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很经典的一首词,相反相成的手法,揭示了内心的愁苦

 江山携手 2020-02-24

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时生活窘迫,不得不开垦东坡上的荒地。可是这块土地荒芜了很久,早已变为瓦砾堆了,又正值大旱天气,苏轼费尽心力,才收拾出一块有点像样的农田。此时他更感到百姓种田的辛苦,于是写下这首词,表达内心深处的忧虑。

浣溪沙 宋代: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毫无田产,虽然在黄州日子比较苦闷,但是有诗酒相伴,苏轼慢慢地就开始习惯、并有点喜欢这里的一草一木。黄州太守徐君猷经常来看望他,有一次他来拜访苏轼,苏轼一高兴就酒喝多了,第二天酒醒之后,苏轼见大雪纷飞时,于是诗兴大发。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并由此联想到来年丰收的景象。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却记不清何时醒来,天亮时已是一片银装素裹的雪白世界。瑞雪兆丰年,先生想象着明年稻麦千车的丰收景象,为百姓们能够饱食感到庆幸,心里念叨着,只要百姓能吃饱我就不愁了。

不过这只是先生的一厢情愿,“雪晴江上麦千车”,看似美好的前景,可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丰年也不一定能吃饱饭,所以这只是一种美好期待,其实先生内心却增加了更多的忧虑。苏轼的这种“愁” 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由喜到愁的转变,展示的是特定环境下的思想变化过程。

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女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显得更加鲜艳,如樱桃般绚烂,我却在酒杯前吁气搓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典型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性和含蓄性,揭示了词人被谪贬后特定环境中的忧思,再衬以萦绕翠袖,以及鲜艳的绛唇进行对比,更加蕴含深刻。

这首词先是比较明快,然后又显得深婉,上下两片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苏轼曾这样描述他在黄州的生活,“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先生说,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难见的米粒就像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读完这首词,我们一方面为苏轼在黄州的艰难处境而叹息,另一方面也为他为百姓而愁而赞美。先生不为自己的生活窘迫而焦急,“但令人饱我愁无”,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