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量故事之【高工薪时代-重新考虑“生产性”】QMS-57

 精益质量 2020-02-24

Quality Management Story

*品质经营(QM):Quality Management。
 文中的品质经营(QM)包含但不限于QM,可包含所有精益&质量管理
(如:TPM、TPS、TQM、TQC、6Sigma等等经营哲学)

*变革革新、精益生产、TPM、TQM、TQC、6Sigma等

高工薪时代 - 重新考虑生产性 

※通过简单易懂的案例故事,了解QM

----------------------

周5日工作制度、工薪上升、福利费用等社会费用增加的事实,
是经济增长伴随的必然性现象,是所有先进国家都经历过的道路。并不是昨天今天突然发生的现象。

针对从数十年前开始,显而易见的这种现象,
不得不去过问,企业在提升生产性上做了多少投资,和刻苦的努力。

需要在商品价格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生产能够与其竞争的品质的商品,
或者需要寻找在工薪上升的情况下,降低商品价格的努力。 
除了进一步提升一个人产出的附加价值这条路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经济的原点是“制造物品的事情”,也就是“生产”。没有生产制程的钱,只不过是一张纸类垃圾而已。无论外交、安保、政治问题多么重要,仅仅以这些为优先,“生产”的单纯的原理消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国家性的垮台,会无声的到来。 

对于一般的平民百姓来说,比起核战争的威胁,生活经济是更加现实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但是到了最近,生产产品的制造业基础垮掉的言论猛然响起。就是对所谓产业空洞化现象的担忧。

可是,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必须要的经历的通过仪式一样的东西。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实际靠近了先进经济的证据。


问题其实并不是制造业的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或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而是,疏忽了丧失竞争力的制造业去到海外,填充这个空位的对应战略,这才是问题所在。

还有,这从根本上并不是企业本身的自求努力,短期的应急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至少国际性的中长期观点上,树立战略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舆论嘛,本来就是具有比起正面的角度,更倾向于负面角度去看待事物,只要有一点点奇怪的征兆就会如同发生大乱子了一样夸张、煽动性的咋呼的属性,而很多制造业、企业离开本国,这些空位如何填充的问题,是非常严肃、现实性的面临的课题。



❤❤❤❤
就像舆论会暗中散发,制造业的空洞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突发现象,也不完全是政府的政策性错误带来的结果。 

这其实是数十年前就可以充分的预测,更能充分对应的问题,但由于政府或企业的对此忽视,所以到了现在,问题变得严重了。

企业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去成长的。针对政治圈、政策等等,不要有过分的期待,他们只要做好他们的角色就可以了,而企业,要抛开这些,要赌上生死,企业自己要寻找企业生存的道路。

这样去看时,在依赖政府、埋怨政府之前,企业需要自己提前去洞察现在的事态,为了克服难关需要倾注多少努力。 

企业,为了克服难关,为了生存、成长下去,需要冷静客观的看透问题的本质,进行严厉、彻底的自我反省。

周5日工作制度、工薪上升、福利费用等社会费用增加的事实,是经济增长伴随的必然性现象,是所有先进国家都经历过的道路。并不是昨天今天突然发生的现象。

那么针对从数十年前开始,显而易见的这种现象,不得不去过问,企业在提升生产性上做了多少投资,和刻苦的努力。

现在需要在商品价格进一步增加的情况下,生产能够与其竞争的品质的商品,或者需要寻找在工薪上升的情况下,降低商品价格的努力。提升生产性,换句话说,现在除了进一步提升一个人产出的附加价值这条路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
60年代经济开发初期开始,过了四五十年,如同褪色的旗帜一样的“生产性”这一词汇,不得不再次挂在嘴上。

尤其,美国或日本、台湾制造业的单位劳动费正在减少,而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反而在增加。所谓单位劳动费是劳动生产性除以员工的薪水得出的值。

对比薪资,劳动生产性高的话,单位劳动费用就会减少,对比薪资,劳动生产性低的话,单位劳动费用就会增大。所以,单位劳动费用是体现商品价格竞争力的一种指标。

我们的单位劳动费用比美国或日本、台湾等国家低,是我们的商品价格竞争力比美国、日本、台湾明显的弱化的证据。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只有提升企业的生产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只要生产性提升成功,那么商品价格降低的同时,工薪上升,缩短劳动时间,都是可以做到的。还有,针对高附加价值的商品高价销售,提高更多工薪、缩短更多劳动时间,也是可以做到的。 

忽视这种极为常识性的生产性原理,懒得去利用智慧,不付出努力的企业,即使到了海外,最终也发展不了多久,最终再次找到地工薪的地区去经营。

综合性品质经营(QM质量管理)为中心的生产性提升活动,回归原点,再次努力,就能看到“光明道路”。 


革新、创新、变革、改革

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只有7%微信订阅号在坚持原创

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在看”,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