌的感受器。主要感受所在肌肉的长度变化,参与精细的肌肉运动控制,并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轴向及肢体位置的信息。肌梭针对长度变化的反应对调节肌肉收缩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牵张反射而激活运动神经元以对抗肌肉的拉伸,即在被拉长时会反射性引起肌肉收缩。

高尔基感受器:I b型神经纤维

经常被提到的高尔基腱器只是其中一种。此类感受器广泛存在于致密结缔组织中,如韧带、关节囊、肌-腱移行部(即高尔基腱器)。这些感受器与筋膜的纤维串联,对缓慢牵拉起反应,通过脊髓影响阿尔法运动神经元,降低其放电频率,即软化相关的肌纤维。仅10%的高尔基感受器存在于肌腱部,其余90%存在于肌-腱移行部的肌肉部分、腱膜的附着处、关节囊以及周围关节的韧带上。因此,可以合理地推测,这些隐藏的高尔基感受器可以被更有力的深层组织手法刺激到。

帕西尼/乳头状小体:II型神经纤维

帕西尼小体呈卵圆形,较乳头状小体稍大,两者功能与敏感度相似,对快速变化的压力或震动产生反应。它们存在于所有致密结缔组织中:肌肉的筋膜、肌腱、脊柱韧带、腱膜、包裹肌肉的组织、关节囊的深层和骨膜。在肌-腱移行处,帕西尼小体更集中于腱性部。帕西尼小体参与动作中的本体感觉反馈,本体觉的增强有助于抑制疼痛感。

鲁菲尼小体:II型神经纤维

位于周围关节的韧带、硬膜、肌腱、关节囊的外层以及腱膜中。对持续压力敏感,特别是剪切应力(侧向牵拉)。刺激鲁菲尼小体会引发抑制交感神经活动的效应。(猜想:腰大肌的收缩会在腰5-骶1之间产生剪切力,对于腰前凸过大的人,这是否会影响其自主神经平衡?)

间质肌肉感受器:III、IV型神经纤维

这是一些直径更小的隐藏感受器,存在于几乎所有部位甚至骨骼内,在骨膜中的密度高,也大量存在于肌筋膜中。它们的大多数为游离神经末梢,过去被认为主要是痛觉感受器,有些还有温度和化学感受器的功能。新近的研究发现,这些间质感受器中的大多数实际上具有机械感受器的功能,会对张力和/或压力产生反应。它们中的许多是多模式的。连接这些感受器的神经纤维少部分是有髓鞘的(III型),而90%是无髓鞘的(IV型)。这些间质感受器可以对半分为两类,低阈值压力感受器和高阈值感受器。前者对“轻如毛刷”的轻触起反应;而后者常兼痛觉感受器,在疼痛时其敏感性会发生变化,以至于生理范围内的压力变化也会引发强烈而持续的放电(这可以解释根性受压模型)。间质感受器还可能对骨的位置和活动敏感。另外,大部分这类III、IV型感受器有自主神经功能,刺激这些末梢可以影响心率、血压、呼吸,其主要功能是微调局部血流,如刺激IV型感受器会引起动脉压升高,而III型感受器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刺激骨膜的间质感受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影响血管舒缩以及血浆外渗。

手法应用

对肌筋膜内机械感受器的刺激可以引起全身性的反应,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远远不限于如牵张反射般的局部肌肉收缩或舒张。例如,研究表明,缓慢深入的压力可引起肌肉张力下降,而轻轻抚摸背部则引起皮肤温度下降;腹部的深入机械压力或盆腔的持续压力可以引发副交感反射反应。包括皮质脑电图同步表现、迷走纤维活动、以及肌电活动减少。这种迷走张力的增加还会影响下丘脑前叶,从而降低全身肌张力;缓慢和持续的深入手法会刺激间质感受器和鲁菲尼体,从而增强迷走活动,不仅改善局部的体液流动和组织代谢。还导致全身肌肉松弛、安神及减少情绪波动;壁神经(又译为肠神经)系统含一亿神经元,且独立于脑皮质,许多壁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机械感受器,会引发神经内分泌改变,包括产生血清素,此为大脑的重要神经介质,90%产生于腹部;刺激膝关节韧带的机械感受器会降低阿尔法运动神经元而引起伽马运动神经元的强烈变化,后者主要来自脑干参与全身不自主的姿势控制。

