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六十四:孔子在齐闻《韶》

 meiqingji 2023-09-21 发布于山东

齐都历史博物馆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孔子去鲁适齐,二十七年(前515)由齐返鲁,孔子在齐前后待了近三年时间。孔子在齐期间,曾一度博得齐景公的信任,想要封给他一块地盘,让他长期留在自己身边,备为顾问。但遭到齐相晏婴的反对而没有实现。可以说孔子在齐一无所获,但留下了在齐闻韶的佳话,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

孔子在齐期间,他的主要活动场所应该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其故城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现在那里还有许多齐国历史文化遗存,还有绕齐都镇一周的齐文化旅游路线,这条路线把齐国历史文化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这里,应该留下了孔子许许多多的脚印。

810日上午接近1000,我们离开管仲墓,1050到达齐都镇,我们把车直接开到齐国历史博物馆,这是齐国历史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而这个博物馆,就建在齐国宫城遗址的东侧。我这是第二次来到这座博物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因为在这个博物馆里,有太厚重的历史文化。其中齐国都城复原图,让人联想到了“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成语,稷下学宫让人看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学风采,田单的火牛阵,更是充满了磅礴的气势。此外馆内还有300多件精品文物,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个牺尊,我以前曾写过它,这次亲眼看到,感到格外亲切。在这15个展厅里,充分反映了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和礼俗,是一部齐国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离开齐国历史博物馆,我们沿着那条齐国历史文化旅游路线,开始西行,先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稷原本是齐国都城一个门的名字,因学宫在稷门附近,因而称稷下学宫。这所“大学”在它的鼎盛时期,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可是当年辉煌一时的稷下学宫,如今只剩下了一方碑,上书“稷下学宫遗址”几个字,孤零零地立在路边,任由过往车辆将尘土泼洒在它的身上。碑的背面是关于稷下学宫的介绍。

稷下学宫遗址

离开稷下学宫,我们沿着这条旅游路线北行不远处,便可看见农田里有一个很大的土堆,经向当地人打听得知,那就是桓公台,有一条田间小路通向那里。原来曾有“桓公台建筑遗址”碑,但我们来时碑已不见。据说这里曾经是齐桓公的点将台或阅兵场,在唐朝长庆年间,曾在台上建有桓公庙和管子庙,因而被称之为“桓公台”。

桓公台

从桓公台北行不远,便可看到路的左侧有一处青砖建筑,墙上有块牌子,上书“齐国故城城垣遗迹”,室内是被挖掘出来的古城墙遗址。这处遗址在齐国都城大城和小城的衔接处。齐国都城分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是官吏、平民、商人居住的地方;小城建在大城的西南方,是国君居住区和宫殿区。我们到的时候,这处城垣博物馆锁着大门,但从窗户里可以看到里面的城墙,外面也可清晰地看到向两侧延伸的古城墙。

齐都故城城墙遗址

从这里东行,可到晏婴墓。继续北行有个崔官庄,那里是齐国故城排水口。这里有个大铁门,门上有块牌子,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故城排水道口”。门里有间房,还有个小院,是收门票的,门票2元,有一对老夫妇在这里打理。我们到的时候,天正下着雨。我们交了4元钱的门票,进到院里,再从小院走到后面,就看到了排水道口,排水道口由巨石砌成,利用条石留出方块形出水口,十分先进。

齐国故城排水道口

从这里东行,就到了齐景公殉马坑,从殉马坑南行,就到了韶院村,也就是著名的孔子闻韶处。

据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记载,这个村子原来叫枣园村。清嘉庆年间,农民在耕田时掘得一通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又在地里得到数枚石磬,由此得知这里就是孔子闻韶的地方,才改名为韶院村的。到了宣统年间,这通古碑已不知去向,村民担心这处历史遗迹被历史淹没,于1911年又立了一通碑,仍书“孔子闻韶处”,此碑保留至今。

韶院村

韶院村不大,但很整洁干净。我们进村的时候,见路边有一公交站牌,上面写的是“孔子闻韶处站”。在村里,有一处用青砖砌起的小院,院门为月亮形,从月亮门看过去,就是那通重要的“孔子闻韶处”碑,字体为隶书。碑的两侧还有嵌在墙上的两方石刻,右为“韶乐及孔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我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崇高庄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还盛行。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的演奏,赞美备至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使他很长时间里不能忘怀,所以,《论语·述而》记载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座《孔子闻韶处》碑,是清代宣统年间所立,当是对世代相传的孔子在齐闻韶口口口的佐证。淄博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六月立。”左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左侧一人正执管吹奏,居右一人端坐正视前方,正在十分投入地欣赏音乐,其情其景,就应该是正沉浸在音乐里的孔子。下方是两个翩翩起舞的美女,长袖飘带,舞姿轻盈。院内砖铺的地面上长满了青苔。

站在这个小院里,在我的脑际仿佛又出现了孔子沉醉于韶乐之中的情景。《史记·孔子世家》载:“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这里指的是《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足见孔子对韶乐的痴迷程度。

孔子闻韶处

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伟大的音乐家。孔子一生,在音乐上用功颇深,他曾学琴师襄,访乐苌弘,精通乐理,深谙音律。二十几岁开始收徒讲学,音乐是他教学的内容之一,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在音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周游列国返鲁之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并且“《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孔子还经常自己作词作曲并亲自演唱。他晚年整理的六经中,就有今天已经失传的《乐经》。

孔子在齐闻《韶》,为什么竟然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呢?这就需要对《韶乐》有一番了解。

《韶》是我国的一部古老音乐,因产生在虞舜之时,因而又称舜乐。《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也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他的事业。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鼎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今淄博)建齐国,是他把《韶乐》带到了齐国。所以孔子在齐,才能够听到纯正的《韶乐》,他才由衷地发出“不图为乐至于斯”的感慨。

孔子在齐,不但欣赏到了令他如醉如痴的《韶乐》,而且还欣赏到了威武雄壮的《武乐》。《论语·八佾》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就是“尽善尽美”成语的由来。

在孔子看来,《韶》和《武》在“其声及舞极尽其美”,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但在善的方面,则《武》与《韶》相比则差了一个档次。那是因为《韶乐》“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而《武乐》则“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以上引文均见《邢昺《论语注疏》)

武王伐纣,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为歌颂武王的业绩,周公创作这首《武》乐,用以表现武王伐纣时的宏大场面。尽管这出歌舞的艺术造诣极高,但却充满了征战杀伐的血腥味道,这与孔子主张的“仁”是有距离的,所以孔子对《武》持保留意见。

             2013816日第一稿

             2013819日第二稿

             2014526日第三稿

             2014年6月17日第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