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音不全”乃以讹传讹,兼读“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悟无误 2014-03-15

[7.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参读[3.23/25]

【译读】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说,“没想到欣赏音乐竟达到这般境界。”

【解说】

其一,何为韶乐。韶乐,又称舜乐,是一种诗、乐、舞一体的舞台艺术。《尚书?益稷》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竹书纪年》载曰“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亦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夏商周三朝均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故孔子得以耳闻。战国之后,“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隋书.何妥传》)再至曹魏,魏文帝曹丕改称《大韶》,以为庙乐。

其二,礼乐之邦。前517年鲁国“斗鸡之变”,季平子赶走鲁昭公。孔子随后离鲁适齐,高昭子请孔子观赏韶乐,以至“三月不知肉味”。齐鲁上下邻国,为何齐国音乐竟让孔子如此醉心?周武王灭商安天下,姜太公以首功封于营丘(今临淄)而建齐国,“三监之乱”被赋予征伐权;周公旦封于鲁(橹)而有鲁国,周公佐成王,其子伯禽赴国。太公何许人?“直钩钓鱼”者也。齐国很改革开放,因俗简礼,融进东夷风情,韶乐入齐更促进了艺术繁荣,而更富表现力。齐桓公即位后于前685年封管仲为卿,管仲开“女闾”以“收男子钱以入官” (《魏书?龟兹传》)。孔子闻韶20来年后(即前497年),齐国送女乐于鲁国,以至鲁定公和季桓子“三日不朝”。足见齐国正统国乐和流行民乐,造诣极高。

其三,孔子之修。孔子不仅闲居时爱唱歌,一有机会还拜师精修音乐,直至领悟境界方休。《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皆载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师襄多认为是鲁国人,可能与卫国乐师师襄子为同一人。孔子学琴,时间无考,应在卫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期间。孔子学琴,反反复复只练习一支曲子,连续十余天,师襄子三次提醒可学新曲了,孔子总觉未理解透。最后,当孔子感叹“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令师襄子离座拜服:此“《文王操》也。”卫国闻韶学乐,对于孔子有重大意义:“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司马公亦评曰:“《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

【启思】

齐国自姜尚开国,伐东瀛而成为大国,再至管仲佐国而为首任称霸。周朝遗老从西部来到东部,实现东西结合,文化积淀深。“五子争权”而走衰,崔杼之乱后晏婴(前556年)继父位主政。孔子与齐国交往至少有三次:30岁,在鲁国齐景公携晏婴访鲁而会;35在齐国“三月不知肉味”,或因得罪了晏婴,齐景公欲封孔子被其阻;三见齐景公是前500年在夹谷之会,是年晏婴卒。

“三月不知肉味”,彰显了齐国的文化底蕴和音乐境界。中国古代音乐造诣很高,远远超出今人想象。1979年在河南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发现9000年至7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一批骨笛,比埃及古笛早2千年。贾湖骨笛30余支(5支保存完好)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与贾湖文化分期基本一致。早期骨笛是公元前7000年,从四音走向五音;中期是公元前6600年-6200年间,笛管均开七孔,不仅能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还能吹奏出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两个八度音域,且半音齐全,把中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前到八千年前。晚期大约在公元前6200年-5800年间,出现八孔笛,不仅能吹奏出七声音阶,还出现了变化音。198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响实验室与武汉音乐学院组成测音小组,用频闪测音仪对保存最为完整的20号七孔骨笛进行了测试,其音距与音分数与今天的十二平均律基本相同,其音差小到人耳难以辨别。

七声音阶出现很早,“五音”一直持续。“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之称的出现,不会迟于周初,《周礼?春官》载曰“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至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记载了用数学运算获取“宫商角徵羽”五音的科学办法,音乐史所谓“三分损益法”。为何五音盛行?一曰五音皆全音。七声音阶中有两个是半音,全音只有五个。殷周“五行”说盛行,为了方便认识事物,认识方法被五行化。如: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方是东南中西北,五空是苍龙、朱雀、招摇、白虎、玄武,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五气是风暑湿燥寒,五脏是肝心脾肺肾,五窍是目舌口鼻耳,等等,这样看“五音”也就不奇怪了。二曰制乐器之需。孟子一语中的:“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五音不全”是后起成语。大抵源于后人“发现”五音与七音阶不合,而认为“徵羽宫商角”不全。这显然是自作聪明。

“最美的音乐,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也没有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不懂音乐的耳朵,不等于最美的音乐不存在。音乐感,有天赋,也需培养,孔子便是范例。孔子作为伦理政治学家,尤其注重礼乐化民,今天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即给人正能量。从这个意义来说,审美能怡情,赏妖可移性,所谓子曰“乐而不淫”[3.20]

古乐多用五音,有两个原因:一曰音律美之旅。音乐发展到今天的七声音阶,有一个过程,“贾湖骨笛”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四音到七声音阶,经历了一千年。二曰全音更平稳。朝廷国乐用于五声全音更为凝重,哀乐亦然,岳飞《满江红》即此。民间小调则平稳易唱。今人考证,江南小调《茉莉花》只有五音,河南一些地方民歌还流传四音小调。

(摘自《启世忠言—我说论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