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中的人物印象:清末四公子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

 xianfengdui111 2020-02-25

作者:史遇春

清末,有所谓“四公子”的称号。

那么,四公子为谁?

四公子者:陈伯严(三立)、丁叔雅(惠康)、谭复生(嗣同)、吴彦复(保初)。

一、丁惠康。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丁惠康其人。

丁惠康(公元1868年~公元1909年),字叔雅,号惺庵,广东丰顺县汤坑镇金屋围人。

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之子。

清末藏书家,继承“持静斋”藏书,尽发所藏而读之。

20岁赴京求学,结交名流谭嗣同等,忧国伤时,研讨方略。

不屑科举之学,笃志坟典;精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出自某家之手、某书为何人所校,如数家珍;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

曾受广东总督岑春煊派遣,赴日本考察学校,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

辞职后在北京闲居,郁度晚年,逝于北京。

诗学李义山、龚自珍,绝无一毫尘俗气,有《丁叔雅诗集》。

书法初致力于唐楷,进而法钟繇,笔画浑厚,结体严谨,精紧遒劲,洗去俗气。

有《丁征君遗集》。

(二)再说笔记中的丁惠康印象。

丁叔雅最为雅洁,他行为端正,不违礼义;处事谨严,不逾规矩。

因为是清廷某部的司官,所以,那时候,丁叔雅就留滞在京师。

在京期间,丁叔雅居住在潮州会馆。

因为人整饬,故而,丁叔雅门无杂宾。

平日里,丁叔雅不轻易谈论时事。

丁叔雅与同好的往来,大多只是诗词唱和而已。

笔记《旧京琐记》的作者夏仁虎曾经在雪夜拜访过丁叔雅。

当日,夏仁虎看到的是:丁叔雅自己起来扫雪。

那天,丁叔雅还亲自为夏仁虎烹茶。当夜,两人清谈甚欢,以至达旦。

见丁叔雅如此雅洁,夏仁虎还笑着比喻,说丁丁叔雅很像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中的妙玉。

对此比喻,丁叔雅无以为意,不以为忤。

后来,丁叔雅以贫卒。

笔记中的人物印象:清末四公子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

 

二、陈三立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陈三立其人。

陈三立(公元1853年~公元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出身名门世家,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与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

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八年壬午(公元1892年)乡试中举。

历任吏部行走、主事。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纳,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二)再说笔记中的陈三立印象。

陈伯严工诗。他的诗,刊落浮词,不事奢华,谨守宋人家法,自成一体。

在秦淮(南京)寓居较久。

改朝革新之后,陈伯严已经老了,但是,其文词与影响力仍剧,被目为江南文坛盟主一流人物。

笔记中的人物印象:清末四公子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

 

三、谭嗣同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谭嗣同其人。

谭嗣同(公元1865年~公元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所著《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参加秉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二)再说笔记中的谭嗣同印象。

谭复生的学问思想最为新潮。他才气纵横,议论新颖。

可惜,年纪轻轻,就在戊戌变法中遇难!

笔记中的人物印象:清末四公子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

 

四、吴保初

(一)先简要介绍一下吴保初其人。

吴保初(公元1869年~公元1913年),字彦复,号君遂,晚号瘿公,庐江县沙湖山人。

淮军将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之子。

荫生。

官刑部主事,与刑部郎中他塔拉·刚毅争执某个案件,愤而自脱公服,离开官署。

弃官之后,居于上海。

曾电请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帝。

后因唐才常之事牵连,避往日本,年余而归。

工诗文,与著名文学家陈衍等相酬和。

有《未焚草》、《北山楼诗文集》。

(二)再说笔记中的吴保初印象。

吴彦复品行高洁,生性不羁。他和笔记《旧京琐忆》作者夏仁虎曾经是清廷刑部浙江司的同僚。

夏仁虎与吴彦复当年共事时,吴彦复有时候一年也不到刑部一回,但是,长官忧容,他也就未受究责。

吴彦复晚年,娶了女伶彭嫣。

袁项城(世凯)早年曾受知于吴彦复的父亲吴武壮(长庆)。

袁项城在北洋任职时,吴彦复曾前往投靠。

袁项城大方,对吴彦复资助优厚。

吴彦复不爱钱财,袁项城的资给,他随手挥霍辄尽。

有一天,吴彦复去拜见袁项城。他对袁说,自己生计艰难、日子窘迫,谋划着,准备作一商业营生,以资糊口。

袁项城问他:

计划作何商业?

吴彦复回答到:

“我准备与彭嫣一起,开设一家伎寮,希望借此,能够有些丰厚的收入!”

袁项城知道吴彦复又在作怪,大笑道:

“我知道您的心思,您一定又是穷窘至极了!”

说完,马上安排,给了吴彦复五千两银子,让他拿走。

后来,吴彦复得了消渴之疾(据说是现代的糖尿病),客死在津门。

吴彦复死后,彭嫣也没有为他守节。

以上文字,主要根据夏仁虎的笔记《旧京琐记》卷三《朝流》中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

笔记中的人物印象:清末四公子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