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淄博市有个小村,村里有个残碑,证明孔子闻韶是历史事实

 历史解密坊 2020-02-25

在山东淄博的齐都镇,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因一件残碑而名声大噪。另外,石碑上的篆刻的文字,还揭秘了一段和孔老夫子有关的历史事件。究竟这是一块怎样特殊的石碑呢?如果您也感到好奇,那就让小编来从头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据《临淄县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当地村民在城外耕地时,从土里挖出来一些石板,而且其大小都和家用的搓衣板差不多。一开始,村民都以为是没用的石板,结果村里一位饱读诗书老秀才一看,便确定石板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叫做石磬,通常悬挂在架子上,然后用木槌敲击发声。然而,让村民们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又有了一次发现……

这天下午,村民们在耕地时,又挖出来一块残碑,约一米多长,半米多宽,并且在残碑的正面,还刻有五个楷体大字,清晰可辨为“孔子闻韶处”。如此一来,村民们便疑惑了,因为孔子大家都知道,但“闻韶”又是什么意义呢?后来,村民又找到老秀才,请他来解释解释。

老秀才一看,立马就惊住了,因为他读了大半辈子的《论语》,对于这块不起眼的残碑上的闻韶两个字,简直太熟悉。《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结果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味道,这不仅说明了《韶》声之美,能让人忘记肉的鲜美,而且还体现了孔子的音乐鉴赏才能。

史料记载,《韶》是尧舜时期的一种古乐,其节奏鲜明,韵律十足,在那个以礼乐为先的时代,《韶》乐最为孔子所推崇。因此,当孔子在周游列国路过齐国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韶》乐,便立马陶醉其中而无法自拔,甚至当孔子离开齐国之后,只要一想到《韶》乐就连吃肉都没兴趣了。

几年后,孔子回到鲁国,便和其弟子分享了他在齐国听到的《韶》乐,于是弟子们在编写《论语》的时候,也将这件事记录其中,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另外,宋代大诗人范仲淹,也赞赏过《韶》乐,即“听此笙鏞,曷异闻《韶》之美”。

千百年间,随着《论语》的广泛传播,孔子闻《韶》也天下皆知,故此,古代的学者经过考证,找到了孔子路过齐国听到《韶》乐的地方,并立碑以做纪念,即村民挖出来的“孔子闻韶处”碑。不过可惜,嘉庆年间挖出来的“孔子闻韶处”碑,到宣统年间就遗失了。

一直到1911年,当地村民经过一番讨论,为了不让“孔子闻韶”的古迹湮没,便一起筹钱请当地最有名的石匠,又重刻了一方“孔子闻韶处”碑,并且还立在原处,以望流传后世,子子孙孙都不可忘矣。另外,该村也改名为韶院村,而且村民们每逢初一十五,都还要在此碑处祭祀孔子,以期望村里的孩子长大后都能有出息。再后来,到1982年,韶院村修缮学校的时候,顺便将“孔子闻韶处”碑,镶嵌在了学校的墙壁上,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护石碑,二来也能沾沾古碑和孔子的才气。

随着时间的推移,韶院村也因“孔子闻韶处”碑而越来越有名,甚至每年都还有很多人慕名前往。其实,我们要从中学到的是“专心”,若能像孔子一样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我们也能忘记肉味,也能有一番成就,如果一心二用,最终将一事无成。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