可以采用不同手法刺激特定的感受器以引发所需的反应。针对每种感受器的手法举例如下:

肌梭:

用双手握持一块肌肉的两个部分并相向挤压,以有节奏地快速缩短两手间肌梭的长度,从而达到解除肌肉收缩的目的。

高尔基感受器:

实验表明单纯被动牵拉不能刺激高尔基器,因为肌纤维的延展性抵消了对肌腱的拉伸。正确得方法是以抗阻主动收缩为代表的PNF类手法。有激活肌筋膜和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帕西尼小体:

患者侧卧位,术者将颈6至胸1的棘突分别向远离床面的方向提起并向不同角度扭动两到四下,再放回。每个棘突大约操作一至两分钟。此手法可以激活局部本体感觉,并有可能改善神经肌肉的自我调节。

鲁菲尼小体:

以缓慢而稳定的接触带动皮肤与其下筋膜层的侧向滑移。要尽量缓慢,大约每秒1至5毫米。目的是降低交感神经活动。

间质肌肉感受器:

在骨面施加强大的压力以刺激骨膜中高密度的神经末梢(C或A-delta纤维)。当患者出现轻微瞳孔扩大、吸气延长、面红时即达到引发交感反应的目的。等待三到五次呼吸周期,即可观察到继发的副交感替代。这种刺激可以用于抑制疼痛、调节自主神经系统。

作为中医的一点想法

在中医推拿学教材的总论部分,对手法的要求被概括为十个字“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对于这十个字的解释,不同人基于各自的知识结构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说法,有些很玄幻、有些很华丽,也有许多朴实而贴近临床。但没有人从神经感受器的角度解读。也许,在今人眼中,传统中医似乎应当远离解剖结构、远离人体的微观组织。但无论你承认与否,这些结构、这些感受器就在那里,默默起着你以为属于“玄”或“道”的平常作用。这才是“大师”日用而不知。如果你稍稍多了解些此类感受器,或许你就会发现很多被称为“神奇”或“气”的临床现象,其实都是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刺激这些感受器而达成的自主神经反应。根据黄龙祥先生的解读,中国古人虽然拘于条件没有发现这些结构,但完全掌握了其临床应用,只是其古典的表达方式为今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参《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

很多人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与古老的东方不同,来自西方的科学是分门别类、专于细节忽视整体的。这仅仅是看到了表面。读了上面对不同感受器刺激手法的描述,估计很多人会以为照方抓药就可以达到文字表达的效果。可惜,现实很骨感。再回想学习推拿手法或针灸时,你是否也曾经天真地认为做了某个手法就有某种疗效或扎了那个穴位就能取得那种效果?这其实源于思维的惰性,而人类思维的惰性只有个体区别,是没有东西方差异的。其实当你使用某种手法时,你不可能仅刺激到一种感受器(比如拉伸刺激高尔基器时是否会影响到肌梭?),更不要说不同感受器传入信号间的相互抑制乃至中枢神经在不同状态下对传入信号的不同反应,以及传出信号在不同条件下所起作用的差异等等。而这,还仅限于神经与运动两大系统,如果再考虑到其它系统的参与,其间的变化可以说是无穷的。所以说没有脱离细节(局部)的整体,离开对系统内部机制的全面、深入认识,对系统的整体把握其实是粗浅的,其成功率也是有限的。今天,现代医学在筋膜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其整合对人体的整体把握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中医界若仍然以自己的“整体观”为优势,有朝一日可能会追悔莫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