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脉#

 流形sbz 2020-02-24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等

微脉解释

中医诊断学名词,二十八种病脉脉象之一。

脉象

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按之欲绝,至数不明

主病

阴阳气血诸虚,多为阳衰危证

说明

阳衰气微,无力鼓动,故见微脉。轻取之似无是阳气衰;重按之似无是阴气竭。久病脉微,是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主阳气暴脱。但邪不太深重者,或尚可救。多见于心肾阳衰及暴脱的病人,或慢性虚弱病后元气大虚等。

微脉比细脉更细更软,可以理解为“特小”。

十二、微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模糊不清)(《脉经》)。细而稍长(戴氏)。

微脉的脉象,既极细而又极软,稍用力按,便有些象快要断的细丝一样,这时脉的搏动,只是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所谓“细而稍长”,是说微脉虽然极其细弱,但它还是隐隐约约地在指下可以摸到,并不曾断绝。这个“长”字,决不同于长脉。

【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①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注释

潎潎①:(pipi)音譬,原作“轻快”的形容词,这时作“轻软无力”的形容词。

微脉的搏动,是极其轻软无力的,稍加重按,便显得似有似无,细弱极了。辨识微脉,首先要与细脉相区别。微脉在指下似有似无,模糊难辨;细脉则稍为大一些,显而易见。微脉是由于阳气的衰竭,细脉是由于营血的虚少。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发热怕冷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漏带下医。

凡是气血两虚的,尤其阳气虚少的人,必然要出现微脉的脉象。阳气虚弱,体表不固,便多见恶寒、发热、汗出较多等表虚症。大凡男子的“五劳”、“六极”诸虚损症,以及妇女的崩漏带下等病,脉搏都往往见微,这就是由于气血两虚的结果。

(发热怕冷,外周血管收缩阻止散热。微脉,细脉,濡脉,沉脉都细而软,都表汗出,可能是血管缺乏某种蛋白质而保持渗透压,血管存不住水,大量外泄)

五劳 : 1.中医学名词。指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五种过劳致病因素。

六极即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均为虚劳重症

【分部诗】 寸微喘促或惊悸,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渴痛呻吟。

注释

消瘅①:(dan)音胆,黄病、劳病。消瘅,即消渴,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糖尿病”在内。

肺气不足而喘促,心阳不敛而惊悸的病变,两手寸部常多见微脉。脾胃虚损不能运化而胀满时,两手关部常多见微脉。肾中元阳亏损而身寒腹痛,精血虚竭而病消渴等,两手尺部常多见微脉。

按:纤细柔弱,无力之极,按之不绝如缕,这叫做微。凡见微脉,总是气血两虚,尤其是气虚病变的反映。

(寸微,上焦血管级细而软,不能进行阳气交换,吸入又赶紧吐出,所以喘促。冠脉级细而软,心无氧,惊悸。中焦脉微,缺氧,不能消化运输,所以难消化,已消化的运不走。下焦脉微,血管缺乏维持渗透压的蛋白质而永远缺水,所以渴不解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