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宫剧中,我们所看到的女人衣着形象大概是这样的 旗头,花盆底,旗袍就是一个标准的清朝女子服饰标配。而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清朝男人衣着形象多半是这样的 半边秃头,加上长辫子,一身清朝服装,温文尔雅。 那么真实的清朝人所穿的服饰打扮到底是怎么样的?又与影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哪些不同呢? 清朝女性的旗头旗头是满族特有的发型,但是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旗头形象其实并不是原始的满族女人发型。 事实上,在清朝未入关以前,满族女人的发型主要分为两种:单髻和双髻。 大拉翅 双髻主要由未婚女性使用,将头发分作两拨,编成辫子然后盘成髻;而单髻一般是已婚妇女的发型,将头发束在头顶,编成辫子然后盘在头顶。 这种发型的好处就是简单、利落出行方便,比如出个门子露个营啥的,就可以直接枕着头发睡了。 在入关以后,由于满汉文化的融合,满族女子的发型样式结合了汉族女子的发型样式才渐渐发展成如今见到的旗头。常见的旗头样式有大拉翅、两把头、燕尾、一字头等等。 早期崇尚简朴,所以人们不会在旗头之上佩戴过多的装饰。直到后来,生活渐渐好起来,女人也更加注意美感,然后开始将珠翠、金银首饰往旗头上佩戴,也是表示身份上的一种贵重。 当然对于民间的女子,发式依然比较简单,因为她们要劳作。如果是贵族的女子,则会梳繁琐的发型,佩戴更多的装饰。 清朝男性的辫子在清朝,男人留辫子是受女真族统治的影响。这种留半截剃半截的发型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金钱鼠尾辫”,而且这种发型远远要比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丑的多。 金钱鼠尾辫是将头发几乎全部剃掉,只在头顶留一撮,然后编成辫子,辫子的粗细也不过就老鼠尾巴的粗细,并且应该可以通过金钱的孔。 清朝入关以后,决定要统一文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开始下发了剃头令,要求汉人男子必须要剃头。但是对于汉族人的文化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如何能剃得。 于是他们就勇敢的和清朝统治者进行反抗,统治者一看反对的声音这么多,就更要加大力度将剃头令贯彻到底,并且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表示自己的强硬态度。 所以为了保住小命,汉人的男人也只得妥协剃头,但是他们在清朝发型的样式上做了稍许改动,也就是将发型面积保留的更大了。也就成为了我们如今看到的影视剧中的发型样式。 但是这种发型对于劳苦人民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干活的时候为了方便不得不将辫子盘在脖子上。而且头发编起来之后很不好打理,很容易发出怪味。如果是富贵人家还好一点,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可以专用于头发的护理。 一耳三钳最早听说一耳三钳就是在《延禧攻略》中,乾隆选秀的时候见到选秀女子保持一耳三钳的传统,大为赞赏。 一耳三钳是满足女性特有的传统,就是将一个耳朵上扎三个耳洞。一般富贵的人家会戴上金、银、翠、玉制的耳环,而贫苦的人家女孩子只能戴铜圈。 在乾隆时期选秀的时候,乾隆就有规定过“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满族人认为一耳三钳是祖宗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应当延续下去。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旗人女子都保持一耳三钳的传统。而汉族女子一般都是一耳一钳。 花盆底儿花盆底儿鞋子是满族女人特有的鞋子,就如同现代人的高跟鞋一样。她们认为穿上花盆鞋配上旗袍会显得身量修长,更加美丽。所以为什么现代女人这么爱穿高跟鞋, 是有原因的。 ![]() 花盆鞋一般采用木制鞋底,用白布包裹,然后在鞋子的中间加上5-10cm的粗跟,也有更高的可达25cm。鞋跟的形状上宽下窄,像花盆底儿一样,也有的像是马蹄的形状一样,因此也叫马蹄底。 ![]() 花盆底儿鞋一般只有贵族的女子才会穿,和裹小脚的习俗一样。贫民女子要劳作,穿高跟的鞋子不仅晃晃悠悠走不了路,而且也不方便劳作。 满族旗袍清朝的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之后建立了八旗制度,将满族人都编入八旗,又称“旗人”,而他们所穿的时装便称为“旗袍”。 ![]() 清朝的旗袍可以能够良好地适应气候特征,保暖性能比较好。一般男子所穿的旗袍带有大襟、短领、长袖,四面开衩,束身腰带,女性的旗袍与男士的相差不多,但是会在领口袖口绣上精美的花纹。 一般女性穿旗袍的时候还会安装上假领子,也是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旗袍领口要坠一个小布条,这个东西也叫做“牛舌头”。具有美观、防脏的作用,夏季就不用假领子,但是到了冬季就可以用绒毛制作的假领子,会更加保暖。 ![]() 富贵人家所穿的旗袍布料多为绸缎制作,且样式精美,还会绣上寓意吉祥富贵美好的图案样式;但是贫民人家所穿的旗袍就是素淡的几乎没有什么绣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